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白云平滩见闻
作者:苏林富
一
平滩,位于习水河流域右岸的“石鹿溪”,因藏在大山深处,远离通衢大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发生在川黔边境上的大大小小战争,始终与它檫身而过,弥漫在川黔大地上是隆隆炮声与硝烟,未能打破她的安宁与平静,也未飘过它头顶的那片蓝天。当时,这片宁静的土地,成为习水河流域的一方净土,为那些躲避战火、逃荒和随“湖广填川”大潮来的人们被这酷似陶渊明笔下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世外桃源所吸引,纷纷停下疲惫的脚步,放下简陋的行装,在这里结庐而居,从此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的田园生活。以后有外地商人将食盐、百货各物运到这里,从流动贸易到开店交易,逐渐成为川黔交界的小场镇。由于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加上很少外界的打扰,久而久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这里称作“平滩子”,“石鹿溪”也被称作“平滩河”。在明代平滩子属播州下赤水里,平播后“改土归流”隶属仁怀县赤水里一甲,民国到1956年,曾建过“石鹿乡”“石鹿联保”“回龙乡”,1986年建平滩乡,1991年“建并撤”后改为白云乡的平滩村至今。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直到10多年前才第一次到平滩,每来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第一次是在市文联主席曾强的带领下,与市文联其他协会的老师们到平滩村参加他们的正月十五日龙灯与文娱活动,感受到平滩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直着精神,也被平滩人的热情好客和致富不忘乡梓的情怀所感动。去年初夏第二次和市档案馆的领导一起来到平滩,参加《平滩村志》编纂调度会,听村志主编冯健老师对村志编纂准备与进展情况的通报,知道这次编纂村志是由村两委与老支书冯昌文及其他老同志共同发起,希望通过编纂村志将平滩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给平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一记录下来,作为来教育后人不忘历史、不忘党恩的教材。编纂村志的号召很快得到全体村民的积极响应,纷纷出资捐款,以保证编纂村志所需的经费,从平滩走出去,曾经主编过《遵义市卫生志》《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志》和参加过《遵义市志》编纂的冯健老师主动承担编纂任务,再次被平滩村人不忘初心、记住乡愁的精神所感动。在这次还有幸与原石政协副主席杨占春一起,和冯昌文老支书、冯健老师一起,到距平滩不远的合江凤鸣镇瓦窑村滩子上,第一次看到曾经只在书上看到过的曲水流觞——“流杯池”。这次非常有幸参加市文联、诗联协会和白云乡党委、平滩村共同组织的“探寻竹都文明,传承孝德文化”文艺采风活动,也就第三次来到平滩。
二
当我们的车进入平滩场后,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街两边的楼房整洁有序,街道旁有以小叶榕为主的行道树,街面干干净净,但许多房屋卷帘门放了下来,街上罕见行人,偶尔可看见有人匆匆走过。这一现象与平滩村的解决社会发展互为表里,并且从改革开放开始,当年那些从长期的土地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平滩人,不再安于小富即安的悠闲田园生活,相约走出大山,走出平滩这块风调雨顺的小盆地,走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走向经济崛起的内蒙、山西、新疆等西北地区,走向一切可以发挥、展示平滩人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的祖国各地。那些最先从平滩走去的人们,为了让家乡的人们一起致富,每年回到平滩过年,都要带出一批平滩人,以致于我们在平滩街上出看到部分老年人外,很少能看到青壮年,许多楼房大门紧锁。只有每年春节前后,随着在外打工和创业有成的平滩人携家带口回到这里,那些停满街边挂着外地车牌的各种小车,穿着时尚服饰的走在街上的大人小孩,平滩又显示出人丁兴旺与富庶的景象。
我们的车停在平滩新建的德孝主题广场边,等在这里的白云乡和平滩村的冯负责人与老支书冯昌文走向前来,和我们一行人表示欢迎。
听过简单介绍后,大家分散观看竖立“德孝广场”的两当头的“德碑”与“孝碑”。“德碑”正面镌刻“立德树人”四个大字,左右各有两四字句的立德之言,背面顶部镌刻“遵守道德”四个大字,下面镌刻有名为“春言”的关于立德的四字八句。“德碑”左右各有一碑,左边为“沁园春”词碑,记述立碑及建碑的经过,右边为“薪火相传”碑,讲平滩人崇尚与传承“德”。“孝碑”与“德碑”隔广场而立,正面为“养子之心孝父母”七个大字,左右分别为“羊有跪乳之恩”和“鸦有返哺之情”及羊与鸦的图,背面顶部为“孝”字,下面分别为“十心敬老”和“五个一样”的内容,要求人们怎样去孝敬父母。碑左右立有两块尚未镌刻的碑,据说是要将所有捐款人的名字镌刻上去。
