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东方白鹳在向海的温馨“家园”

东方白鹳在向海的温馨“家园”

 

陈宝林

 

在广袤的中国东北大地,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吉林通榆向海湿地。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里成为了越来越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天堂,其中,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更是将这里当成了温馨的“家园”,在此“安家育娃”,繁衍生息。

1

向海湿地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为东方白鹳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当你踏入这片湿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水蓝天交相辉映的绝美画卷。湛蓝的天空如同一幅巨大的绸缎,轻柔地覆盖着大地,而清澈的湖水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色彩和周围的景色。湖岸边,芦苇随风荡漾,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湿地的故事。候鸟们在空中翱翔,它们的身影点缀着这片天空,为这片宁静的湿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向海湿地也因此被誉为“鹤的故乡、鸟的乐园”。

2

东方白鹳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极高,它们偏爱人为干扰小、有大面积浅明水且周围以沼泽或草甸为主的湿地。而向海湿地的水域、沼泽、草甸穿插分布,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条带。这样的环境为东方白鹳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在这片湿地中,鱼类、蛙类、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丰富多样,同时还有种类繁多的植物性食物。东方白鹳凭借着它们修长的双腿和锋利的喙,在浅水中轻松地捕捉食物。它们优雅地在水中踱步,眼睛敏锐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出击,精准地将其捕获。

3

4

每年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东方白鹳就会准时从南方迁徙而来,回到向海湿地。它们一路飞行数千公里,穿越山川河流,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回到这片它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土地。今年4月8日,一对东方白鹳正在巢穴中栖息,它们相互依偎,共同守护着未来的新生命。这一幕成为了向海湿地生态改善的生动见证。东方白鹳的巢穴通常搭建在高处,比如高大的树木顶端或者电线杆上,这样可以确保巢穴的安全,避免受到天敌的侵扰。在向海湿地,为了给东方白鹳提供更多适宜的筑巢场所,保护区工作人员还设立了人工巢架。这些人工巢架为东方白鹳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让它们能够更加安心地繁衍后代。

5

6

向海湿地的生态改善并非偶然,这背后凝聚着当地政府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多年来的巨大努力。为了保护这片湿地的生态环境,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退耕还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过去,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下降。通过退耕还湿,将这些农田重新恢复为湿地,增加了湿地的面积,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生态补水也是一项关键的措施。在干旱季节,湿地的水位会下降,影响到鸟类的栖息和繁殖。为了保证湿地的水位稳定,工作人员通过引水等方式进行生态补水,确保湿地有足够的水源。植被恢复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种植了大量的湿地植物,这些植物不仅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还能够净化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7

同时,当地政府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加强了对湿地的日常巡护和监测。他们定期巡逻湿地,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捕猎、破坏湿地等违法行为。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鸟类的数量和活动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这些数据为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调整保护措施,确保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8

东方白鹳的到来,不仅是对向海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的肯定,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为这片湿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每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湿地的水面上,东方白鹳们便开始了一天的活动。它们在水中觅食、嬉戏,发出清脆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对这片家园的热爱。而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湿地染成了金黄色,东方白鹳们飞回巢穴,准备休息。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9

向海湿地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这里将成为更多珍稀鸟类的家园,见证更多生命的奇迹。当地政府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保护措施,提高保护水平。他们将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多关于湿地生态和鸟类保护的研究,为湿地的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11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向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东方白鹳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看到更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向海湿地将成为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闪耀在中国东北的大地上,为我们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让我们共同期待向海湿地更加美好的明天,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守护好它们的温馨“家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