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林中琐忆:校歌、额雨尔河、二站(九)

林中琐忆:校歌、额雨尔河、二站(九)

 

柳邦坤

 

那时是时兴给歌曲新填词的,也许是因身边没有人能谱曲的缘故?母校的吴守垣、姜义男、杨小慧、蔡建铮、吴绍春等老师都热爱文艺,或喜欢唱歌,或能舞文弄墨,他们集体写了林中校歌,再把词填入一首朝鲜歌曲的曲谱中。校歌在我们入学前就有了,入学不久大家就都学会了。校歌中的前几句“宽阔的黑嫩公路通向北京城,奔流不息的二龙河水流向东方,我们学校就在这路边小河旁,站在路边向往北京,祖国的心脏……”后面还有这样的词句:“站在河旁望东方,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阳光雨露哺育我们茁壮成长,我们要像葵花一样永远向太阳。”

歌曲不能免俗,毫无疑问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但当时还是颇能激荡少年的心的,唱着她,我们向往北京,向往外面光彩夺目的世界。但当时北京距离我们太遥远,外面的世界我们也几乎无缘看到。

虽然校歌政治图解过多,强调学生要勤奋学习的内容过少或近乎无,但校歌很好地反映了林中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信息,黑嫩公路边、二龙河旁。在古驿道基础上修建的黑嫩公路今天依旧是交通干线,只是比我们上学时改造升级了,混凝土路面取代了砂石路,现在是G603,并非高速公路,虽是普通国道,但仍然是黑河与嫩江、与齐齐哈尔、与内地连接的重要交通要道。它也是战略要道,这一带曾经有军队驻防,二站、三站、大岭一带有天险可守,这也是在此进行全地区军民联防演习的原因吧。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缓和,黑嫩公路上的驻军军队被裁撤。

黑龙江首任将军萨布素,取得雅克萨保卫战的胜利后,觉得瑷珲做将军衙门治所太偏远,与京城文书往来不便,就放弃黑龙江城而赴嫩水之滨建墨尔根城。然后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后又南迁至卜奎,瑷珲兵力削减,这也成为后来不平等的《瑷珲条约》签订而使大片国土沦丧的原因之一。萨布素由瑷珲赴墨尔根建城,以及将军衙门搬迁,走的就是这条路。二站不仅是站丁更换驿马或歇息打尖处,也是当时去墨尔根建城的八旗兵休憩、歇息之地。

二龙河,我们叫了几十年,去年才偶然在地图上发现叫错了,母校紧紧依傍的河流,发源于二站乡境内,全称是卧牛河,在二站境内也称额雨尔河,流入孙吴县境,名字就叫卧牛河,河畔也有一个乡,以河命名,叫卧牛河乡。卧牛河在孙吴汇入同样发源于二站乡境内的逊别拉河,在逊克县境注入黑龙江。逊克是由逊河和奇克两个县合并而成,其中逊河即为逊别拉河之简称。二龙河是二站乡境内靠近东部的另外一条河,河流相邻的村子叫南二龙,还有一个地方称北二龙。不知道为何把距离几十公里外二龙河的名字安在了紧邻二站的河身上?以讹传讹这么多年。

二站乡政府所在地与二站林场场部之间的河,实为额雨尔河。清代在此地设立的驿站,就用河流的名字命名,名为额雨尔站,古人命名准确,不知道今人缘何搞错了,把额雨尔河或卧牛河的名字,称为二龙河。“额雨尔”,蒙古语,“鱼油”之意。黑河市爱辉区境内还有一条河也叫卧牛河,借此河流修建的水库叫卧牛河水库,是黑河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她原本叫额尼河,被水库淹没的一个村子称为额尼河村。后来可能因为叫着顺溜,不知不觉改称为卧牛河。其实还是原来河名额尼更好,满族语言“额涅”是母亲的意思,额尼湖比卧牛胡更有诗意和民族特色。

二站乡建有历史文化馆,去年去二站,慕名去参观。历史文化馆就在乡政府前面,是一栋红色的平房。首先看到的是馆门前的雕塑,一名站丁骑着驿马正在飞奔。平时也很少有人过来,历史文化馆没有开门。走进乡政府,跟见到的人说明来意,乡里的同志说还再整修中,暂不开门,但经商量,他们很近人情,有人去取钥匙把门打开,让我们进去参观。馆里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二站乡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通过早年的劳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用具,展现二站的民俗文化。她源自古驿道,没有黑龙江城至卜奎的驿道上的驿站,也就没有今天的二站。驿站文化在这里留下踪迹,记得上学时,振生同学的奶奶是站上人,和同学还去过他奶奶家,听说他奶奶曾经开过大车店之类的客栈。公社里的邵姓、金姓,即为站上人。1900年,庚子俄难,二站是抗俄的主要战场之一,在二站附近的北二龙、匡安岭、大岭等地,都进行了殊死抵抗,瑷珲副都统凤翔以身殉国,鄂伦春族马队也参加了战斗。

二站是革命老区乡,抗战时,这里也是抗联战士的浴血之地。抗战胜利后,这里也盘踞过土匪,被称为“胡子窝”。由于当时这里是从黑河到孙吴、再到省会北安的必经之地,黑河的第一任党和军队的领导人王肃的战斗足迹,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王肃牺牲前,就是走的这条路,到后獾子洞遭遇土匪,王肃与战友奋勇反击,最后因寡不敌众而血洒黑土地。我们在校读书时,听说有一位为剿匪而英勇牺牲的排长,一直没有下葬,烈士遗体就放置在棺材外。一天,我们几个同学涉过河,到与二站公社所在地相距不远的一个小山坡上,果然见到这位英烈的遗骸,还能见到皮带扣等物品。当时就纳闷,是什么原因不给安葬,让牺牲的先烈入土为安呢?

