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摄影记者的情怀
(外二篇)
作者:陈宝林
在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我很荣幸地遇到一个让我十分尊敬的老大哥,他就是吉林日报社摄影部的摄影记者张安能。他是一位军人出身的摄影记者,他的老家在四川泸州,那里是泸州老窖的产地,也是他心中永远的故乡。我是在通榆县委宣传部工作时认识张安能的,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他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安能个头不高,却长得十分结实,浓眉大眼,皮肤白净,看起来敦实可靠。初次见到他,只见他背着一个有些陈旧却被收拾得干净整洁的摄影包,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毅与沉稳,那是军人特有的气质。军人特有的气质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第一次和他一起采访,是去通榆县耀东乡的一个村庄,采访当地的造林大户顾焕生。当时正值严冬,顾焕生住在林地的窝棚里,条件极其艰苦。我们跟着他一起住进了那个简陋的窝棚,寒风从四面八方灌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张安能半夜出去解手,被冻得浑身发抖,但他没有丝毫抱怨。顾焕生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省城的记者竟能吃这么大的苦来采访他。看到张安能如此敬业,顾焕生感动不已,而我更是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
还有一次,我陪着张大哥去武装部的造林绿化点——洮南呼力吐蒙古族乡采访。当时正值春季,春寒料峭,寒风凛冽。我们住在帐篷里,和官兵们一起生活。张大哥显得异常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军营。他和官兵们打成一片,记录下他们辛勤劳动、绿化荒漠的每一个瞬间。他的镜头下,那些平凡的官兵们变得格外高大,他们的奉献精神也通过张大哥的镜头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每年的四月,包拉温都的万亩天然杏树林盛开,漫山遍野的杏花如云似霞,美不胜收。张大哥总是如期而至,用他的镜头捕捉这美丽的瞬间。他还拍摄了安玉婷家庭演唱会、蒙古族艺人梁海清、张树森报吧以及向海捕鱼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他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近几百幅图片新闻在《吉林日报》上发表。张大哥也因此成为通榆人熟知的著名记者,他的名字和作品深深地印在了通榆人民的心中。
后来和他接触多了,我越发了解到他对摄影的热爱和执着。张安能大哥对待每一次拍摄任务都无比认真,无论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还是平凡百姓的生活琐事,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最有价值的瞬间。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同去拍摄一场乡村文化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张大哥在人群中穿梭自如,他的目光像雷达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彩的画面。为了拍到一个孩子们纯真笑脸的特写,他甚至半蹲在地上,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全然不顾周围的嘈杂和拥挤。
他还常常跟我讲起他的故乡四川泸州,那里的山水人情、老窖酒香,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尽管在吉林工作多年,但故乡的记忆始终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他说,故乡的土地赋予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跟随张大哥采访的那些日子,我不仅学会了摄影技术和摄影技巧,更领悟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总是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次采访,无论是面对普通的农民,还是基层的官兵,他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不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而夸大事实,也不为了迎合某些利益而歪曲真相。他的镜头下,只有真实、善良和美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摄影记者的责任和担当,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张大哥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泸州。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偶尔还会通电话。每次听到他的声音,我都会想起那些和他一起采访的日子,想起他那敦实的身影和专注的眼神。如今,我也已经退休了,但那段和张大哥一起工作的经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在张大哥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摄影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用镜头见证历史,用照片传递情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摄影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摄影道路上前行的方向,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一颗温暖而敏锐的心。他的人格人品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用他的镜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位摄影记者的情怀。
大年初一的拜年记忆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那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每到大年初一,村里就热闹非凡,到处都洋溢着新年的气息。而最让我期待的,便是去长辈家拜年。
记得我的二叔是当地有名的有文化人。他总是穿着整洁的衣服,戴个前进帽。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而我的大姑父则不同,他没有什么文化,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但为人憨厚善良。尽管他们性格和文化程度不同,但每到大年初一,他们都会早早地准备好,等着我们这些晚辈去拜年。
拜年的时候,我们三三两两结成一伙,一路上欢声笑语,互相打趣着谁家的长辈会给更多的糖果。到了二叔家,他总是微笑着迎接我们,然后让我们跪在炕上磕头。二叔的祝福语特别长,他絮絮叨叨地说着:“新的一年里,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体棒棒,快快乐乐……”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我们的期望和关爱。虽然我们跪在地上,听着这些祝福语,心里却有些着急,因为我们都盼着能早点拿到糖果。
而到了大姑父家,情况又有所不同。大姑父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的祝福语也毫不逊色。他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拍着我们的肩膀,嘴里念叨着:“孩子们,新的一年要听话,好好吃饭,长得高高的……”他的祝福语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那时候,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很困难,但长辈们总是会想尽办法给我们准备一些好吃的。在他们的家里,都摆着一张炕桌,桌上放着一些饼干和糖块。这些在当时可是稀罕物,我们盼望着能多分到几块。等我们拜完年,长辈们便会从炕桌上拿起一块饼干或糖块递给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但对我们来说,却是最珍贵的礼物。
孩子们为了得到这些饼干和糖块,总是争着抢着起早去拜年。我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给长辈们拜年。等我们回到家时,兜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饼干和糖块。虽然长辈们的祝福语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那些甜甜的糖块和饼干却让我们乐得合不拢嘴。
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农村。但每到大年初一,那些关于拜年的记忆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那份纯真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却从未改变。
如今,我也成了长辈,看着孩子们在我家拜年时的欢笑,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些曾经的祝福语虽然已经模糊,但那份温暖却一直留在心底。我想,这就是传统的力量,它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大年初一的拜年,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无论未来如何,这份记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篇章。
春联里的年味与希望
在那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乡,春节是全村人最盛大的节日,而春联则是这节日里最亮眼的风景。尽管生活艰难,物资匮乏,买不到如今精美华丽的春联,但人们对春联的热爱丝毫不减。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盼着能有一副红彤彤的春联贴在门上,祈愿新的一年能有个好光景。
二叔是村里的文化人,每到春节,他家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乡亲们早早地备好红纸,排着队等他写春联。二叔总是耐心地听着大家的要求,然后挥毫泼墨,一副副春联从他手中诞生。那些春联虽然用词简单,却满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肥猪满圈,金鸡满架”寄托着对丰收和富足的向往;“抬头见喜,青龙大吉”承载着对好运和平安的祈愿。我至今还记得,二叔写春联时专注的神情,以及乡亲们拿到春联时脸上洋溢的笑容。
然而,有一年,杨大伯家的春联却闹了个笑话。杨大伯大字不识一个,拿到二叔写的春联后,稀里糊涂地把“肥猪满圈”贴到了鸡架上,“抬头见喜”贴到了猪圈上。大年初一,乡亲们前来拜年,看到这情景,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肚子都疼了。杨大伯一开始还懵懵的,后来明白过来,也跟着大伙儿一起笑。这个小插曲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但这个笑话并没有就此结束,它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杨大伯和全村人的心里。杨大伯从此下了狠心,一定要让子女好好读书。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不再像自己这样闹笑话。他开始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村里的人们也被这个故事触动,尽管生活依然困难,但他们不再把读书看作是遥不可及的事,而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大家凑钱买书本,互相帮忙照顾孩子,整个村子都弥漫着对知识的渴望。
春联,这小小的红纸条,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也见证了一个村庄的觉醒与蜕变。它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有对知识的追求,就能在困境中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