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百年鸳鸯柳(外一篇)

百年鸳鸯柳(外一篇)

 

作者:陈宝林

 1


在通榆县十花道乡曙光村的广袤土地上,有一株生长超过几百年的鸳鸯柳。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故事的大地上,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迹之作,更是忠贞爱情的不朽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

 

当你初次邂逅这株鸳鸯柳,定会被它那独特的气质所深深吸引。它那粗壮有力的树干,犹如一位饱经沧桑却依旧坚毅不屈的勇士,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稳稳地扎根于大地之中,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树皮上那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如同岁月刻下的皱纹,记录着它所经历的每一场狂风暴雨、每一次严寒酷暑。而它的枝叶则轻盈飘逸,恰似一位在风中翩翩起舞的少女,嫩绿的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那些动人的爱情故事。


2 

传说,好百年前,在这片宁静的村庄里,有一对恋人深深地相爱着。他们的爱情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娇艳而芬芳,引得周围的人们都为之羡慕不已。他们一起在田野间漫步,一起在夕阳下欢笑,一起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然而,他们的这份甜蜜爱情却遭到了雷公和风婆的嫉妒。在一个乌云密布的夜晚,雷公和风婆联手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狂风如同咆哮的野兽,怒吼着席卷而来,吹倒了路边的树木,掀翻了简陋的房屋;暴雨倾盆而下,宛如天河决堤,天地间瞬间被一片水幕所笼罩;电闪雷鸣,一道道刺眼的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撕裂。

 

在这场恐怖的风暴面前,这对恋人紧紧相拥在一起,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誓言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尽管他们拼尽全力地抵抗着自然的狂怒,但终究还是敌不过那强大的力量。一个恋人被迫倒下,另一个虽然还顽强地站立着,但他们的根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仿佛在用生命诠释着爱情的坚贞与力量。

 

雷公和风婆见无法拆散这对恋人,无奈地退去了。而这株被劈成两半却又紧紧相连的柳树,在岁月的长河中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愈发茂盛。它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从那以后,这株鸳鸯柳便成为了曙光村的守护神,守护着村里的每一个人,也守护着那份忠贞不渝的爱情。


3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株鸳鸯柳的故事越传越远,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他们或是手牵手的情侣,或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或是怀揣着对爱情美好向往的年轻人。他们来到这里,静静地站在鸳鸯柳下,感受着它所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倾听着它所诉说的爱情传奇。对于情侣们来说,鸳鸯柳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他们在这里许下一生的承诺,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这株柳树一样,历经风雨而永不褪色;对于夫妻们来说,鸳鸯柳是他们爱情的保鲜剂,他们在这里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深情;对于年轻人来说,鸳鸯柳是他们心中的爱情灯塔,指引着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在曙光村,鸳鸯柳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喜怒哀乐。在过去的岁月里,它陪伴着村民们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时光。当遇到旱灾时,村民们会来到鸳鸯柳下祈求雨水;当遭遇疾病时,他们会来到这里祈求健康。而鸳鸯柳仿佛也在默默地守护着村民们,用它那神奇的力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勇气。


4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曙光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建了宽敞的马路,盖起了漂亮的楼房,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鸳鸯柳始终是村民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每年的特定日子里,村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人们会带着鲜花和祭品来到鸳鸯柳下,感谢它的守护和庇佑。孩子们会围绕着鸳鸯柳嬉戏玩耍,听老人们讲述着那古老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站在鸳鸯柳下,抚摸着它那粗糙的树干,仿佛能感受到它所经历的那些岁月的沧桑。每一片叶子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书,记录着那段传奇的爱情;每一缕风都像是一首悠扬的情歌,传唱着那段感人的佳话。它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与坚韧,也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鸳鸯柳,你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忠贞爱情的永恒象征。愿你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美好的爱情,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你能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人们,见证着更多美好的爱情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上演。让我们带着对你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前行,用心去感受爱情的美好,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

 

难忘的杏花之约

 11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情像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记忆。它们或喜或悲,或令人振奋,或让人懊悔,但无一例外,都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那年4月下旬,我踏上的那段前往家乡包拉温都的旅程,就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家乡包拉温都,那万亩山杏林闻名遐迩。每年春季,漫山遍野的杏花如云似霞,美不胜收。杏花盛开的时节,整个山杏林就像是被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而成的画卷,粉色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无数灵动的精灵在翩翩起舞。那浓郁的花香,更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其中。我怀着满心的期待,如同奔赴一场神圣的约会,驱车前往那片我魂牵梦绕的山杏林。

