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书香阅读写作常为伴 内心诗意青春永相随

书香阅读写作常为伴

内心诗意青春永相随

 

作者:刘国学

 

一、生来后来也是我

 

五十年前,即从知青时代第二年的1973年20周岁,伴着书香阅读写作、发表文章开始,到2025年如此这般又不同以往,已度过数以万计的朝朝暮暮。在充满光明和温馨的“世界读书日”到来的日子,回首纵观各自的书香阅读写作之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确信,只有把属于自己的内心独特感受和外部经历,不锁深闺,相互读诵,纳百川以成江河,才能组成供我们欣赏和享用的多味多元世界,引领每个人拓宽新视野、走向新境界。

刘国学,男,生于辽宁省铁岭县乡村,天蝎座,A型血。兄弟姊妹六人排行第五。上个世纪的1960年春天,残雪化,顽冰消,天渐暖,随父母迁至黑龙江省伊春市(林区)乌马河区(林业局)一个偏远的林场——翠岭经营所。在那里读小学、中学、参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学府求学之路。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授予文学学士学位。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结业。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委员,政协伊春市第八届、九届委员。历任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级巡视员、党教科副科长、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系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的伊春市第二批优秀专门人才。散文创作传略,入选《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

 

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高级政工师、中级记者职称。

 

生来的我,后来的我,我,还是那个本来的我,家庭和社会正能量熏陶的我,毕生以书香阅读写作为大的我、在诗意青春里生活的我。“众里寻他千百度”,(南宋词人辛稼轩《青玉案·元夕》)如果寻到,我们结识,我们有缘,一同在书香阅读和文字里畅游、沟通。

 

二、长亭送别征帆远

 

少年时代,应该是在亲情给予的温暖中,无忧无虑成长的日子,正当他念小学四年级的1964年冬天,人生的最大不幸——母亲病故了。他永生都会记得,路上送别母亲的那天早晨,去墓地安葬母亲,迈着沉重的步履,雾蒙蒙的空中随着哀哀的风声飘起雪花,好像苍天大地也悲鸣,伴着自己和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声,为英年早逝的45岁慈母奏起低沉的哀乐。他万念俱灰地呼唤:“妈妈,你为什么离开世上扔下我们不管啊?”哭声中感触的,这一几千年有文化历史以来的人生哲学命题,让苍天大地也无语。过了一年半载,他的心情即使有时好些,只要忆起母亲的循循善诱,也总是泪涕涟涟。他永生记得母亲对自己的潜移默化教育,当夜晚快要入眠的时候,为他讲述古代先哲奋发读书、沙场将士英勇无畏的故事,正能量的传递,使他年幼的心灵时不时升起一股向上的力量和不灭的希望,学习,从没让母亲操过一次心。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因成绩优异便获得奖励,有生以来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第一次品偿到取得荣誉的获得感,这心理的铺垫,是何等的重要。母亲死后的第二年,小学五年级期中考试前,星期天去教室复习,正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他从母亲讲的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传说举一反三,在学校食堂深井里打来一桶凉水,疲困了,就把头伸进水桶里,头发全湿,借以降温,保持头脑清醒。果真,这次考试,让他名列前茅。这一年,成为林场小学唯一被推选的出席伊春市的“三好学生”。这样的殊荣,不能不促使他,中学毕业后的知青岁月,求上进,勤写作。1973年20周岁,上山下乡第二年,有生以来在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发表第一篇署名文章。1974年2月至7月,仅半年内,就在《伊春日报》发表反映本单位经营所工作的通讯、消息和个人体会文章12篇。由于业绩突出,白天上山参加劳动,晚上坚持写作,成为群众推荐、党组织批准,被保送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深造的重要依据和理由。

