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重读《风筝》:我们是否仍在“折断翅膀”?

重读《风筝》:我们是否仍在“折断翅膀”?

 

作者:刘敦楼

 

春意渐浓,又到了放风筝的时节。偏爱鲁迅文章的我,自然想起先生百年前写下的名篇《风筝》。夜深人静时,我重读此文。短短两千六百余字,却如暮鼓晨钟,其中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振聋发聩,丝毫不显得过时。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的父母、兄长已不多见,但变相的强制教育仍隐现于某些家庭。就例如,社会上的一些所谓“数训班”“奥数班”“写作强化班”等遍地开花,许多孩子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可是,他们的家长由于受“有出息”、单一“升学教育”思想的支配,硬逼他们非进这个班或那个班不可。孩子稍露抵触,轻则冷脸相待,重则施以“皮肉之苦”。在这种缺乏“尊重”、“家庭民主”的强制教育下,孩子焉能不“惊惶站起,失了色瑟缩”?强迫学习终是徒劳,既浪费金钱,更虚掷了孩子的宝贵时光。

而孩子感兴趣的校园“足球活动小组”“航模活动小组”“我与家乡小动物”活动等,一些家长又很少鼓励孩子去参加。仍然存在着“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陈旧观念。把孩子喜爱的足球藏起来,把孩子亲手捉来的小鱼、小虾及小鸟全给放跑了……这同“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有什么区别呢!孩子的“原生兴趣”被“虐杀”了,不出现“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的神情状况才怪呢!

尤其表现在,孩子到了高中学习阶段,是明确学文科呢还是学理科,以及后来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哪所高校和何种专业,不少家长表现得干预太多,从功利主义出发,以己律人,一定程度地剥夺了孩子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由选择的权利。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潜质和所长是成功的一大半。孩子明明喜欢和见长文科,你偏偏强行孩子选择不喜欢不见长的理科,孩子哪有动力去学习并学好理科呢?后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出现严重失误,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又例如,孩子喜欢林业专业,你偏偏强烈要求孩子填报建筑工程专业,满肚子委屈甚至痛苦,本科四年,他能学好此专业吗?勉強毕业,心情不快,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会有什么强烈追求,也不大可能取得家长所期望的成就!这样的“虐杀”不仅害了孩子一时,而且害了孩子一辈子。出现这种状况,虽然不至于给家长带来“惊异和悲哀”,但一定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长久的遗憾,任何“补过的方法”已不顶用了。

对“折断”风筝,“踏扁”其风轮这件事,鲁迅在文中表示了深深的悔意和自责。在接触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之后,他深感自已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心情“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反省、自责做得不够,总认为自已做的都是对的。明明自个儿做错了,缺乏在孩子面前认错的勇气。丢不下长辈尊严的面子,继续在错的道路上前行。他们对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也接触了不少,但自觉接受并落实在行动上做得很不够。仍在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殊不知,这样的家庭教育虽然也能出“才”,但很难出自信满满的,具有独立人格魅力的,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高质量人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多么希望一些家长们能好好地读一读鲁迅《风筝》这篇佳作,努力让家庭少几分专断的寒意,多一片尊重与自由的温暖。


 1

作者简介:刘敦楼,教育工作者,业余爱好喜欢动动笔,曾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经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教师报、人民论坛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公开发表时评、随笔及散文300多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