二站是知青上山下乡最多的公社之一,因为这里荒原多,人烟稀少,来自上海、黑河的众多知青到这里垦荒种地,比如南二龙就有200多名知青,其中上海知青占多数,由于南二龙耕地少,无霜期过短,不适合农业发展,我们入学前知青点已经撤销了。我熟识的张津、施伟方、刘铸、侯承良、李龙琴等,都在二站公社上山下乡。与张津在师范学校同窗一年,他学物理,毕业后分配到金矿中学任教,后来以文字材料见长,调入地委办(后改为市委办)任秘书、副主任、主任,我在他任主任职务时调入市委办工作。施伟方任地区边贸局副局长时,我曾陪《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他。刘铸是师范学校(后黑河师专)中文科教师,我在学的两年,恰逢他外出进修,没能听他讲课,是毕业多年后才认识他。侯承良是通过我的老领导林增夫妇介绍,见过两面,他在二站公社卫星大队当过生产队长和民兵连长。李龙琴与村里本地青年结婚,大返城时不能返沪,爱辉县把在农村插队的上海知青及家属统一安排到林场,或到县内的企业,李龙琴一家就被安排到我家乡的林区工作、生活,她还当过妇女主任,待退休后回到上海。

历史文化馆里有黑河知青名单展示墙,遗憾没有上海知青的名单展示,也许人太多?还是没有搜集齐全?应该按照当年插队的大队,把上海知青的名单展示出来。馆内反映上海知青和黑河知青的老照片,有一些陈列。

说到知青,不能不说到上海赴黑河地区上山下乡知青的带队干部总领队姚力。他从上海到爱辉县二站公社三站大队插队落户,后到嫩江县筹建星火农场。姚力是1938年参加革命并于同年入党的老革命,相继在新四军、华中野战军、解放军里担任多种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杭州市副市长,国务院警卫处处长,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秘书、综合组组长,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高教局局长,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文教办负责人,爱辉县二站公社三站大队插队,嫩江县星火农场党委书记,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负责人。1982年8月至1985年11月,先后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农业大学顾问。

在三站插队的上海知青王贵平回忆说:“姚力老前辈当时带夫人和三个孩子在我们三站生产队,带领上海知青和黑河知青一起干农活,老前辈平易近人。”姚力到嫩江后,主抓筹建一座大型糖厂星火糖厂,糖厂位于嫩漠公路153公里处,带自备电厂,可惜后来姚力离开嫩江,不知何故,工厂建好并没有投产。1983年省政府决定开发黑宝山煤田,煤矿接收了已废弃工厂,我于1984年初到新矿山工作,见到了这座荒野里崛起的雄伟建筑,工厂的设备都是从上海调运的,就连红砖都是从上海运过来。经过改造,变成了黑宝山煤矿的自备电厂,发电供应煤矿生产生活用电。在星火农场的场址,后来建成星火乡,后来建镇,改名多宝山镇。到多宝山镇,就会想起姚力。姚力的主要著作有《回忆日内瓦会议》《万隆华侨保卫周总理》和纪实小说《周恩来在万隆(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合著)等。在二站历史文化馆,好像没有看到对姚力的介绍,也没有把姚力的著作搜集、展示出来。

二站汇集了驿站文化、红色文化、垦荒文化、知青文化,人文资源丰富。现今的二站乡,合并了北师河乡,辖区总面积2507平方公里,比内地的一些县的面积都要大。物产丰富,是黑河市笃斯越橘的主要产地,现有笃斯越橘基地2000余公顷,笃斯越橘年蕴藏量1000多吨,是爱辉区的最大产地,笃斯越橘俗称都柿,营养价值丰富,是罕见的珍惜野生浆果。二站出产的木耳,遐迩闻名,主要是培育历史悠久,培育技术成熟,当然也与唐校长带我们在此最早进行人工培育木耳的实验有关,应该与紧邻额雨尔河、背靠大山形成的独特环境与气候也有关。

这里有绿水青山,这里有诗和远方。

 

参观二站历史文化馆感怀:

 

耳边响起马蹄声,

遥想当年驿站兵。

北地京华相距远,

文书传递奋驰行。

 

匡安隘险抵俄酋,

奋勇冲锋誓不休。

北大岭高驰战马,

凤翔血洒写春秋。

 

曩时二站聚胡多,

僻远林间有盗窝。

王肃凛然除匪患,

一腔热血洒山河。

 

知青插队别家乡,

古驿苍茫守卫疆。

二站二龙三站远,

荒原纵笔写华章。

 

二站商标木耳优,

药材野菜遍荒丘。

漫山浆果醇甘味,

秋实丰盈尽采收。

1234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