1974年这一年的10月初,告别难分难舍的父老乡亲,告别群山苍莽的伊春林区,登上西去的列车,奔向嫩江平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七四届报到。那一天,秋日乍来的晨风,送来的微微凉意总比闷热的夏天更让人引起对过往的思念。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开动,他透过窗外,遥望送行的亲人和闪过的房舍,眼角湿润了,一幕幕梦绕情牵的回忆和乡愁接踵而来:八岁前的童年,第一故乡只有一两户居住的辽宁省铁岭县乡村老家,充满苍凉诗意的大片寂静原野和伴着萧飒秋风高高南飞的雁叫;搬到第二故乡伊春林区4年多的12虚岁,即1964年冬天,曾给他以智慧,用亲情呵护的母亲永远离开人世了;还有给他以坚强意志以至后来终生独守没有续娶、内心孤冷寂寞的父亲。(据体会和观察,我深信,关于母亲的智慧和父亲的意志,遗传给子女这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在六十年代艰苦的年月,家里唯一的课外书,仅一本解放前留下的线装本《名贤集》,其中有:“小身会文国家用,大汉空长做什么”,解放前只念小学四年级书的母亲通俗的讲解,让他懂得只有读书才能不误此身;他还想着母亲去逝后自己学会了厨艺,一有空闲就下厨房,在此一别第二故乡,因姐姐、哥哥在外地工作,家务负担都落在年近半百的父亲和16岁的妹妹身上了,也许是从今以后再也不能为家里分忧了,于内心深处很是惆怅和纠结;读小学的夏天傍晚,时常爬上两米多高的柴垛就着夕阳的余晖看书复习;还有,母亲去逝后夜晚怕影响父亲从事重体力劳动养家糊口需要休息,自己便躲在屋内地窖里和亲手制作的安放在厨房内带有玻璃窗的方型木板鸡架上,摆一小桌,点一蜡烛或一盏油灯陪伴(林场那时没有电灯),阅读、展纸挥笔;某个夏天突发奇想在自家院内仓房頂盖亲手修造天窗,让一束日光透进,为的是静下来读书学习;奋斗历程中一张张给他以关心和看重的善良亲切面容……而今,这一切一切,无论是幸福的还是心酸的、无论是老练的还是单纯的、无论是流连忘返的还是藕断丝连的,都已渐行渐远……他脑海里回忆着,翻涌着,内心深处似乎有一股酸楚的热浪冲决,眼里的泪珠滚落下了,甚至迈向齐师院门槛报到的头几天,同一个宿舍父母双全的男同学都进入梦乡了,唯有他这个失去母亲已经10年的孩子还在默默流泪。真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啊。(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渐渐地,心一横,用手擦干了眼泪,暗自握紧了拳头,深扎着学习和写作的不断向前心,誓要终生寻觅接受书香的熏陶,融化吸收书卷中优美的语言。也正是因为有了幼年培育的好学上进的素养,从知青和上大学那时起,自觉伴着书香坚持阅读和写作至今。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的几年,他低调得没有向任何同学提起自己在上大学前的知青时,半年内就已发表12篇文章,因为那个封闭的年代是不可以强化个体的拼搏进取精神的,只能是三缄其口。

 

三、激情勃发汇笔端

 

