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
作者:郭松
四月,春风轻拂,云朵悠悠,古蔺籍云南战友符晓波陪我和妻子游览尧坝古镇。在大鸿米店茶馆喝茶的时候,晓波问我,要不去先市看看?我说方便就去吧。
来到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感觉门楼精致,古色古香,安静清幽。“先市酱油”四个字,由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的马识途先生题写。“调和五味,口福万家”八个字,由合江县二里乡人、军事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贾若愚将军题写。
手工酱香,在鼻尖萦绕,仿佛遗世而立的桃花源。青瓦白墙,屋檐飞扬,古朴典雅,卵石花草,绿荫翠竹,点缀其间。沿着石板小路慢慢步行,来到百年晒露发酵场。在赤水河畔的山坡上,整齐排列着6000余口晒露缸,宛如头戴棕帽、竹帽的卫兵,可谓“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珍贵的文化遗产”。
导游介绍,这个赤水河下游的酱油发酵场面积约9000平方米,地势开阔,斜坡建造,三到五年时间昼承日光,夜接河露,是日晒夜露酱油的好场所。在一些缸中央的竹篮里,色泽棕虹的酱油十分诱人。导游用勺舀起一点,味醇柔和、清香回甜,唇齿间的浓郁酱香久久不散,这时间的味道令人惊叹。
晒场旁是先市酱油的百年作坊,建筑面积约806平方米,多院落组合,条石砌基,木穿斗结构,悬山式、歇山式混合型屋盖,小青瓦屋面,是川南民居建筑酿造作坊的代表。在这里,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收藏了古农具、古床、古器等形式多样的稀罕物件,文化氛围浓厚。自然与人文结合,酱香与美景交融,50多亩的作坊群如意蕴丰富的国画。
2014年,先市酱油酿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他地方想建先市酱园不得行,关键在于三个要素——地域环境、原材料、传统工艺。”导游说。
合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357天。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优质水资源,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为先市酱油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为先市酱油提供了理想的酿造环境。“酿造先市酱油就四种原材料,盐、小麦、黄豆、水。自贡优质的井盐和赤水河甘甜的河水,是上天为合江提供的天然优厚条件。”导游说。
在传统工艺上,先市酱油的酿造得经历浸泡大豆、蒸焖大豆、摊凉豆料、拌和面粉、制曲、移料入缸、天然晒露发酵、自然浸出取油、暴晒浓缩、静置澄清、过滤灭菌等十余个环节。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日照,为晒露缸里的酱坯提供了活跃的天然菌种。日晒雨淋三到五年,承接阳光雨露,造就先市酱油独特的风味。离开了先市,便酿不出先市酱油。
由于全手工制作,先市酱油的产量并不算大,但它始终坚持传统酿制技艺,具有“酱香浓郁、味美醇厚”的特质。“四川省供销系统产品优质奖”、“西博会名优农产品”、“四川老字号”、“泸州市首届知名商标”……先市酱油先后获得许多极具含金量的荣誉。
酱油由“酱”演变而来。根据资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食用酱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秦汉时期,出现类似酱油的调味料。到北宋,酱油一词开始出现,苏东坡在《格物粗谈·韵藉》中说:“金笺及扇面误字,以酽醋或酱油用新笔蘸洗,或灯芯揩之即去。”
先市酱油传统手工技艺历史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而先市酱园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元年(1736年),随着川黔官办盐岸的建立,赤水河盐运兴盛,先市镇盐商船户、纤夫云集,酱油作坊增多。“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船工苦,船工愁,好在不缺酒和(酱)油”,这首赤水河流传的船工号子反映了古代赤水河区域酱油业的兴盛,也表明赤水河不仅有茅台、郎酒等美酒,更孕育出传统佳酿,即先市酱油。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先市镇乡绅袁映滨(字海宗)创业“江汉源”酱园。为促进酱园业兴旺,在酿造、制曲、发酵时,在厂区内三官庙祭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以保佑制曲、发酵过程中气候、温度、湿度等适中,保证酱油品质好、出油率高。
民国中期,“江汉源”酱园与镇上另两家酱园厂合伙经营,更名为“同仁合号”。“同仁合号”酱园有天然晒露发酵缸600多口遗存至今;并有多家酱油销售店铺,其中一家至今仍在经营。民国期间,先市酱油远销香港。
1956年,“同仁合号”酱园经公私合营,更名为“同仁合号先市酱园厂”。20世纪60年代末,“同仁合号先市酱园厂”改制为国营“泸州市合江先市酿造食品厂”。2000年改制为民营。百年时间,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沉淀了先市酱油的气度与底蕴。
如今的先市酱油,规模由小变大,名气由近及远,品质稳步提高,是合江乃至泸州传统酿造酱油的优秀企业,品质经得起检验。2019年,“三年熟成”产品获得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同时也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从2013年到现在,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传播,先市酱油逐渐走向四川,走向全国。赤水河畔,质朴古镇,弥漫着手工酿造的酱香。先市酱油,舌尖上的非遗,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增添滋味。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