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长留在人间
罗里宁
从前讲究门第,纵然不是官宦人家,书香人家也算得上相当的门望,读书人也很受人尊重。现在不像过去那么讲究出身了(根正苗红还是要讲的),也还是有人以出身于书香人家为骄傲。我不出身于书香人家,也不是读书人,就是对读书有一点点兴趣,因为这一点点兴趣,就“自以为是”地在家里安上一面书柜,装上一点书,让家里也能散发出一缕书香。
那时候读书,读的全是纸质书。因为科技的进步,让读书有了更多的选择,书卷之外,还有电子书、互联网和手机可供阅读,阅读载体的日趋多样化和阅读形式的更加方便,使纸质书失去了部分读者,书卷也为一些人所放弃,有人甚至认为,纸质书可以不要了——这样说,也未免武断了一点——不论古今,也不论中外,读书都是以书卷为主,虽然多种阅读载体的出现,对纸质书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书卷的阅读,仍然没有被任何形式的阅读所取代,以后也不可能被取代,就如法国文学家莫洛亚所说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读书,演讲或银幕上的映画,在启发人智上,都不能有读书那样的力量。插图固然是说明一部用文字写出的书最有效的手段,但仍难使我们看明构成的整个意念。电影,就像说话一样,一下子消逝了,再也不会回到我们的跟前来。只有书卷才能长留,成为我们一生的伴侣。”这一段话,把书卷的意义,诠释得很明白。感谢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书卷,让我们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我们读书,就要读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那些伟大的经典的著作,并且还要学会有选择地去读那些适合于自己的书,直接进入经典名著,可以少走一点弯路,避免漫无边际和无所适从,不知道从那儿“入手”好。经典名著经过历史长河的筛选,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为世人所公认。读这样的书,可以和作者进行交流,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并与之产生共鸣,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读这样的书,就有可能学会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奋斗,怎样去面对困难和怎样去面对荣誉。经典名著之所以历久弥新,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也不一定非回答不可,不同的人对读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莫洛亚在诠释书卷的意义时进一步指出:“书卷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本身以外去。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足够彻底了解别人的个人经验,甚至连彻底了解自己的那种经验也没有。……我们为世界间的不平、人生的困苦而感到心痛。但是从书上我们得知他人,比我们伟大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感到痛苦,而仍在奋斗。”兰姆也说过:读书“是在与别人思想的神交中度过的”。他们二位,读书境界比较高,在这种境界之外,读书还可以是一种休闲,一种品味,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