1974年10月至1977年7月,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在《齐齐哈尔日报》发稿10余篇,曾被齐齐哈尔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1975年一年内,在《黑龙江日报》发表通讯、消息、个人署名体会文章3篇。1977年,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前的1月26日,在《齐齐哈尔日报》文学副刊版头条,发表了反映山里乡亲解除极左束缚,情绪像欢快流淌的小河《春暖家乡》散文,从此与文学难分难舍。身处时不时激起他内心激荡的沸腾生活,创作欲望不可遏止了。1978年,是他到伊春市委宣传部工作的第一年,这一年公历9月、10月,正是金灿灿的秋天笼罩弥漫大地的时候,目睹山川原野间的累累硕果、时不时嗅到处处飘香的醉人风光,他感受到了离开学校单调拘谨的生活后从未有过的放松,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满怀丰收的喜悦心情写下了散文诗《金色的十月》,几乎同时发表在《伊春日报》文学副刊版和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这是他以自己的笔触,足踏在文学创作之路放飞艺术的又一开端。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在这个标志思想大解放、开始新的长征、誓要实现新的伟大目标的日子,他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散文诗《歌唱伟大的进军》,《伊春日报》文学副刊版头条发表后,他去翠峦林业局出差,无意中发现这篇散文诗通篇誊写在贮木场十几天前的黑板报上,这让他亲身体偿了文学的感召力量,只要顺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意愿,就一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这,又一次激励他必须紧贴丰厚的生活土壤,汲取无尽的养份。1980年5月17日,党中央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召开追悼大会,这在半个月前就有消息。源于生活创作的散文《七月雨》,就是根据刘少奇同志二十世纪1961年7月的雨季,视察伊春的史实构思的,稿件寄给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编辑部后,5月16日晚正式播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一位编辑,专门打电话给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称赞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散文。在伊春市委宣传部工作的第4年未满28周岁,《北京文学》1981年第2期以一个页码的版面,刊发他用浪漫唯美手法表现的大森林开发初期的林业英雄们豪迈乐观精神的散文诗三章《林区剪影》,被该刊列入要目,载于全年有500万张发行量的1981年2月17日《中国青年报》上,是他当年某个星期天回到那时还在居住的翠岭经营所,和隔壁邻居一位参加过木材流送的林业老工人唠家常得到的素材。此后,他的笔下更加注重留意生活并且注重从生活中提炼升华了。配乐散文《幼儿园抒情》就是这样一个来自真实生活的篇章,叙写了一幼小的孩子荡气回肠的经历和命运,1984年6月1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播出之后,在街头喇叭和收音机里听到这个节目的群众心潮难平或热泪盈眶。多年来,根植于历史真实和现实感受,先后在《齐齐哈尔日报》《伊春日报》《北京文学》《北方文学》《人民文学》《小兴安岭》《黑龙江通讯》(省委期刊)、《学术交流》《伊春社会科学》《黑龙江日报》《生活报》《黑龙江林业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伊春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伊春电视台、作家网、黑龙江文艺网等媒体,发表散文、散文诗、诗歌、随笔、文艺评论、学术论文、通讯、消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调查报告、党史宣讲稿、评论员文章、理论文章、体会文章等十余种体裁近200篇,约百万字。2011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收录、精选了刘国学30多年来精心创作、源自生活的14篇散文和56首散文诗、自由诗、格律诗。创作时进入了文艺心理学描述的独有、专一、没有尘世纷扰、与笔下的人物、境界一同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封底印有:散文韵味深情,诗歌爱憎诉鸣,文人独立品格,诗意春潮奔行。应该提到的是,刘国学自少年时代习练民族乐器竹笛,参加中小学文艺宣传队乐队伴奏,知青时学会和掌握了做豆腐的技能。还涉猎过声乐。按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选编的《声乐表演艺术文选》,收入的著名民族声乐理论家丁雅贤《对民族唱法的认识与体会》一文,提出四种民族唱法的第三型唱法即“低中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演唱的《再见,大别山》,在2002年黑龙江省委党校正处级干部进修时,参加六个主体班“迎接十六大,唱响主旋律”文艺演出,荣获男高音独唱优秀表演奖。艺术与有关方面的滋润和开掘,有助于他在多个领域发育、成长。文学资深人士管恩平说:“刘国学是伊春市党政机关学养很深、且多才多艺的文人,是文学界产生影响的散文家和情感丰富的诗人,有一颗永远为文学而燃烧的心。”引自管恩平《简说刘国学诗歌的多重角色》,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

难忘怀,那些吃苦不以为苦的日子。知青时,向报社和广播电台提供本单位工作的新闻稿,撰写已近深夜凌晨,之后一连几天难以入眠,严重神经衰弱,也没去医院检查,体重下降二十多市斤。为市报社、广播电台送稿,时常骑着自行车当天往返于狭窄的山路一百余华里,甚至有时中途遇有大雨。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时,担任班里的团支部宣传委员兼板报员,自定半月更换一次板报,白天坐在教室里上课,晚上设计、书写板报。1976年,由于过分劳累,导致消化不良,引发了拉肚、痢疾、肠炎三部曲,医治不及时,面容严重消瘦,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词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以致两三年没有缓解。但,七尺男儿傲然挺身而立,深埋了坚强不屈、不断发育壮大的理想的种子,既然敢于挑战自我,还有什么可惧怕和阻挡得了的呢!就是靠着这种坚强的毅力和勇于进取的精神,他于1977年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半年前,光荣加入了中共党员。

 

在岗时,他手不离书,笔不离手。离开职场后,仍然是读、写不断。家中书架上整齐列队的群书,随时听命捧在他的手里阅读;若有创作冲动和灵感而来,便不可遏止地抓住笔,让它最终演变成媒体上的文字。2019年以来,撰写的散文《生命的感悟》、古诗《唯有英才千千万——看央视晚间新闻播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由诗《时代最强音———有感于近日参加评选抗疫以来“中国好医生  中国好护士”全国网上投票活动,张文宏以高达几十万张的选票,遥遥领先》,均在《伊春日报》刊登。2021年和2022年分别撰写的电视连续剧评论:《<觉醒年代>——先驱者的话语风格及激励价值》《赤子忠心  家国情怀——谈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呈现的正能量和感召力》,为了精准论证,从反复观看、核对剧情发展和人物对话到初稿完成,耗去近5个月时间,直至黑龙江文艺网和《伊春日报》《伊春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细心观看就是深度阅读,仅管如此辛劳,因为书香阅读写作对他有着强烈地吸引力,又仿佛命定似的此生与它们永相伴、难分离。古罗马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他那部“甜美忧郁而高贵”的“黄金之书”《沉思录》中说:“一个人做适合于一个人做的工作对他就是满足”。“幸福在哪里?就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引自《沉思录》马可·奥勒留著  何怀宏译  分别为125页、11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是的,为求得这种充实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生生不息、再所不辞地前行,定会生出难以憾动的不屈、持久的力量!另外,身高近1.70米的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一百零几市斤开始体重增加、并且一直保持在一百四十市斤左右。谢天谢地,他庆幸自己有了支撑看书与写作同行、提供奋进能量的健康“大本营!”

