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以古蔺为起点

以古蔺为起点

 

作者:郭松

 

这些年,每次从昆明回到古蔺,我都要会会要好的发小、同学、战友和文友。我两手空空,什么礼物也没带,估计他们也不会计较,但可能会看看我是否有变化、有提高。  

在川大读本科、贵大读研究生时,我学的是哲学,对文学涉足不多。工作以后,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都从事讲稿材料写作,那些文字大多是场面上的,辛辛苦苦熬几夜写出来,会上领导一念完就了事,感觉没有多大意思。虽然也当过“不大不小的官”,但我觉得骨子里自己是读书人。从四十多岁开始写散文,偶尔写点诗歌。尽管没有什么名作,但是一支笔足以撑起我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写作,我的人生路途怎样、个人前景怎样?幸或不幸,都难以假设。

我喜欢张衡的一句话:“愿言不获,终然永思。”大意是“虽然思念深切,最终未能如愿,只能长久思念”。这句话关乎一个人的喜好,倘若尚未拥有满意的辞采,那就笔耕不辍吧。古今写作者,都在各自制作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来衡量人世、映照自我;而制作这把“尺子”的木头,像树木生长在故乡;打磨这面“镜子”的铜,像矿山深藏于故乡。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产物,作家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作家能够以笔墨,回报那片埋着脐带的土地。

罗怀海老师在《不断前行的古蔺文学》专题讲座中,讲到李啸斋、邓均吾、陈之光、王良瑾、刘岩、邓立中、何世红、顾敏、孙光荣、陈炯章等老一代作家,讲到罗强烈、李明政、陈大刚、郭松、李定林、何友德、刘元华、郭毅等中年一代作家;也讲到曾焱、邵忠奇、初旭、郭岭、罗树、邱金国等新生代作家,还讲到曾宏、陈新华、高雁、张锡会、石莹、胡菲菲、王瑜、余婷、童丽梅、刘灵逸、胡泊等女性作家。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胜过他们是不可能的,我也没必要胜过他们,只要能够胜过以前的自己,就没有什么遗憾。

“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是极端重要的。虽然它那么小,那么不为人所知,仍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拿掉一块砖,整面墙就会坍塌一样。”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曾如此教导文学青年威廉·福克纳,也像在教导文学中年的我。把不断变化的古蔺,作为我文学的起点,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古蔺,是文学这面墙上的一块砖,一块刻有壮丽线条的砖,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凝视着它、书写着它,就有了“纸上还乡”。

一方人看一方水土,连着血脉,系着感情,存在相近、相通的体验,很容易做到“入乎其内”;拉开一段空间、时间来看,便有了更多的比照,更容易做到“出乎其外”。

在远方,是地理意义上的南北与西东,也是时间意义上的过往和将来。一个人,即便在出生地一动不动,当他老了,坐在街角,辨别暮景中的一切,也是在远方了,是青春时光的异乡人了。故乡像父母,支持自己的孩子出门远行,去异乡长大成人。故乡的意义,通过游子的回望和表达,得以显现和展示,如沈从文之于湘西凤凰,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无论写实或虚构,都能让地图上某个被人忽视的角落,深邃动人。   

我是否能像大作家那样,让古蔺日益深邃动人?可能性不大。但最起码,我能让它生动、鲜活一些。17岁离开古蔺,上大学、到部队、工作、结婚、生子,在昆明进入中年、老年,这是我平淡无奇的经历。家乡于我而言,是最初的古蔺;故乡于我而言,是最终的昆明。显然,“故乡”不同于“家乡”,其版图随着一个人的延展而不断扩展。地理意义上的“家乡”,可借助汽车、高铁、飞机返回,而文学上的“故乡”,那故去的一切,只能接近,无法抵达。要让它在内心栩栩如生,随身携带;要有回忆、叙述的能力,一个作者才能成为作家。当他失忆的时候,就无家可归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惠州、黄州、儋州度过的苏东坡如是说。显然,作家比常人多一点的福分,是能用笔墨构建起一己之“吾乡”,抵抗飘零感。在一次散文笔会上,我曾脱口说道:“故乡使人安定,异乡使人自由。”这似乎是一个好句子,得到零零碎碎的掌声。那一天窗外的街头,行人熙熙攘攘。人群中,有谁不是离开故乡又寻找故乡的?

于我而言,成都、昆明都是异乡,曾是生活中异质、新颖、格格不入的。渐渐地,它与我痛痒相关。面对它,就是面对一个可能的我、新我,从冲突到和解。就这样,我写了一些异乡的散文;以空间为切入点,书写街衢、河流、湖泊、历史、人文等,为异乡描绘肖像,叙述异乡现代化进程之非凡、世情人烟之壮丽,但始终与个人经验有关——写我眼中的异乡,就是写生活于异乡的我。我的古蔺人身份,介入异乡书写,视角和语调,都迥异于生长在异乡的本土作家。

一个人的故乡与异乡,古蔺与成都、昆明,似乎消除了边界、隔阂,浑然一体。以古蔺为起点,叙述故乡的人们,让他们在细节中复活、归来,成为一个作者,一个作家乃至读者,也许就能摆脱孤单和茫然吧。

 IMG_20240719_17214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