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有真情在
—— 饮食中的温暖力量
作者:陈宝林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常常探寻着生活的真谛与情感的依归。“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简单而深刻的信念,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在平凡的日常里,展现出诸多动人的画面。
清风正气与人间烟火,从来不是需要我们在二者之间艰难抉择的命题。它们如同并行的双轨,共同勾勒出生活的丰富图景。当清风拂过,带来的是坦荡与正直的气息,那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是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基石;而人间烟火,则是柴米油盐、悲欢离合的交织,是我们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所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古以来,饮食便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情感交流的特殊载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那个风雪欲来的傍晚,白居易笔下这简单的一句邀约,如同一簇温暖的火苗,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这杯酒里,承载着朋友之间的牵挂与思念,是久别重逢时的欢愉,是相聚时刻的珍贵。能够在这样的场景下把酒言欢,共话桑麻,那醇厚的酒香中萦绕着的是人间最真挚的情谊,是岁月静好里的一抹温情亮色。
同样,陆游笔下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绘出的又是另一幅温馨且质朴的画面。农家的腊酒或许不够澄澈,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丰收之年招待客人的热忱。那丰盛的饭菜,是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与欢迎,是邻里乡亲之间的纯朴情谊。在这里,食物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它们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编织者。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让这份人情味在唇齿间传递、蔓延,成为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底色。
于现代社会而言,正常的餐饮活动,犹如生活中跳动的音符,奏响着多彩的乐章。它是亲友团聚时的温馨时刻。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家人们跨越千山万水,相聚在餐桌前。熟悉的菜肴摆满桌面,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家人的心意与关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彼此的成长与生活点滴,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亲情如同美酒,越陈越香,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份温暖始终如一。
而餐饮也是商务往来的必要环节。在商务的餐桌上,人们以礼相待,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交流着合作的意向与计划。餐桌上的一场场深入对话,往往能够为事业的发展铺就坦途。这里的食物,恰似一种润滑剂,让商务沟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为双方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餐饮活动更是人间烟火气的重要体现。无论是热闹的街头小吃摊,还是精致的餐厅,都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小摊上,煎饼果子在铁板上滋滋作响,热气腾腾的包子散发着面香,这些看似平凡的食物,却滋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是劳动者辛勤付出后的慰藉,是匆忙行走在生活中的人们停歇片刻的理由。而餐厅里,形形色色的美食汇聚一堂,厨师们用心烹饪,服务员热情周到,顾客们尽情享受,这来来往往、热热闹闹的场景,构成了城市烟火气的生动写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与温度。
“人间自有真情在”,而饮食,正是这真情得以传递与延续的桥梁之一。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着质朴的人情温暖,让清风正气与人间烟火在我们的日常里交织、融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让我们珍视每一次的餐饮相聚,用心去感受其中流淌的情感,因为它们将是我们心灵深处永远的慰藉与力量源泉,陪伴我们走过生活的每一个春夏秋冬,书写属于我们的温暖篇章。(陈宝林通榆县关工委五老工作室。)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