 

四、春华过后是秋实

 

2022年4月23日、2023年5月16日、2025年1月9日和3月26日,国内颇具影响力、文学界声望高、全球最受关注、全方位报道作家思想与行动的中文作家网,先后发表了刘国学的诗文:《世界读书日:我与书香阅读写作永难分》、诗报告《赞歌一曲献英雄——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第三师参加开发建设伊春林区70周年而作》、《入选世界名人录的昨天、后来和今天》以及《激情冷静之后的理论思考——我的文艺评论、文艺文化学术论文和随笔25篇由来》。当年的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七四·二班同学边塞翁和敖拉,在微信群里阅后都有感触颇深的评论。边塞翁(边长顺)以《喷发的岩浆  汹涌的潮头》(后在作家网散文专栏发表)作比,用较长的篇幅高度首肯多年来刘国学视书香阅读为亲密伙伴、不甘寂寞勤奋写作的崇高追求。关于林业三师的诗报告,敖拉认为:“读来使人热血沸腾”,“可见诗的优秀和份量之重。”为了扩大对林业三师的宣传,弘扬林业三师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革命精神,关于林业三师的诗报告,当地伊春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小兴安岭》、伊春市社科联主办的社科理论期刊《伊春社会科学》分别刊登后,还被伊春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列为“品读经典”节目,配乐朗诵播出,反响强烈,有网友认为这篇抒写林业三师的诗报告已经有可读性,一经配乐,“大气磅礴,激情澎湃”。学者高占伟一直关注他的散文创作走向,她撰写的文学评论《刘国学散文的怀乡情结》,继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期刊《文艺评论》1998年第5期发表后,1999年第3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以《地域风情与文化意识的紧密结合——刘国学散文创作续说》为题,再一次刊发高占伟对刘国学散文的评论。以自己亲身经历含泪泣血写下的曾在《北方文学》发表的散文《父亲那把镰刀》,2023年5月,他的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微信群里七四·一班同学北国之春、吉祥如意,阅后发表感言。北国之春推心置腹地评价:“这是一篇传世之作,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吉祥如意道出了该作品的鲜明特征:“作者语言平凡朴实,却以情动人。”《父亲那把镰刀》荣获’97《中国作家》北京笔会一等奖,《黑龙江日报》1998年3月1日第二版、《黑龙江作家》1998年第2期,先后刊发获奖消息。《父亲那把镰刀》,还荣获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看到作家网2025年1月8日和3月26日先后发表的《入选世界名人录的昨天、后来和今天》《激情冷静之后的理论思考——我的文艺评论、文艺文化学术论文和随笔25篇由来》,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已更名为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七四届群敖拉、绍兴、传荣、玉霞、超龄儿童、蒲公英,以及北国之春、国民、保住幸福、老宋、竞浛、杨淑华等十几位同学,对刘国学这些年来除了有百余篇文学作品公开发表,还有一定数量的文艺评论、文艺文化学术论文和随笔见诸媒体给予高度赞扬。党课教育《时代先锋》电视系列专题片《在改革的路上——记伊春市桃山林业局圣浪林场》(作者系该片解说词主要执笔人),在黑龙江电视台播出后,荣获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组织评选的三等奖,还获得伊春市广播电视局评选的好新闻一等奖。学术论文《试论早期心理体验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载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2002年第6期;文学评论《唱给改革大潮的心底颂歌——华景伟<大潮颂>读后》,载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2003年第4期,先后荣获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设奖的全省第十一届、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三等奖,两次分别荣获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设奖的全市第七届、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一等奖。因文学领域的十多篇散文创作独具风格和特色,媒体发表后广为好评,传略入选扉页印有五位国家领导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题词的《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

