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小暑日记三则

小暑日记三则

 

作者/池征遥

 

① 何为小暑

 

元稹在《小暑六月节》说:“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原来小暑是太阳行至黄经105度时,大地轻轻呼出的一口热气。此时阳气已盛极,却尚未到达顶点,像一壶将沸未沸的水,在炉上酝酿着某种临界。古人称“暑”为煮,小暑便是天地这口大锅初初冒出蟹眼泡的时刻。

 

司马光在《六月十八日夜》中说:“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原来小暑有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鸷。先是风里裹了棉絮,拂面时黏住汗毛;继而墙根下的虫鸣搬进了砖缝,在阴凉处调试金属质地的琴弦;最后连猛禽都避开了正午的日头,只在晨昏时展开被阳光晒透的翅膀。

 

陆游在《小暑》中说:“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爽。”

 

原来市井里,小暑是井水镇过的翠玉瓜,是竹帘筛落的菱形光斑,是蒲扇摇出的带着薄荷味的晚风。妇人收起苎麻夏布,换上新浆洗的葛衣;孩童用蛛网黏蝉,蝉声却黏住了整个下午;老茶客在树荫下摆开棋局,把楚河汉界泡在凉茶里。

 

皎然在《小暑》中说:“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原来田垄间,早稻开始低头灌浆,穗子沉甸甸地坠着阳光。棉花结铃,芝麻开花,农人踩着烫脚的田埂查看墒情。晒场上的麦粒噼啪作响,爆出积蓄半年的星火。就连泥土里的蚯蚓,也懂得在辰时前完成松土。

 

② 小暑见树

 

庾信在《枯树赋》中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小暑这日的树,绿得有些霸道。阳光像熔化的金箔浇在叶脉上,整棵树便成了翡翠打造的烛台,举着千百支摇曳的绿火苗。蝉声是烫金的印章,啪地盖在午后凝滞的空气里。

 

安德烈·纪德说:“盛夏的树荫,是大地最温柔的谎言。”

 

老槐树把影子团成荷叶状,供三两只麻雀啄食漏下来的光斑。它的树皮皲裂如龟甲,缝隙里嵌着去年冬天的霜痕。树瘤处渗出琥珀色的树脂,那是树木用慢了一万倍的语速,在讲述某个未愈合的伤口。

 

惠特曼说:每一片叶子都是树的舌头。”

 

泡桐的阔叶在热浪中翻卷,露出银白的背面。风经过时,整棵树突然变成竖琴,弹奏的却是晒蔫的音符。树根拱破地砖的姿势,像老人手背上暴起的青筋,固执地要抓住些什么。

 

《韩诗外传》说:“树欲静而风不止。”

 

黄昏的合欢树开始收拢羽状复叶,如同合起一把把翡翠梳子。树冠里藏着去年的空鸟巢,此刻成了光影的筛子,把暮色滤成细碎的金粉。树影爬上西墙时,突然有了水墨的韵味——原来暑气最盛时,树也在练习退守的哲学。

 

圣埃克苏佩里说:“树木是长在地球上的星空。”

 

夜露降临后,香樟树开始用气根呼吸。树梢擦过月亮,蹭下一层银亮的树皮屑。那些白天被晒蔫的叶片,此刻正在黑暗里,用叶绿素重建光的模型。

 

③ 关于小暑的思考

 

由名人名言,想到《周易》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有如佛家明心见性,心中有仁者就从仁的角度去考察发掘事物仁的一面,智者就从智的一面去考察发掘事物智慧的一面。

 

同时想到道家讲的“阴阳平衡”。富有万事万物就可以称作是“大事业”,每日都能使事物有新的面貌,这就是“道”育万物的盛大美德。生生不灭就是阴阳相互转化产生的“变易”,能呈现天象就称作“乾”,能效法地势就称作“坤”,能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之事就称作“占筮”,能通晓阴阳变化然后采取行动就称作“做事”。

 

综上所述,小暑是温柔的警告。它用滚烫的指尖,在梧桐叶上写下预言:十五日后,大暑将至。此刻所有生灵都在学习与热浪共存——荷叶卷边却不折断,蚂蚁改道而不停步,连最娇弱的茉莉,也懂得在午夜集中绽放。而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盛年不重来,莫负光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