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奇才纪晓岚
郭松
纪晓岚,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尽管官至礼部尚书,但因其学者型官员定位、出身门第不显赫、缺少官场经验,未能获得乾隆帝真正信任。
然而,纪晓岚能诗善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幽默诙谐,尤以对联为绝,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说:“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 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纪晓岚幼时读私塾,聪敏过人,过目成诵。其师石先生古板严厉,要晓岚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功课对晓岚毫无压力,便偷闲喂家雀玩。一次,他把砖墙撤一砖洞,放入家雀用砖堵上。石先生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晓岚一看,在旁对一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手执教鞕责问晓岚,为何辱骂先生?晓岚辩解道:“我是按先生的上联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有何不妥,请指教。”石先生无言以答,拂袖而去。没几天,晓岗去见石先生,石先生怒气未消,不迎不送。晓岚见此,从屋走而复返,请教“阄”字的念法。石先生等晓岚走后才醒悟,原来“阄”乃“门内龟”,是说他不出门送客,但又不好加责,暗骂:竖子,歪才!
一日,纪晓岚与童伴数人,在街边玩球,恰逢太守经过,球偏巧投入太守的官轿,一时衙役厉声喝斥,众童惊逃四散,唯独晓岚,不但不逃,还挺身上前,拦轿索球,太守嘉其胆识,且憨态可掬,未加怪罪,问其姓氏年岁,想刁难他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出,就把球还你。晓岚点点头同意,等待太守出联。太守说:“童子六七人,惟汝狡”,晓岚随口对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何以不说末字?”晓岚笑道:“太守如将球还我,就是‘独公廉’,球不还我,就是‘独公贪’”,太守见他聪明狡黠,就笑笑把球还给了他。
一次,一位客人造访,纪晓岚的父亲不在家,客人想考验他一下,出一上联:“客来茶当酒”,晓岚却对答:“宾至月为媒”。客人见状,兴致勃勃地再出联,指着屏风上的画,出另一联:“屏上画梅,日日摇,风不动。”晓岚似乎陷入思考,目光却停留在一位路过的婢女穿着绣有菊花的鞋子上,巧妙地对答:“鞋头绣菊,朝朝晒,雾难开。”这番对答让客人刮目相看,显出晓岚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纪晓岚应童子试时,主考官是一位青年俊才,因闻晓岚聪明,想出联戏谑,出的上联是:“八岁儿童,岂有登科大志”,不料晓岚立即回联:“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考官听了想再出一联难他,见门上绘有荼郁二位将军,便出联:“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晓岚对答:“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见考场对面寺庙前,有一座七层宝塔,再出一联:“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晓岚对答:“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考官不得不叹服晓岚的才华,神童之誉不胫而走。
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十二岁随父入京,十七岁返乡,二十一岁考上秀才后,在府城外书院就读,春日郊游,信手折得桃花一枝,边走边嗅,不料遇上以前那位主考官,已升任知府,正微服私访。纪晓岚急切之间,将手中桃花藏入袖中,匆忙为礼,知府见状,遂出一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晓岚从容对答:“黄堂太守,眼中明察秋毫”,如此捷才,使知府为之咋舌赞佩。
