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褶皱里遇见天地斑斓
——张掖七彩丹霞游记
作者:池征遥
从兰州出发时,车窗上还凝着黄河水汽的微凉,一路向西疾驰,植被渐稀,风里的沙砾味越来越重。距丹霞地质公园还有20公里时,远处地平线突然拱起一片奇异的色块——不是常见的土黄或赭红,而是像被阳光揉碎的彩虹,硬生生嵌进戈壁的苍茫里。同行的老赵突然猛踩刹车,举着相机冲下车:“这才是开胃菜,里头的景色能让数码哭出来!”
1.
景区北门的游客中心刚开闸,我们就随着人流挤上观光车。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盘旋,两侧的山岩像被巨斧劈开的岩层,裸露出深浅不一的纹路。讲解员说,这些岩层形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每一道色彩都是时光沉淀的密码——红色是氧化铁的热情,黄色藏着氢氧化铁的温婉,而那些斑驳的灰绿,则是远古湖床里藻类留下的印记。
第一站停在七彩仙缘台。木栈道顺着山势起伏,刚踏上台阶,眼前的景象就让人声鼎沸突然静默了几秒。晨光斜斜地打在山坡上,把层叠的岩脊染成金红相间的波浪,低处的凹陷处还积着昨夜的阴影,透着幽蓝的冷调。我想起出发前读到的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大漠层山七色鲜”,此刻才懂这“练”字的妙处——那些岩层的褶皱真像被风吹动的丝绸,红得炽烈,黄得明媚,紫得沉静,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
栈道旁有位写生的老人,他笔下的颜料似乎总也调不出眼前的色泽。“小伙子你看,”他指着一块岩面,“这红里有橙,橙里带粉,相机拍不出来,画笔也追不上。”我伸手触摸岩壁,触感粗糙如砂纸,指尖却能感受到一种奇异的温热,仿佛地底深处的岩浆还在缓慢流动。
2.
从仙缘台到七彩云海台要乘十分钟观光车。这段路的山形愈发奇特,有的像被啃过的面包,有的像堆叠的书本,最绝的是一处山坳,岩层的走向如同波浪翻涌,导游说这叫“单斜山”,是地壳运动把水平岩层硬生生掰出了三十度的倾角。
爬云海台的栈道时,阳光已变得炽烈。石阶两旁的骆驼刺开着细碎的黄花,与远处的斑斓山景形成奇妙的对照。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当终于站上观景台最高处,整个人都被铺天盖地的色彩包裹了。极目望去,连绵的山峦像被打翻的调色盘,赤红、明黄、褐紫、灰绿顺着山势流淌,又在某个转折处突然断层,露出底下更古老的青灰色岩层。
“七彩丹霞映蓝天,峻岭奇峰展画笺”,这句诗突然跳进脑海。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带着沙砾的质感,远处的观光车变成了移动的小黑点,衬得这片山景愈发壮阔。老赵举着相机连拍不止,他的镜头里,一朵白云正巧飘过山巅,云影落在岩面上,像给七彩绸缎罩上了一层薄纱,光影流转间,那些色彩竟像活了过来,在岩层上缓缓移动。
3.
午后的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我们在七彩锦绣台遇见了一群地质系的学生。他们蹲在岩坡上,用小锤敲下碎屑装进标本袋。“老师说这里的岩层是天然的地质年表,”一个扎马尾的姑娘指着岩层剖面,“你看这层砖红色,形成于干旱期;上面的灰绿色呢,是后来湖水上涨留下的。”
锦绣台的山形更显精致,像被巧手绣过的锦缎。有一处山壁,横向的色带细如发丝,红与黄交替出现,竟有了渐变的效果。“山有丹霞霸气增,地藏奇彩贯长虹”,此刻的山没有了云海台的雄浑,却多了几分灵秀。栈道旁的指示牌说,这里的岩层中含有石膏晶体,在阳光下会闪着细碎的光,我俯身细看,果然在岩缝里找到几粒像碎钻的结晶。
下山时路过麻子面馆,土黄色的土墙爬满了牵牛花。这是《三枪拍案惊奇》的取景地,门口挂着“营业中”的木牌,里头飘出牛肉面的香气。老板娘说,每年秋天,张艺谋团队的人还会寄来明信片。我坐在面馆门口的条凳上,望着远处的七彩山,忽然觉得这片土地很奇妙——既藏着亿万年的地质密码,又容得下人间烟火的温热。
4.
观光车把我们送到七彩虹霞台时,天边已泛起橘红。这里的观景台建在悬崖边,凭栏远眺,整片山谷像被点燃的火焰,又像铺开的巨幅织锦。夕阳的金辉斜射下来,给每一道岩层镶上了亮边,原本沉静的紫色变得透亮,灰绿的色块里竟透出了蓝调。
“赤焰层峦叠彩绸,天工泼墨染金秋”,这诗句根本不用记,眼前的景象就是最好的注解。人群里不时响起惊叹,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对着山景许愿。我看到一对白发老人相互搀扶着,老先生给老伴整理被风吹乱的围巾,他们的影子投在岩壁上,与七彩山景融成了一幅画。
太阳一点点沉入地平线,山景的色彩也随之变幻。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山巅,那些炽烈的红渐渐褪成温柔的赭石色,明黄变成了暖橙,唯有西边的天际还燃着一片火烧云,与山景的余晖交相辉映。老赵放下相机,突然说:“现在才懂什么叫‘天工擘画千重色,诗笔难摹一寸颜’,拍了一天,不如把这景色刻在脑子里。”
返程的观光车上,窗外的山影渐渐模糊。我想起那些岩层里的时光密码——一亿三千万年的沉淀,才酿出这抹天地间的斑斓。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这片土地的匆匆过客,但只要见过这阳光下的七彩丹霞,就会明白:有些美,真的值得时光等亿万年,也值得我们翻山越岭去遇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