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头伏喜雨,岁稔之兆

头伏喜雨,岁稔之兆

 

作者/池征遥

 

当晨曦的第一缕光穿透薄雾,轻轻洒落在广袤的大地上,我恍然惊觉,今日已然踏入头伏的门槛。头伏,这个带着古老节气韵味的日子,宛如天宇中一颗独特的星辰,闪烁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它不仅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开启,更承载着无数农人对丰收的殷切期盼。

 

老话说“头伏有雨,伏伏有雨”,这句质朴而又充满智慧的俗语,如同一首悠扬的田园诗,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传唱。它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诉说着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那微妙而又紧密的联系。意思是,只要头伏这天细雨纷飞,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里,雨水便会如同灵动的精灵,时常光顾这片土地,滋润着世间万物。

 

在乡村,头伏的雨宛如一场及时甘霖,被老百姓视为上天的恩赐,是绝佳的好兆头。放眼田野,一片绿色的海洋,麦浪翻滚,玉米挺拔,各种农作物都在这个季节里肆意生长,尽情汲取着大地的养分。它们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对雨水和养分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头伏的雨,恰似一位温柔的母亲,用她那细腻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每一株作物,为它们带来生命的源泉。

 

头伏这天下雨,便如同给这片土地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接下来的日子里,田间地头便会保持充足的水分,就像为农作物们铺上了一层柔软的水床。在这滋润的环境中,庄稼们茁壮成长,枝叶愈发繁茂,果实日渐饱满。农户望着那片生机勃勃的田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这头伏的雨,不仅仅是水,更是希望,是未来丰收的坚实保障。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三伏的谚语,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头伏有雨,富庶有余”,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头伏雨与后续伏天雨水的关系,让人对未来的景象有了大致的预期;“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则更加细致地描绘了三伏期间雨水的分布情况,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二伏可能会遭遇干旱,但只要三伏有雨,依然能够迎来丰收的喜悦;“头伏雨,赛黄金;中伏雨,赛白银;末伏雨,赛珍珠”,这些谚语将不同伏天的雨进行了形象的比喻,突出了“头伏雨贵如油”的珍贵程度,足以见得它的象征性和在人们心中的份量。

 

从昨夜凌晨起,西安就下雨了。望着窗外濛濛的天空,在不大不小的雨中,马路上的水光与灯火交相呼应。雨滴落在地面凹处,似在水中开出一朵朵小花;高处的雨水汇聚成一条条小溪,流向田野,流向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细密的雨丝如牛毛般飘落,打在窗户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章。我对这场雨的到来心中充满喜悦。

 

此时,人们会想到古人头伏占雨的情景:蝉划曙天襟佩寒,露垂商杓转星坛。青铜凿雨纹初涨,玄鸟衔云垄未干。七刻龟焦才渗墨,三更箕动已生澜。欲将禾浪织图谶,忽有雷车碾卜盘。同时也会看到农民们在雨中忙碌的身影。他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田间地头穿梭着,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知道,这场头伏雨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是给辛勤的劳动者最好的回报。从每一滴晶莹的雨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凉与温柔。

 

看到伏雨就会想到远方的家人,你们那里下雨没有,生活都好吗?然而,天气总是变幻莫测的。也许今日的天空依旧晴朗,没有一丝下雨的迹象。但这并不影响头伏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因为这些谚语不仅仅是对天气的一种预测,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承载着农人对丰收的渴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无论今日是否下雨了,头伏这个特殊的日子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聆听这些古老谚语所传达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南风炙裂甲痕青,半卷农书补漏星。日影焚坑存豳器,云根坠玉刻商铭。头伏的雨悄然降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为广袤的大地带来生机与希望,为今年的丰收奏响了最美的序曲。

 

诚然,凡事必有利弊。从老祖宗传下的谚语中不难看出,有利方面:三伏天适量降雨可缓解高温,促进作物生长,尤其对干旱地区尤为重要。‌‌尤其末伏降雨有助于农作物灌浆成熟,提高产量。不利风险:连续降雨易引发洪涝和病虫害,高温高湿环境加速病菌繁殖,增加田间管理难度。‌‌二伏若持续干旱,还可能导致豆类等耐旱作物减产,需人工灌溉补救。‌‌固然是利大于弊。头伏喜雨,愿苍天不负,农人须趋利驱弊。

 

据西安气象部门预报,近期雨水将会比较多,有些地方可能因为多雨而发生洪涝,须做好防灾抗灾准备。

 

我将农谚化作诗行,期许雨韵带来好运,等待又一个丰稔之年的到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