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奔走的文字

奔走的文字

 

作者:郭松

 

我是个对文字情有独钟的人,常用文字调节生活的兴致和情趣。在WPS Office写下每个字、每句话时,既心情舒畅又五味杂陈。这些字、这些话,感觉不是刻板的、枯燥的,而是生动的、鲜活的、有温度、有生命的。

最早的文字,是一个意念攀附一个载体,是心中的情绪难以宣泄,用一个符号求一种解脱;一种喜悦或悲伤,刻在山石上,结在藤蔓上。奔走的文字,比六千多年前半坡村落还要早,还要远古,跟原始篝火散落在岁月深处。

甲骨文是隐喻的心迹,是一枚大道至简的书签,是一枚洪荒苍凉的印记。一个简单的符号,记录着天地间的秘密、自然界的规律,记录着部落的图腾,是对天道的虔诚和对地母的尊崇。龟甲兽骨、修竹拓木,因镌刻着意义而有了灵魂,因承载着历史而有了价值。

小篆像一场绵延的战火,焚烧了六国的城池,焚烧了宝座和虎符。小篆的精美统一了文字,那些粗陋的文字俯首称臣,在岁月里逐渐削去犄角,隐匿音信。小篆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褪去了繁复的笔画。小篆如歌舞女子一般,好像不仅要承担记录的使命,还得有舞蹈娱目之美。繁复处珠光宝气、环佩叮当;简约处风摆杨柳、临水照花。小篆既刚直秉性,又圆润均匀。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表达了对天圆地方的崇拜,对方正做人、圆通做事的期盼。

隶书是小篆的近侍,辅佐着文字的传承,最终取而代之。隶书起初,只是小篆的侍女,只能做红袖添香的事,一个“隶”字透露着身世。小篆走着走着,因为没有子嗣便让位于隶书。隶书虽起源于秦一统疆域的雄风,却更多浸染了大汉雍容华贵的气度,由此称汉隶,以庄重修为。隶书是被扶正的侧室,却没有小人得势的狂妄;它有母仪天下的气度,体现了一种宽厚和包容。隶书蚕头雁尾,起笔凝重,大事可托付;结笔轻疾,干脆利落。隶书,不隐瞒自己的身世,光华却辉耀千秋。

文字从萌芽到襁褓,历经甲骨文的青涩童年,钟鼎文的执着印记,小篆的开枝散叶,隶书的花团锦簇,草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束身修行,行书的洒脱自然;文字在奔走中,留下艰辛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那刻于甲骨,铸于青铜,凿于石碑,书于竹简,浸于绢帛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一转身便是《诗经》,一牵手便是《楚辞》,一欢聚便是汉赋,一列队便是唐诗、宋词。那些被战火烧在赤壁的字,被瀑布镌在灵秀庐山的字,被大雪封在极寒塞外的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点。文字,那些散落的星辰、散开的花朵、零落的玉石,在手中排列成星座,组合成奇珍。

文字是汉林,是民族血脉;文字是乡愁,凝聚着浓重乡音;文字是铺展的工笔、流丹的写意;一首诗词,一副楹联,每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洞彻着无涯的乾坤。文字是口井,是甜水井,滋养着生命;那井水是一味药,一旦喂养过一个淳朴生命,他一生都无法戒掉思念的瘾。天道皆藏于字中,一笔一画都体现教养,一字一乾坤,一语一经典。山川河流入字,文墨精神入字,铮铮铁骨入字,朗朗乾坤入字。孤单时,文字是一首小令,一字千金,枯藤照出四季枯荣、人生跌宕;热闹处,文字是一篇汉唐大赋,洋洋洒洒,殿宇华屋、市井陋室,诸妙毕现。文字冷了,就归隐田园和山林,是禅语一句,是屋檐下的一枝素梅;文字寂寞了,就重出江湖,一呼百应,呼啸天地间;文字是贵胄家的千金之娇,环佩叮当,走一步有繁复之美,舞一曲是霓裳羽衣。文字在长衫的方巾上镶嵌成章,在秉烛的灯火里妙笔生花,在血脉的传承里历尽黄沙始见金。

奔走一词,有动感、有活力;奔走的文字,可理解为那些有动感、有活力的文字表达,也可理解为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或表达方式,以快速、生动、形象的笔触,使读者感受到文字在页面上跳跃、奔走,还可以理解为历史和文化在时空里传承,从古至今,文字一直在不断地奔走,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奔走的文字,听起来像一串串活泼的文字,它们在页面上跳跃、奔跑,充满了生命的动力和张力。这样的文字,能够引领读者的思绪,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如同诗歌的韵脚,轻盈地在行走跳跃,如同山间的小鹿,自由而灵动;如同散文的叙述,灵动而精巧地推进情节,让读者难以停下阅读的脚步。它们不仅是静止的符号,更是跳动的载体,思想的火花。

奔走的文字,意味着热情和激情。当灵感如潮水般涌来时,这些文字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笔下欢快地奔跑,将热情和激情化为文字,与读者分享。奔走的文字也意味着,阅读不仅是一种静态的接收,更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当我们阅读时,思绪会随着文字的流动而起伏,情感会随着故事的展开而波动。我们仿佛也在与这些文字一起奔走,一起经历那些或喜或悲、或惊或险的故事。


IMG_20240719_17214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