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乱弹琴
作者:罗里宁
一
人对事物的认知,从来都是多样化的,在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有人就认为,纸质书可能会被电子书所取代而走向消亡。对于这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怎样进步,怎样现代化,纸质书永远都不会消亡。我对于此,不想多作评论,只是读书,我还是偏向于读纸质书。因为偏向于读纸质书,也会买一点纸质书,买纸质书,自然是以正版书为主。正版书的质量,也最为值得信赖。不知道为什么,近十多年来,有些正版书也令人担忧起来,我所不愿碰到的,是字小墨淡,让人读得很辛苦!字小是为什么暂且不问,墨淡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为了考验读者的眼力?书是用来读的,字小墨淡,不说中老年人,就是眼睛不太好使的年轻人,看着也吃力。最近网购了一本由一个大出版社出版的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就看的很吃力,眼睛受不了,只能上网再搜索,找到一本别的出版社于十年前出的版本,墨迹就清晰许多,读起来也不用那么费劲了。像这样的情况,还不只是个别的,有的书就不得不找不同的版本,以便于选择墨迹清晰的读。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影印书,因为正版的已经绝版,网上卖得老贵,都是百元以上,在一个平台那儿碰到一本便宜的,一问情况,方知是影印书,据他们说纸张还是进口的,字大墨浓,便于阅读,内容和正版一样。有这样的好事,立即下单,书到后,除了装帧是素面之外,纸张和印刷都很好,读的也爽快。有了一次体验,以后想买书,若是已绝版或是太贵,就去找影印书(自然也碰到过字小墨淡和质量比较差的),影印书还有个好处,是它们都是平装的。平装书阅读方便,不像精装本,硬邦邦,只适合于捧在手里,不忍心去打开它。我绝对不是鼓励大家去买影印书,更不鼓励大家去买盗版书,违法的事咱可不能干,买几本影印书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通过正规的渠道去买的,其实正版书,也应适时调整一下,让它们更加平易近人、更加老幼皆宜一些,至少,字可以再放大一点,墨可以再加浓一点,这样的要求,不至于会对成本造成什么影响吧?
二
我于一些事,反应比较慢,电脑刚兴起的时候,有人就说,不懂敲键盘,等于新的文盲。我虽然在大学学过一点电脑,但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毕业好些年了,本地办公才有电脑用,其时电脑也与大学时学的那些电脑不同,自己也懒得去学,成为新的文盲;现在大家使用智能手机,制作视频,上抖音等等,就连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都能驾轻就熟,我除了打电话,发点信息,什么都不会。
不是说,这样就好,而是说,有些事,反应慢一点,也没什么不好的。不少大家学者,都说自己不会用电脑,不会用手机,你当他们真是学不会吗?非也,孰轻孰重,才是他们考量的,他们才不会把精力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去。我不是大家学者,但脑子也不笨,比如敲键盘,原来不会,在想写点东西的时候,觉得手写不够方便,就开始自学,凭着小学那点汉语拼音基础,学拼音打字,仅一天,就学会了,现在作文,全是敲键盘敲出来的。在电脑上学打字,仅用一天时间,那么在手机上学什么视频抖音之类,应该不难,就看有没有需要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登攀,需要力气。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花费力气,就如整天在电脑手机上花费力气,整出许多没用的花样,也未必是什么好事情,人的精力有限,生命更是短暂,把力气尽量用在该用的地方,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在一些事情上反应慢一点,并不是反应迟钝,而是为了能够有时间多思考一点,看看什么事情值得我们花费力气去做,什么事情不值得我们花费力气去做,值得做的就用力去做,去把它做好,不值得做的,就少花费力气去做,甚至都不用花费力气去做。
三
不记得是在那儿读到的一句话,说人要有一点高雅的爱好,没有高雅的爱好的人,不值得交往。我爱好不多,体育是其中一个,上中学时就爱踢足球,还爱玩单杠双杠,下乡时爱上冬泳和举重,不知道这些爱好,是不是属于高雅的爱好?工作以后也没时间去玩了,没时间玩,只得另找爱好。朋友中有爱弹吉它的,有爱弹钢琴的,有爱弹古筝的,有爱打高尔夫的,有爱整两口的,还有爱跟异性交往的,都是很高雅的爱好,我于这些,都够不着,为了对得起有高雅爱好的朋友,就想到了不用怎么花钱和花费精力也可以有的爱好——读一点书,于是在有了自己的住房以后,就在一个小房间里安上一面书柜,有朋友看了说道:没什么意义,白占空间而已。我对此,只能苦笑地安慰自己:那就假冒一下高雅吧!
柜子里,书不多,以文学为主,也有一点政治社科类的书。我读书是从文学开始,毛主席的“5·20”声明发表后,学生要上街去为群众朗读宣传,当时的我们,还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这个活动,认识到美国政府和他们的领导人的反共本质,从而对美国政治产生了一点好奇心,竟不知天高地厚地“研究”起他们的选举制度,因为这个活动,也知道了尼克松这位美国总统,以后更是知道,他和一般的美国总统不大一样,他爱读书,也爱写作,还出过不少书,在读过他的《领导人》以后,感觉他对世界上的许多人和许多事,很有自己的看法,对丘吉尔和戴高乐有很高的评价,就又对这二位产生了一点好奇心。他们二位,都是二战时期的重要人物,也都是重要的著作家,对二战的走向,还有比较清醒的预测,也都写了关于二战的回忆录,丘吉尔还因此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除此之外,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也是我感兴趣的,但对文学书的兴趣,还是要大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欧日美文学作品,占据书柜大半的空间。但愿这些,都属于高雅的爱好,让喜欢它们的人,能沾一点高雅的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