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书·希望

读书·希望

 

罗里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读书的一个理想。我读一点书,也只是一点而已,离读万卷书,还相差很远很远,行万里路,每天早上步行锻炼,十里八里的走,走了许多年了,不知道离行万里路还有多远——行万里路,自然不是指步行锻炼,是指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各地的人文景观。这一点,我也做不到,因为我不很喜欢旅游,有机会出去开会交流什么的,很多时候都是让人家去。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倒是有点近似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意思,同时也说明,读书自古就在国人心中占居很重要的位置。至于读书能不能改变命运,还要看具体情况,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点儿复杂,至少,不是什么人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一些外部的因素,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就是再努力,读再多的书,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这里的读书,是指读课外的书,它和上学读书不是一回事。上学读书,固然重要,你要不好好上学,拿不到文凭,就不好找工作。在讲学历的年代,文凭不啻于一张入职的门票,高到各行各业的领导、老板,低到各门各类的职工和从业人员,许多都须持有本科以上的学历,这种状况,也让一些手握高学历的人,有了走仕途、进官场的机会,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过学历与读书,读书与当官,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当今的读书人,也不能像旧时的读书人那样,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就可以追求许多眼前的、实实在在的利益,除了考试,还有许多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就成为一个很不容易回答,甚至还有点儿尴尬的问题。既然这样,想读书的人,就不要着急去问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这一类的问题。有的书,如文学、哲学一类,就被一些人认为是“无用”之书,可也正是这样一些“无用”之书,是人类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只要我们长期深入地读下去,就不仅可以收获丰富的知识,还有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自己的一生。

读书学习,不读书,何以谈学习。也许有人会说,学习不一定非读书不可,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候听人家说说,比读书还要管用。还有就是,在大自然里,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在电影、电视、移动互联网甚至在手机上,都可以学习。这样一些话,有没有一定道理,回答是肯定的,但在所有的学习中,读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识字与不识字,能阅读与不能阅读,对事物认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有着远大理想和有着重要事业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屈原,因为楚王昏庸,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国破而怀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以身殉国这件事,无疑是个壮举,可他的比这个壮举更震撼人心的,仍是他的那些伟大的诗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大家所熟知的。

一代枭雄曹操,不但精于兵法,他还善于诗文,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学问文章比起他的战争功绩,一点也不逊色。其子曹丕,贵为魏国国君,诗文也配得上他的身份,“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出自这位魏文帝之手。丕弟曹植,更是五言诗的奠基人。曹家三父子,也成为中国文脉的很重要的一环。

北周大政治家吕思礼,治政读书,不知疲倦:“思礼好学,有文才。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则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北史·吕思礼传》)。”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这样的勤奋读书,不仅为自己的理政治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大人物读书,与他们的命运有一定的联系,普通人当然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只是大人物,也是从普通人做起,因此普通人读书,就不能说是毫无意义的了,不仅如此,有些普通人读书,还能读出人生的许多精彩,古时科举不用说,都是苦读读出来,今时高考不像古时科举那样,只需读书作文就可以,今时的考试,是多科目的考试,要比古时的科举复杂得多,无论如何,读书终归也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远的不说,就说近年来狠狠地火了一把的两位女作家女诗人,她们都没上过什么学,靠自身的勤奋读书和努力创作,以散文和诗歌闻名于世,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靠读书和写作改变命运的两个典型的例子,那样的好运,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得到,我们还是要读书,至少读书,还能让人看到改变命运的一线希望,要是不读书,就有可能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