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书法中的大巧若拙

书法中的大巧若拙

 

作者:郭松

 

虽不敢说有趣就是生活,但敢说无趣就不是生活。审美的本能人人都有,但感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就会麻木。一个人麻木了,就会成无趣的人;艺术的巧处,就在于把这种麻木的状态恢复过来,变无趣为有趣。

窃以为,书法中有四趣——媚趣,雅趣,天趣,拙趣。媚趣,园柔俏丽,俊秀多姿,给人以妩媚之美。雅趣,飘逸出闲,高雅清秀,给人以清雅之美。天趣,自然天成,任情恣性,给人以天真之美。拙趣,祛熟趋生,浑穆朴实,给人古拙之美。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巧代表聪明,拙代表愚笨。老子看到发展对本真的损坏,呼唤回到自然而然的状态。只有摒弃技,才能进入道。大巧是笨拙的,却是道的巧,是大巧。

宋代唐庚在《砚铭》中,以笔墨砚为喻反映守拙的思想:“笔之用以月计,墨之用以岁计,砚之用以世计。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耶?笔最动,墨次之,砚最静,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于是得养生焉,以钝为体,以静为用,唯其然,是以能永年。”钝是拙,是收起锋芒,是处阴之道。元代杨维桢斋名“钝斋”,他有《钝之字说》:“锋锐而藏于不锐,其孰能御我之锐哉?故曰:锐以钝养……老子之辨养于讷,天下之辨莫能胜;老子之巧养于拙,天下之巧莫能争。生之锐养于钝,则天下之锐莫能敌矣。”养钝是守拙,巧是困我之术,拙有助我之功。大巧若拙不是真拙,是重新找回自我。

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一,如万岁枯藤。”万岁枯藤,是个生动的意象,其外表是苍劲老辣、粗糙而不光滑,态势是屈曲下垂、内含劲健,看似古拙、苍莽、粗糙,却有率真而不修饰之美。之所以喜欢以枯藤作喻,是因为藤中包含着柔韧的筋力,有时间的积累和印记,枯藤的外部不再鲜嫩光滑。筋是内在的力量和精神的充满,是缆绳的内筋。枯藤苍老的外在肌理中蕴含有内筋,外在的枯朽和内在的强劲结合在一起。

老树枯藤,枯笔飞白,剥蚀残破,漫涣迷离,都是一种拙之美。黄庭坚说:“凡书要拙多于巧。”他反对浓妆艳抹,追求淳朴自然。姜夔也说:“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从南宋开始,书家逐渐以奇巧精微相标尚,矜炫妍美以为能事。刻帖在官方和民间的辗转翻刻中越来越糜弱和失真,对于拙的书风追求在刻帖盛行的风气中慢慢失落,元明二代,概莫能外。

明末清初的傅山感叹时风,说“宁拙勿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还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而已矣。”他希望书法能返璞归真:“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古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矣。”他一连用了六个“天”字,他说的字中之“天”、行中之“天”、通篇之“天”,都是体会造化、顺乎自然之意,书法就是要得此中“天倪”。

藤要老,在笔墨上要运用渴笔飞白以及焦墨的效果,老藤和飞白都是求干、求涩,但并不是一味地干涩,也不是枯槁,而是要在苍老中蕴含生机,要与湿润、洇化、清淡相呼应,两相对比,有更强的视觉效果。拙的书法,线条边缘粗糙,就像山野村夫、田间老农皴裂的皮肤,没有外在的鲜活亮丽,没有肌肤之丽,只是粗糙毛涩,却有一种内在的力感,成就古拙的风格。

除了古拙,还有生拙。拙与生熟有关。郑板桥题画诗云:“三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熟后求生,是以生破熟,也是以生破俗。生是笨拙,由笨拙逐渐掌握法度,进入到熟练的境地,然后追求熟后的生,这个生是若拙,而不是真拙。这种“生——熟——生”的模式,为许多书家乐道。明代汤临初说:“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熟后的生,是大化的境界。清代姚孟起也说:“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与生熟相联系的,就是“不工之工”。赵之谦说:“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不学书、不能工并不是不要学习,抛弃法度,三代钟鼎、秦汉金石、魏晋碑版书法高于刻意求工、专于摹仿之类的“一乘妙义”,就在于不造作的拙的境界。“不工之工”,不是不要法度,而是对熟练法度的超越。王澍说:“工妙之至,至于如不能工,方入神。”看起来好像“不工”,实则工妙之极。能用拙,乃得巧,拙中藏巧,这样的拙是若拙,这样的巧是大巧。

 IMG_20240719_172141.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