随后,在平滩村支书穆昌奎和老支书冯昌文等带领下,又上车前往平滩与合江凤鸣镇交界,观看村民捐资新竖立在川黔两省交界处的界碑。界碑碑身高4.9米,连同基座共5.8米,碑体就地选于石鹿溪中的天然石。碑的正面镌刻着“古韵平滩迎贵客”七个大字,面向四川方向,背面镌刻有老支书冯昌文撰写的“平滩赋”,通过对平滩的山川地理、自然风貌、人文历史及改革开放后平滩新貌的描述,向往来于此的人们展示绍平滩的古今与今后的发展,同时,也将平滩建界碑及德孝广场、牌坊等的目的。
看完界碑,听过老支书冯昌文讲解“平滩赋”后,我们又乘车回到平滩场,在平滩场往四川凤鸣镇去的下场口前下车,观看建在这里与“德孝广场”配套的“忠孝牌坊”。老支书冯昌文对牌坊的内容、意义进行讲解。这座牌坊高10米,宽12.5米,正门洞高5.6米,石材为花岗岩,是一座三门四柱五楼、亭阁斗拱式的仿古建筑,飞檐翅角,造型美观大方。大门正面牌额为“道法自然”,顶端额上镌刻一“忠”字,左右小门额上分别镌刻“天”“地”二字,大门柱上刻有“生态文旅九岭仙山汇聚八方连绮梦”“邻里和睦问孤尊老平滩十里播春风”;大门背面牌额为“德行天下”,顶端额上镌刻一“孝”字,左右小门额分别镌刻“人”“和”二字,大门柱上的对联为“劝天下家婆将三分爱女之心以爱媳”“愿尔辈人家把一点顾妻之心以顺亲”;牌坊上刻有龙凤呈样图案。
三
在平滩村委会会议室,冯昌文老书记向我们介绍修建“三碑一牌楼”的情况和平滩村人践行“德”“孝”的典型事例。2024年,村支书穆昌奎提出平滩村今后要以文化育人,希望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将文化融入今后平滩村的发展蓝图的提议。这一提议得到老支书冯昌文的支持,经过对平滩传统文化的梳理,最后决定以文化广场为基础,充分反映平滩村历来盛行的孝亲敬老、孝悌亲情、邻里和睦的良好民风习俗。这一提议与设想很快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得到响应,并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多次商量筹划,最后决定通过实施“德碑”“孝碑”“古韵平滩迎贵客”碑和“忠孝牌楼”的“三碑一牌楼”工程,来完整体现平滩的“德孝文化”。为搞好“三碑一牌楼”工程,支书穆昌奎承担起筹集资金的重任,冯昌文老支书负责广场的设计施工,并带头捐资2万元。经过三个月的施工,2024年11月22日,投资41万元的平滩工程举行落成仪式。
听过老支书对平滩村“德”“孝”典型事例介绍,也让我们看到在当代城市化的浪潮下,平滩的年轻人不再温饱不愁,闲伴白云苍狗,卧看云卷云舒的田园生活,纷纷相约走出平滩的大山,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奋斗,去拼搏,去展现他们不甘居人后的精神,有很多人在内蒙、山西,在祖国各地,闯出自已的天地,成为老板,成为平滩首先富起来的人们,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平滩人的淳朴善良本质,继承着平滩盛行的孝悌传家的精神,让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德”与“孝”成为他们在外拼搏谋生、创业成家的根本,虽然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把他乡变成故乡,但传统养老送终的朴素理念,仍是他们一生不变的坚守。每年春节前,他们总要放下自已平时放不下的工作或事业,不约而同地从千里之外赶回平滩,来看望仍然固守这里的父老乡亲,看望不愿意离开家乡的父母与亲友,参加在平滩场上举办的大众化的年节活动,成为平滩年节的组织者和年节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捐助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添置教学设施设备,资助村里的贫困人家、残疾人和留守儿童,因此,在平滩片土地上随手就可以拈来许多感人至深的德孝故事。
在平滩这个只有1100多户4200人的小山村,从冯健先生编的《赤水市平滩村民践行德孝传统美德的故事》一书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平滩这块土地上,有一心为公曾经三任村支书的冯昌文,有带着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除外打工创业的新支书穆昌奎,有丈夫去世妯娌齐心侍奉公爹的谭明珍、李琴,有十多年坚持照顾爷爷生活起居的孙媳妇耿世盼,有照顾瘫痪小叔子30年的长嫂廖英儒,有被白云乡评为“最美好婆婆”王昌辉,有带着公公改嫁的儿媳王明玉,有优秀乡村医生冯明贵,有重组家庭和睦美满的陈康、夏永珍,有以行动感恩于传承爱的谢学雪林,有13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的韩桂生,......