纪晓岚二十四岁乡试第一名,后来中了进士做侍读学士。每天要厮陪皇帝,不能离开。生活单调无味,还得事事小心,稍有疏忽,惹恼皇帝,会杀头或坐牢。时间久了,皇帝也看出晓岚似有心事。一天,皇帝说:“我看你面色不佳,必有心事,我来猜猜怎样?”皇帝说:“依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晓岚一听皇帝猜透自己的心事,不由一惊。但从口气上似乎没有怪罪的意思,跪下道:“皇上圣聪,如蒙恩准省亲,晓岚感恩不尽,我是——言身才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皇帝龙颜大悦,当即批准他回家探亲。
一年仲秋,纪晓岚去福建督学,途中渡江乘的是摇橹船。一只帆船乘风追上来。船上人得知幸遇晓岚,便传过来一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此联运用谐音和双关。“橹速”即三国东吴名臣,“帆快”即西汉初大将。联语“橹速不如帆快”意含文不如武,讥讽晓岚。晓岚久久未能对出。到了福建,在院试大典上,乐声四起,晓岚灵感忽现,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笛清”指宋代武将狄青,“萧何”指汉初丞相萧何,晓岚不会忘了反驳“文不如武”。
纪晓岚三十岁入翰林院,才思敏捷妙语惊人,名声大噪。一天,王翰林太夫人作寿请晓岚写祝词,只见他胸有成竹,毫不谦让,不用笔墨书写,即席高声诵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此句一出,个个面视而呆,太夫人怒火难按,欲要发作,王翰林面色腊黄。在这尴尬的节骨眼上,晓岚又从容地诵出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立刻轰然交口称赞,太夫人也笑呵呵地转怒为喜,王翰林更松了一口气。晓岚趁大家闹哄哄的时候,提高嗓门诵出转句:“生个儿子去作贼”,满堂宾客,立即哑然无声,主人又僵在那儿傻了眼。几百双眼睛集中在晓岚身上。只见他扫视全场一周,吊足大家的胃口,慢吞吞地诵出结句:“偷得蟠桃献母亲”,全场又响起一阵欢笑。
一日,某公邀纪晓岚赴宴,正巧席座中有戊子科父子同榜者,某公说道:人人都知纪晓岚你喜对,今有出语,能即席成之,当以百金古砚为赠,否则照罚。某公随即出联,上联是:“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但见晓岚不假思索随口对逆:“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众人叹服。主人又出:“春宵一刻值千金。” 晓岚笑道:“太极两仪生四象”。有数对数,无数对无数,对仗严密工整,主人惊服,随即开宴。
乾隆帝,也是喜爱舞文弄墨的人,一天在殿中和群臣闲谈,提及《论语》中的“色难”一辞,乾隆说:“此二字最难属对。”纪晓岚却随声答道:“容易”!“那你就试对一下看看!”乾隆说。“适才臣已对过了。”晓岚答。“啊……容……易……。”乾隆回味适才晓岚说的“容易”二字,果然是绝妙佳对,不禁掀髯失笑,群臣也无不佩服晓岚的捷才。
乾隆帝率群臣登泰山,至岱庙祭祀。庙前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跟晓岚:“朕有一联,卿试对下联?“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晓岚略加沉吟道:“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东南西北四方,信手拈来,非常贴切。君臣游至观音阁,乾隆又出一联让晓岚对:“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晓岚不含糊,应声对道:“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一联对得天衣无缝,最后一句用孟子句子,贴切自然,甚为难得。
在斗母宫那天,适逢宫中一座佛堂落成,师太向乾隆君臣求赐诗联,悬挂佛堂。乾隆先写一联:“钟声磬声鼓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物色,色色皆空”,上百尼姑交头称赞,并请晓岚大学士题联。晓岚环视尼姑,只见他疾书写成一联:“一笔直通,两扇敞开”,众尼姑一见,哗然生怒,大臣们也忍俊不住,笑出声来。乾隆也怪晓岚太过轻佻,玩笑开得失了分寸,正想斥怪,晓岚提起笔来,在刚写的对联下,各加三个字,成为:“一笔直通西天路,两扇敞开大千门”,众尼姑立刻转怒为喜,莫不佩服大学士的奇才,连乾隆也呵呵地笑了。