 

然而,当我满怀憧憬地站在山杏林前,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有些失落。当时,杏花并未如我所愿地绽放,只是含苞待放,娇羞地隐藏在枝头。那些小小的花苞,像是被一层薄纱笼罩着,欲语还休。我心中满是失望,但还是不死心地询问了当地的老乡。老乡们热情地告诉我,不出两三天,杏花便会盛开。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暗自盘算,这短暂的等待不算什么,于是匆匆返回。

 

回到单位后,我依然心心念念着那片山杏林。那含苞待放的杏花,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吸引着我。我决定将这次的经历写成新闻稿,寄给吉林日报社编务中心主任李文彪。我从以前拍摄的杏花照片中精心挑选了一张,照片里的杏花盛开得极为灿烂,粉色的花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我配上详细的说明,满怀期待地寄了出去。我心想,三四天后杏花就会盛开,而我的照片最快也要两三天才能寄到报社,再加上编辑出版的时间,应该刚好能赶上杏花盛开的盛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五天后,吉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我的照片。当我看到报纸上那鲜艳的杏花照片时,兴奋不已,满心以为自己为家乡的山杏林做了一次成功的宣传。可就在我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个电话打破了这份宁静。电话那头是李文彪主任,他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愤怒:“你这杏花到底开没开?现在有人打电话来投诉,说杏花根本没有开,你这是造假新闻!吉林日报要封杀你,我们还要把你的事情反映给你的领导!”我一时语塞,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应该开了呀……”李主任的声音更加严厉:“什么叫应该!现在我问你,到底开没开?”

 

我如坠冰窟,心中满是懊悔和惊慌。我怎么也没想到,原本美好的期待会变成这样一场闹剧。我赶紧给我的老师张树森打电话,询问杏花为何没有如期绽放。张老师告诉我,我们离开后,天气突变,出现了倒春寒,杏花没能如期开放。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太冒失了,没有考虑到天气的变化。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汇报给宣传部我的领导。幸运的是,领导看到我的诚恳态度,原谅了我,并亲自给李文彪主任打电话致歉。

 

这件事本以为就此过去,然而,时隔不久,白城市举办了一次全市通讯员培训班,邀请李文彪主任来讲课。那时,我已经离开通榆宣传部,调到白城市人社局工作,但我也参加了这次培训班。李主任讲课的那天,当着200多名培训班人员的面,他突然让我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造假新闻的陈宝林。他把我的杏花新闻图片造假当成了反面教材,告诫所有通讯员,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绝对不能造假。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尴尬,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现场的气氛变得十分尴尬,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眼神中既有惊讶,也有一丝鄙夷。我低着头,不敢看周围人的眼睛,心中充满了羞愧。

 

然而,当培训班结束后,我鼓起勇气来到宾馆看望李主任时,他却十分亲切地接待了我。他没有丝毫的责怪之意,反而勉励我吸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他嘴上说要封杀我,但实际上从未那样做,我的稿件依然源源不断地发表在吉林日报上。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陈啊,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传播真实的信息,这是我们的底线。这次的事情虽然是个意外,但你也要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做事一定要更加严谨。”我认真地点点头,心中对李主任充满了感激。

 

这件事已经过去快20年了,李文彪主任也已经退休。但每当我回想起这段经历,心中依然充满了感慨。李主任虽然在培训班上严厉地批评了我,但他并没有真的封杀我,反而给予了我更多的机会和鼓励。他让我明白,新闻工作者肩负着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任何虚假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他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位资深媒体人的宽容与大度。

 

在40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中,能遇到像李文彪这样的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他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新闻,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这段与杏花有关的经历,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情,时刻提醒着我要坚守真实与诚信的原则。每当看到杏花,我都会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想起李主任那严厉又充满关爱的话语。而那片曾经让我又爱又恨的山杏林,也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愈发珍贵。

如今,我也常将这段故事讲给年轻的新闻人听,希望他们能从我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始终秉持真实诚信,在新闻道路上稳健前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