这仅仅是发生在平滩这块土地上许许多多“孝”“德”故事中的一少部分,它们虽然是那么平凡,不那么高大尚,但它们折射出传统德孝文化在平滩这块土地上的赓续于传承,平滩人冯健先生这样总结道:“这也许就是平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吧。”我想,它也应该是平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赤水县地方志办公室不久,就听到平滩有“树抱碑”奇观,由于第一次文物普查时未将其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也不知碑文记的是些什么。再加上当时各地都在编纂县级地方志,由于赤水和习水牵涉到1965年行政区划调整问题,为了保证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两县的历史完整性,也便于收集资料,赤水县志办与习水县志办为此举行座谈,双方协商决定,两县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内容,由各自负责收集资料和编纂,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土城、醒民、隆兴的有关历史内容由赤水负责,官渡、长沙的有关历史内容由习水负责。这样也就使得在《赤水县志》中,官渡、长沙的历史内容从196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才开始有记述,1965年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内容没有反映,因此,一直未能前往观看,平滩的“树抱碑”奇观在《赤水县志》中也就没有记述下来,但不知什么原因在《习水县志》也没有将其记下来。
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市文官部门,将平滩的“树抱碑”以“平滩治安晓瑜碑”命名列入赤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至今市文管部门未对普查成果向社会公布,更由于碑的左面三分之二已长满苔藓,碑文已斑驳难辩,因此,知道“树抱碑”内容的人也就很少。据传上世纪长沙税务所的文史爱好者严华辉先生曾将碑文抄录下来,同时,2018年,长沙镇在编纂《鰼鱼故里·长沙》一书时,也将其收入“附录”中,我才第一次看到“树抱碑”的内容,虽然仍有残缺之处,但能够完全了解其整个内容。这次到平滩,听到平滩村的同志说起“树抱碑”就在附近,我们一行人吃完午饭,在平滩村的同志指引下,未到平滩就下车,经过横跨石鹿溪上的水泥桥,沿着一条石板路上行约一百来往米,就看到左边一大石台上那株大黄葛树,树前立有一被青苔覆盖,中间已经断裂的石碑,碑高3米,宽1.6米,厚0.33米,黄葛树的巨大根系从石碑顶部起紧紧地将碑抱住,以致2010年大风将碑身被拗断,因被黄葛树紧紧抱住,仍然立在石包之上,使得平滩的这一奇观得以保留下来。
“树抱碑”竖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当时仁怀县知县江良醇为维护川黔边境上治安“出示严禁”的“晓瑜”。据说当时平滩人穆洪开在平滩开办团练,为整肃治安,将这一“晓瑜”用碑的形式刻下,以示于人,希望人们知照遵守,以保平滩一方安宁。全碑大约有450余字,称赤水里一甲(今白云、长沙、长期一带)距离仁怀县城500里,地处“仁怀、合江、江津等所县交界”,因“良莠不齐”,赤水里一甲“公议条款禀恳示前来”,知县江良醇“款核正扎,发并批示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仰县属甲民人等知悉,嗣后遇有款列不发情事,立即拿来送辕,以凭讯明,尽法惩办,绝不姑宽。该民等不得挟嫌妄拿,至于并究,禀之遵之毋为特示。”
“晓瑜”共列条款八条,要求赤水里第一甲民众首先“必敦伦纪,听从家长教训,如有干犯尊长逆伦坏俗者,许同保甲困送。”第二,不准在境内开设烟馆,如有“夜聚不法引诱良民子弟摇钱赌博,诈搕乡愚、私宰耕牛,许一体拿送。”第三,“如有以婚、田土、钱债等事口角争端,投凭□保甲禀公理息,不得串差引控,伙搕分肥,倘有不遵,许即指名。”第四,“有无票伊差率店,多人逗留乡店,锁拿哧搕,许即协甲捆送究治。”第五,“无论大小事件,只许凭人剖析,不许动辄罚钱,任意搕索,致滋弊端,违者禀官究治。”第六,“如有居民暨邻甲被盗、拦路抢夺之案,一经事主投知,无论昼夜,立即鸣锣集众跟踪追捕,勿得观望不前。”第七,如有“歹徒佩带刀械无端逞凶及酗酒滋事者,许即禀提究惩,以绥地方。”第八,“仁怀、合江、江津等所县交界,遇有结伙盗匪窜中境内,约甲人等集众篼拿,倘该盗匪等恃众拒□□□□□□鸡鸣狗盗之辈,只准协拿送究,不得拘执擅杀。”
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该“晓瑜”所立前后在平滩地区发生过什么,但从碑文内容看,应该对当时远离仁怀县城的平滩的社会、治安来说起到一定作用,以致现在平滩地区的老人们一提起当年立碑的穆洪开仍赞口不绝,这也许对今天平滩地区“德孝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一定作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