一次,纪晓岚在青楼“醉月轩”与众姑娘赋诗联句,谈笑作乐,一个自称江南才子的吴文魁,赶来要和纪大学士比文才。晓岚呵呵一笑,吴文魁有恃无恐地出他的上联:“惟本色英雄方能到此”,晓岚不加思索地对出:“是可怜儿女何必苛求”。晓岚依约出上联:“羡君一片豪情,能似此蛾眉粉黛”。吴文魁略加思索地对出:“叹我十年苦读,为的是富贵功名”,未分高下。对巻帘式联语,吴文魁夺先,指着栏外的一株海棠花说:“海棠”,晓岚立刻对道:“山药”,吴文魁加字:“嫩海棠”,晓岚回对:“老山药”,吴文魁再加:“带叶嫩海棠”,晓岚续对:“连毛老山药”吴文魁用调侃口吻:“斜插一支带叶嫩海棠”,晓岚对道:“腰间悬挂半截连毛老山药” 。
乾隆五十寿辰,宴席间一老翁,寿141岁,乾隆帝得知,大发雅兴,以此为题出一上联:“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60岁称“花甲”,“重逢”是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相加141岁。晓岚稍加思索对道:“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70岁称“古稀”,“双庆”是140岁,“添一度春秋”也是141岁。此联出得奇,对得巧。时值旧历除夕,瑞雪初霁,红装银裹,梅花傲放。晓岚伴乾隆帝到户外赏景,不料乾隆帝叹道:“老叟扶持观梅花,唉!青春已过。”晓岚悟出这是一上联,脱口而出:“幼童侧耳听鞭炮,哟!又是一年。”
晓岚为乾隆帝五十寿辰作的寿联,也堪称留芳佳联:“四万里皇国,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字字歌功颂德,句句阿谀奉迎,当今圣上才能“一统四万里”,尤其妙不可言的是,说乾隆帝“五十年圣寿”之后,还要活“九千九百五十年”。前后相加,正好“万岁”。这一寿联,用意深邃,吹捧自然,以真才实学赢得“天子”欢欣。
元宵佳节,宫中灯火辉煌,星光闪烁。乾隆帝心情舒畅,决定在这美好的夜晚与大臣们一起享受文学的乐趣。他宣布:“今夜元宵,我欲与诸位大臣共谜解谜,看谁能令我心生疑虑。”大臣们纷纷献上精心设计的灯谜,乾隆则轻松而娴熟地解开每个谜底。当纪晓岚走上前,气氛陡然凝固,他手持一幅对联。上联:“神秘非黑非白,五彩斑斓难辨真;似狐似狼似猫似犬,非家畜野兽皆成疑。”下联:“经文诗句谈何易,言论玄妙思难穷;东西南北皆迷离,迷雾重重若梦幻。”乾隆帝端坐龙椅,问:“此对联出自何人之手?”晓岚微笑着行礼:“回旨,乃微臣所创。”皇帝思索片刻后问:“对联中蕴含何深意?”晓岚俯首道:“陛下,黑白非定,象征‘青’;狐狼猫犬似非似,寓意‘犭’,联结成‘猜’。”乾隆眼里闪过欣赏:“晓岚,你之机智令人惊叹。下联呢?”晓岚微笑回应:“经文诗句皆言说,代表‘言’;东西南北皆迷离,谜一般难以捉摸,合而为‘谜’。”一番解读让大臣们为之倾倒。乾隆帝哈哈大笑:“‘猜谜’之妙,实为卓绝。晓岚,你的才情果然出类拔萃。”
纪晓岚一生写的对联难以计数,但多是为他人所作,写自己的联极少。据说只有一联自咏:“浮沉官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一自咏联,道出了他一生为官生涯的坎坷苦乐,也表达了他终生对治学的严谨追求。这一对联,写自晓岚垂暮之年,以至成了他一生的自我总结,读后让人感触颇深。
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是一个清廉英勇的斗士,他其实是一个置身浑浊的官场又渴望清静的文人生活的士大夫。他虽文采受宠,却未获得亲信;他被贬时,向往出世,但一有官运,又放不下荣耀,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伴随皇帝左右成为皇帝宠爱的文臣。
乾隆帝与纪晓岚的文学互动,不仅是一段才情横溢的交流,更是当时文化风貌的写照。这段文学互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内涵,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对联涵盖了广泛的主题,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段时期的文学互动,宛如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清代文学在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焕发出绚烂的文学光芒,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璀璨篇章。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