 

五、研读书卷超万篇

 

2008年5月,依据推荐选拔、资格审查、学术成果、学识水平、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与评定,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授予刘国学为伊春市第二批优秀专门人才。黑龙江省社科联《社会科学界》2008年第4期,开辟《学者风采》专栏,以《伊春市社科联主席刘国学荣膺市级优秀专门人才称号》为题,介绍了刘国学的事迹。文中披露:“多年来,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坚持写作,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并以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和崇高追求。只要去省城开会,他都去一家规模较大的书店,选购居住地难以买到足够他阅览半年甚至一年的书籍。研读了近万册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历史、艺术等书刊,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论文和文学作品,多次获省、市级大奖、国家级期刊奖。”

正如他在《作家网》2022年4月23日发表的《世界读书日:我与书香阅读写作永难分》(手机可分别百度:伊春刘国学、伊春刘国学简介、伊春社科联主席刘国学、伊春刘国学散文、作家文艺评论家刘国学、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刘国学,出页面点击标题,参看文章内容第二部分《早年立志》)自作对仗明示的那样:

 

“逐年陶醉在超万篇/ 先秦汉/ 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明清民国/ 情辞优美韵味绵长/ 流传百代圣贤诗文,

渐次沉湎于近百部/ 古希罗/ 欧美东西方/ 意英法德美俄罗/ 思辨细密哲理恒久/ 开启万年大师经典”。

又兼爱现、当代文美,其志、其乐,至今吾犹未变兮!

 

1986年5月6日,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居民住宅区特大火灾中,十几年积攒的家产全被吞噬,他心爱的两大箱子书籍、十四年亲手写下的报刊发表后剪裁保留下来的几十篇文章,大学、中学时的一百多期板报底稿,小学时各个学期老师给自己作的学习思想品德鉴定,等等,都在顷刻间化为灰烬。等他公出归来看到令人心痛的现场,已是火灾过后的第二天。他在后来心情有些悲凉写下的散文《向书中求索语言》谈到:“那有如白玉般的书页已荡然无存,我再也看不到那些横竖弯钩的对称组合了,再也扑捉不回那曾经读诵过的渐渐飘逝的好听的声音了,我顿感我可能会因为失去了书,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成为结巴或哑巴,甚至倒退成仅仅会使用工具、应答时摆摆手势、需求中打打招呼的类人猿。”“让书再回来!不能失去语言!一个强劲地内心决断,让我对文明的欲望燃烧和澎湃起来。”(这篇散文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于是后来,他只要去省城开会,都会弥补书被焚毁的遗憾,顺便去哈尔滨南岗区学府书城购书,这是一家在读者中享有良好信誉、且没有盗版的书店。日本文艺心理学家厨川白村的著名专著《苦闷的象征》,是鲁迅先生译介过来的,当年,省内任何一家书店存书都是空白,他通过手机联系,终于在天津一家书店找到并邮寄过来。才气纵横的鉴湖女侠秋瑾,是他敬仰的近代民主革命女英烈。辛亥革命之前的1907年7月15日,为反抗几千年的封建势力统治,牺牲在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为系统地了解她的生平事迹,2002年,他用手机打遍杭州所有书店的电话,寻找关于记述秋瑾生平事迹的书,均无果而终。最后,在浙江绍兴秋瑾烈士纪念馆找到了,也同样邮寄过来。这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那场偷袭而来的邪恶之火,已在脑海里逐渐淡化,但,他庆幸,像火中的凤凰涅槃,作为实体的书,又回到不能割舍的身边和书架里。而这,不是为了对外人炫耀有多少书,而是为了阅读时融化于心,日后储存备用,担心被人讥讽:“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

 

书香、阅读、写作三者,互为因果。书香,带来灵气;阅读,思想常新;写作,有助于表达准确。他深知,此三者能成全钟爱它的人,不虚度此生!

 

书香,我所欲也;阅读,我所欲也;写作,我所欲也;视经典之书如掌上明珠,亦我所欲也!若舍此,还怎敢妄言与书香、阅读、写作相伴一生。

 

最厌恶,不能吞金吐玉,却要正襟危坐,摆谱做戏;更鄙夷,不仅己所不能,却以小人之腹希图别人不能;也有终生不知书者为何物,为何香,不识人间义理,率性而为,受人怂恿时冲动发飙,纠缠耍赖,以致终其一生;弱视者,总以为他人都在其后,不见春苗崛起又一群,甚至见缝下蛆,专坏别人的好事;据传,早年某山沟一“佬粗”,斗大的字不识几筐,借助特殊年代当了小头头,动辄对臣民吹胡子瞪眼,骂骂咧咧,还暗里摇唇鼓舌,说三道四,涣散人心,混淆是非。此等之流,距书香何其远也,实乃教养不足。有何心胸、何德行、何脸面,亮相众生百姓面前?耻也!休也!

