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与“种”中书写耕耘与希望
作者:董银林(甘肃 武威)
芒种时节,武威的祁连山下,金色麦浪与绿色秧苗交织成大地的经纬。说起芒种,名字真叫人喜欢又贴心。“芒”是麦芒、谷子的刺,代表着成熟;“种”是种子、稻禾的希望——夏天不过才刚开始,最忙最累的时节也才要到。“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笔下的芒种,却又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田园画卷。
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不仅是农事的关键节点,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持续奋进,书写属于自己的“丰收”篇章。
芒种是“有芒之种”承载丰收希望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有种子、播种之意。此时,北方大地麦浪滚滚,麦穗上的麦芒闪烁着金色光芒,宣告着丰收的来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场景生动展现了芒种时节农民抢收小麦的忙碌与喜悦。每一株饱满的麦穗,都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范成大一句“男犁田,女采桑,村村处处时雨香”把芒种的烟火气和丰收愿望都点化进诗句里。从春种时的满怀期待,到夏收时的颗粒归仓,这份收获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慰藉,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和力量。
芒种是“播种之节”开启希望之旅
南方水乡,芒种时节正是插秧种稻的黄金时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农民们挽起裤脚,弯腰插秧,将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水田,让希望在这片湿润的土地上扎根生长。芒种过后,气温升高、雨量充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这是播种的时刻,更是开启新希望的起点。在新时代,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犹如在芒种时节播种,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之果。
芒种是“忙碌之季”彰显奋斗精神
芒种,民间又称“忙种”。“芒种忙,忙着种”,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农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大忙的时节。此时,夏收、夏种、夏管同时进行,农民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民谚“芒种忙,下晚秧”说的就是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这种忙碌,是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奋斗”仍是时代的主旋律。无数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挥洒汗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他们或是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攻克技术难题;或是基层干部,扎根一线服务群众;或是快递小哥,穿梭在城市街巷传递温暖……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书写着奋斗的华章。
芒种是“文化之脉”传承千年智慧
芒种时节,全国各地有送花神、安苗、祭田、煮青梅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中最动人的,还是“送花神”这一大习俗。送花神与农历二月二花朝节的迎花神相对应,一迎一送。古时江南有俗,芒种一到,百花“已事毕”,要与花神告别。这一天,人们要设案供物,焚香祭祀,来为花神饯行。孩子们簪花、折枝,姑娘们在院中摆案祭送,口中默念:“花神归去,愿秋实累累”。有趣的是,古人把花神想象成一个温柔、爱美的女子,却没人敢怠慢她。祭送时,忌折还开着的花朵,怕花神“归去不喜”,这样一份敬意,过了一代又一代。现在这个民俗活动除了江南、福建至今有插花祭花神的风俗外,其他地区大多都已经不再举行,但我们从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中仍可看到当时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送花神,送的不只是花,更是对来年丰年的三分盼头,送花神实质上也是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情。
安苗是皖南地区的一项农事习俗活动,每到芒种时节,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这一习俗和我们武威民勤“芒种祭田”的习俗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民勤县的大多数乡村,至今仍保留着“芒种祭田”的习俗,芒种那天,农民早早就把蒸制好的“面羊”在田埂边供奉起来,主持活动的老人们则念叨“天旱芒种早下田,风调雨顺谷满仓”,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把盼望好天气的心思全写在田埂。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梅子酸甜,有一股子“过夏天”的劲头。但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青梅,早在三国时便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这些习俗历经千年,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芒种是“双抢时节”耕耘终有回报
芒种,是忙碌的时节,也是希望的起点。高考几乎每年都紧接着芒种节气开始,而中考则紧随其后,芒种与高考、中考的关联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它同时也是农耕文明的时间智慧与现代教育重要节点在文化层面的深刻呼应。学子们在人生关键路口,既要奋力摘取过往努力的果实,又要以此为起点,播种和规划未来。当学子们走进考场,挥笔如挥镰,收割那些用汗水浇灌的饱满麦穗,将笔尖当作秧苗,轻轻插进未来宽广的沃土里——每个答案皆是埋下的一粒种子,每一次运笔都预示着一片新绿。
《齐民要术》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农事如此,人生成长亦然。芒种时节最贵在于“忙种”二字,既收获成熟,亦抢种新生。这不单是自然规律,更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刚刚经历过中、高考洗礼的学子们——你们刚完成一场重要的“收割”,前方却是一片更广阔待播的土地正悄然展开。考试并非终点,而是新程的播种仪式。考场上的每一笔,是告别过去的分号,也是播向未来的种子。当考卷合上,便该放下镰刀,掬起新秧——此刻,恰是你们在各自生命沃野上适时启程的黄金时辰。那考场上的“收割”,不过漫长人生耕耘序章中的一环,真正丰硕的果实,永远孕育于持续向前的耕耘里。无论收割的成果是丰盈还是微薄,新的课业、技能、视野、生涯规划皆已如青秧般等待入水。若耽于考场上的得失荣辱而迟迟不启程,便似误了农时,空望沃土。
自然有节气轮回,人生亦有阶段节奏。芒种,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它让我们看到了耕耘与收获的循环,领悟到奋斗与希望的真谛。农时稍纵即逝,人生亦如季节般不可逆。
芒种启示我们:人生当如稼穑,于时节中惜寸阴而勤力前行。若错过了播种之机,荒废了耕耘之志,再回头已是颗粒无收的秋天。人生如芒种,既要低头收割汗水浇灌的果实,也要弯腰播种未来可期的希望,在时间的缝隙里种下永恒,于收获的匆忙中不忘耕耘,把握时机,全力以赴,在忙种与忙收之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作者简介:董银林,2002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工作者,凉州区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长期从事教育宣传工作,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甘肃教育》《甘肃教育报》及“作家网”“凉州作家”“作家联盟”等各类媒体。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