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收音机的往事
郭松
在上世纪六七年代,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时候,无论新闻、社论还是歌曲、评书等都要从收音机里收听。那时候人们的工资都不高,别看收音机也就一两百块钱,只有条件好些的家庭才买得起。
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买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好像是南京生产的熊猫牌,听说是一百多块钱。印象较深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只要“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了”的声音响起,就会聚精会神地趴在收音机旁收听“每周一歌”《火车向着韶山跑》《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
我上初中以后,开始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爱收听“电影录音剪辑”、根据小说改编的“广播剧”和京剧样板戏,还爱收听评书和小说连播,几乎每天一到时间,就守在收音机旁,想知道头天讲到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到底会怎样。什么《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让我听得如痴如醉。那是我最早接触小说,每天晚上都要听,要是落下一回,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依稀记得,小喇叭有听众信箱栏目,小朋友可以给小喇叭写信,把自己编的故事告诉小喇叭,编得好的小喇叭就讲给小朋友听;也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的歌曲、故事。每当小喇叭听众信箱“我是小木偶,名字就叫小叮当!我是小叮当,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全管,我给小喇叭开信箱”的声音响起时,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长着翘翘鼻子、大大眼睛、细细脖子、头上没几根头发调皮男孩的形象。慈祥、风趣、耐心的孙敬修爷爷讲的孙悟空、神笔马良、孔融让梨等故事,抓住了我的心,节目播完后,我还意犹未尽,思绪还在故事中。
从1975年起,我开始听刘兰芳整理编写的评书,如《薛刚反唐》《樊梨花》《幻世魔王程咬金》《赵匡胤演义》等,刘兰芳训练有素的演说,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记得她在一评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波铃铃铃铃、哗啦啦啦啦,马———褂銮铃。”那声调干练中透着豪迈。听着她特色鲜明的评书演说,让我了解了了岳飞、穆桂英等英雄人物。父亲也爱听评书,有时他有事没有听到,我就给他讲当天的内容。有时去看露天电影,为了既看电影,又听评书,父亲把收音机带到操场。播评书的时间到了,他取出收音机,抽出接收线,尽量放小音量,一边看电影,一边听评书。
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很单调,除了看电影,就是听收音机。那时父亲在县政府人事局工作,家里的收音机有个时段是他专用的,即《新闻与报纸摘要》,一到这个时段,父亲就会把收音机音量调大。上初中后,我爱听的节目是评书,每天中午一放学就飞快地跑回家,赶在十二点三十分到家,打开收音机听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田连元的《刘秀传》等。单田芳那略带沙哑的声音讲着《隋唐演义》,饶有兴趣地听着白袍小将美罗成大战靠山王杨林,混世魔王程咬金如何搞怪,单二爷义薄云天,听秦琼大战尉迟恭……有时听入神了,饭都忘了吃。
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脑、手机,那部收音机调节了一家人的娱乐生活。每天晚饭后,父亲就拿出收音机,把天线拉到最长处,各个角度试调,调到一个合适波段。但经常没听多少时间,收音机因信号不好,声音又中断了,发出吱吱吱的杂音。父亲又小心移动换方向,再调出一个波段。一九八四年,我大学毕业到部队,就买了一台收录机,放磁带的那种,带有收音机功能。一九八七年,我去贵大读研,收录机陪着我。“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那是你我都已熟悉的旋律,在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月亮躲进云朵,星星眨着眼睛,校园里传来熟悉而动听的歌曲,心中萌动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仿佛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似的。
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单调的年代,收音机的存在显得格外珍贵。无论在部队,还是在校园,收音机的声音总能带给人一份独特的陪伴。不禁让我想起那首经典英文老歌《昨日重现》,它描绘了一个人在少年时刻守候在收音机旁,期待着那熟悉的旋律响起。随着音乐流淌,仿佛每个音符都在召唤着我们的记忆,引领我们回到那些充满激情的岁月。
收音机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声音,更在于它构建的情感连接。那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能够让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孤独灵魂聚会。声音穿透外界的喧嚣,让人们得以静心,想象曾经的过往或未来的美好。在城市的夜晚,收音机的声波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能抚慰心灵的波澜。许多人习惯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入眠,那种宁静的感觉,是收音机带来的安宁。
而收音机的互动性、更是让人倍感亲切。在过去,许多电台晚上都会开设节目,邀请听众打电话交流,分享自己的故事或心情。参与感让人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藏着欢乐与悲伤,通过电波传递,使得这些情感在不知不觉间连接在一起。就像我一个朋友说说,他的祖母走过九十多个春秋,收音机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她走完人生旅程时,家人选择把那部收音机和她一同下葬,不仅是对那份陪伴的眷恋,而且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无线电这条声音的河流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也许是无数次在午夜时分跟着歌声轻声吟唱,也许是在宁静的校园里与你的朋友一起分享最爱的曲调。收音机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陪伴我们度过无数忧伤与快乐的瞬间。它是生活中那一盏恒久的灯,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回家的路。
如今,虽然网络媒体和数字音乐已成主流,但在我心中,收音机的声音依然具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或许我们再度需要找回那份静谧,与收音机一同重温那段值得珍藏的青春回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心中都应该有一部收音机,陪伴自己穿越岁月的长河。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