正义的人应该向他猛击一掌,叫他清醒,校正三观的时候,到了!还要向他大喝一声:务必丢掉,这龌龊的劣根!

 

我,我是多么希望,书香阅读写作高雅之正气,再现我炎黄!诗意山川大地人海之温馨,弥漫我中华!更热望,全民背起书香行囊,奋起勃发、昂扬浩荡、阔步向前、引领世界潮流之强劲雄风,扑面而来!

 

六、唯愿书香浸我身

 

至此,引名人诗、词作结:

 

“有葡萄美酒,芙蓉宝剑,都未称,平生志。无言独对,青灯一点,神游天际。”(近代词人文廷式《水龙吟》)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北宋诗人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既然把书香阅读写作看得无比崇高神圣,再享乐的物质也看淡了,独对青灯耐得住人寂寞;既然在改变人类命运的知识海洋中选择了引以为自豪的钟爱的职业,此生追求似忘我,何曾计较得闲与艰辛。古今圣贤皆因书,没有书香岂圣贤,若问圣贤今何在,书香就在我身边。书香,给了营养我生命的源泉;阅读,让我拓宽眼界和视野;写作,延续了我充满朝气的精神,精神,又有了转化文字的思想飞扬的载体。同时,也教我为人要正直,要长心。书香阅读写作,也沸腾了我内心诗意的青春,忘却了凡尘喧闹,祈愿天天同在。正如2022年4月23日作家网综合报道栏目,发表了我的体会文章标题言说的那样:“我与书香阅读写作永难分!”

 

我曾在市邮局订阅了文学、哲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的期刊,读到2015年第5期天津《文学自由谈》狄青的文章,题目是:《春风十里,不如痞》外一篇《意想不到的好处》,文章说:“科学研究发现,仅仅六分钟的安静阅读,就能将人的压力水平减少超过三分之二,好过听音乐和散步。”“高质量的阅读不仅可以增添智慧,还可以给阅读者的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五十余年的书香阅读写作,让我深信,此话说得在理,它真能将自己带入远离打扰的别样世界。我们也确实常有这样的偶然,书中寥寥数语,就能打开心中闪亮的天窗,释怀了曾经的不知可否,给了一锤定音的首肯,依此说来,进入沉浸式的六分钟以后的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也是我们接受书香阅读所得的万千道理其中之要义。时至今日,虽已告别职场多年,但每天仍然行走在有书架里浓浓书香陪伴的阅读、写作之路,活得年轻、快乐而无悔!这也正是:书香阅读写作常为伴,内心诗意青春永相随!

今年4月23日,是1995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定的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日子里,我愿和每天像我一样端捧玉页银书、手握尊笔疾驰的各位人士及志趣相投者,交流体验和心得,回顾以往书香阅读写作常为伴的难忘日子,再度日后内心诗意青春永相随的年华!

 

再见

 

此文经润色后,于2025年4月23日对外正式发布

 

【作者简介】刘国学,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高级政工师、中级记者职称。

男,汉族。原籍,辽宁省铁岭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父母迁至黑龙江省伊春林区。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授予文学学士学位。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结业。

历任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级巡视员、党教科副科长、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委员,政协伊春市第八、九届委员。

终生以书为好友,日日难离;视写作为宅内瑰宝,梦绕情牵。在作家网、黑龙江文艺网、《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学术交流》《黑龙江通讯》(省委期刊)、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生活报》《黑龙江林业报》《齐齐哈尔日报》《伊春日报》、伊春《林城晚报》《伊春社会科学》《小兴安岭》等发表散文、散文诗、自由诗、格律诗以及文艺评论、文艺文化学术论文和随笔、通讯、消息、评论员文章、理论文章、调查报告等,近二百篇、约百万字。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个人专著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因其创作、发表的散文独具风格和特色广为好评,2000年,传略入选扉页印有五位国家领导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题词的《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依据学术成果、学识水平、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与评定,2008年,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刘国学为“伊春市优秀专门人才”称号。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