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蒲宁

读蒲宁

 

倪章荣

 

接触蒲宁的作品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1982年的冬天,我随婶娘到她的娘家湖北公安县拉家渡去买棉花以完成家里的上交任务(那个时候,棉花、生猪之类的上交任务很重,完不成任务的农户都要高价到外面收购,然后低价卖给国家)。有一天,婶娘带我到镇上去玩,在镇上的文具店里,我买了两本以前没看过的书,一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蒲宁中短篇小说集《故园》,另一本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沉樱女士翻译的《女性三部曲》(选了德国作家穆特福开、美国作家赫斯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各自一个具有浓厚浪漫色彩的情爱小说)。这两本书我都十分喜爱,尤其是《故园》。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蒲宁是谁,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他是一个流亡法国的俄罗斯作家,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位贵族出生的伟大作家,年轻时曾经特别喜欢旅游,但他最大的热爱还是俄罗斯。可是,十月革命之后,他被迫流浪欧洲,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他的祖国。

我特别喜欢蒲宁的作品,《故园》里的12篇中短篇小说,我翻来覆去看了多遍。蒲宁小说篇幅都不长,故事都很简单,人物也很普通。短篇四五千字、中篇四五万字;落泊少爷、破产地主、佣人、妓女、小职员、大学生;在酒店的一次艳遇,在雨中的一次邂逅,果园或山林里的浪漫情爱,夕阳西下的黄昏的一次重逢……如他的经典短篇《昏暗的林荫幽径》,作品大约只有四千字左右,叙述一位破落地主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远行,在一个客栈休息时,与被他抛弃的昔日恋人客栈老板相遇的故事。女人在当年的少爷离家出走后,便领了一张解放证结束了农奴生活,出来自己谋生了。女人一直独身,物资生活虽然还不错,但心里一直怨恨少爷的无情无义。男主人公与一个他认为门当户对的女人结婚后,很爱他的妻子、他的家庭,可他的妻子却背叛了他,抛弃了他,儿子也成为一个无赖、一个挥金如土的败家子。男主人公认为这是他应得的报应。他后悔自己抛弃了眼前这个女人,抛弃了他一生的幸福。喝过茶之后,男主人公便坐着马车离开了。整个小说几乎都是由对话构成,没有情节,更谈不上细节,只有感受,一种痛彻心扉的痛通过漫不经心的对话表达出来,深深地感染了阅读者。再如短篇《通宵晚霞》,也不到五千字,依然是没有什么和情节。一个雨后的傍晚,一个母亲和哥哥都不在身边,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少女做主妇的甜蜜、幸福的感觉。少女从制奶房到家里,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她与村民寒暄,与父亲对话,处处以女主人的姿态。她还不停地回忆着与她心仪的男子接触的往事,想象着结了婚,生了儿女的情景。对父亲告诉她那个男子明天将来向她求婚的消息很兴奋。她就这么在屋子转悠和想象直到黎明。第二天醒来后,少女却决定拒绝那个男子的求婚。短短四千多字,将一个少女热爱生活、渴求美好、向往幸福的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又如中篇《米嘉之恋》(又译《米佳的爱情》),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嘉和戏剧学校学生卡佳是一对恋人。可是卡佳为了当名演员而投入校长的怀抱。米嘉因为嫉妒而痛苦,决定离开情人卡佳到乡下去。在故乡的庄园,风景的变换没有让他淡忘卡佳,反而让他深陷情欲的牢笼,他孤独地等待着卡佳的来信。苦闷中,在庄园管家的怂恿下,他和庄园女工发生了肉体关系。之后,卡佳在一封迟来的信中拒绝了米嘉的爱。最终米嘉在绝望中饮弹身亡。作品沿袭了蒲宁的一贯风格:文字细腻优美,氛围哀婉凄凉。我被蒲宁作品中散发出来的凄美的景象与淡淡的忧伤深深吸引,仿佛跟着主人公走进了那样一个黄昏,那样一座果园。不仅我喜欢,我弟弟也特别喜欢。

第二年5月的一天,弟弟拿着刚刚买到的第5期《小说月报》对我说,这篇《遍地月光》怎么与蒲宁的《通宵晚霞》几乎一样?我接过杂志,看到发在头条位置的《遍地月光》的作者是一位名气不小的作家,有点不敢相信。看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遍地月光》与《通宵晚霞》几乎一模一样。《遍地月光》叙述的是一个少女从父亲手中接过象征家庭主妇位置的钥匙后的喜悦、憧憬,也是下了一场雨,也是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也是一晚上没有入眠,也是有一个意中人,也是父亲告诉她意中人明天要向她求婚,也是满怀期待,也是第二天早晨意中人到来之后少女又有了新的主意……语言、结构、情节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晚霞变成了月光。我和弟弟都准备向《小说月报》揭发这件事,因我们家离镇上比较远,寄信要去镇上,有二十里路程呢,当时农活又多,就拖下来了。好像是5月底吧(或许是7月,记不太清了),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湖南作家协会召开会议,批评和帮助那位抄袭了蒲宁作品的作家,整整一个版面都是这个内容,有综述,有发言,有那位作家的检讨。那位作家的检讨很诚恳,我想可能真的是鬼迷心窍了吧,像他这样一位已经名气很大的作家,不应该有这种行为的。这样的事情,不说对于一位名作家,就是一位普通的写作者,也是很不光彩的,他应该吸取教训了。谁知若干年后,这位名作家又抄袭了别人的小说。依然是一家名气很大的选刊选载后被读者发现的。不过,这次不是短篇而是中篇,不是蒲宁而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作家。我始终对抄袭尤其是著名作家的抄袭十分困惑,你又不需要完成组织布置的任务,你又不需要靠稿费养家糊口,你也不需要某个作品才能出名,为什么?后来,我想明白了,抄袭是某些文人的癖好,是铭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道德欠缺的必然呈现。

后来,那本《故园》在乡政府弄丢,这本书的丢失让我心里疼痛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时间里,不管到哪里去,我都要到书店找蒲宁的作品,尤其是《故园》。可惜,一直没有如意。直到上世纪末才在广东一家特价书店买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蒲宁的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又译《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后来又在长沙的特价书店买到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布宁中短篇小说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米佳的爱情》(中短篇小说选)等等。可是,就是没有买到那本《故园》。后来,我寄款到安徽文艺出版社购买了三卷《薄宁文集》(全套是五卷,因为缺货,没能买齐),有了网购之后,我又在网上购买了五卷本的《蒲宁文集》。前不久,我突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发现了《故园》,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我捧着这本薄薄的已经有些陈旧的书,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般。我实在是太喜欢蒲宁的作品了,《故园》是我购买的第一本蒲宁的著作,是它让我认识了蒲宁,我对它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的情感。

蒲宁的作品我都喜欢,无论是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还是散文、诗歌,我不懂诗,但我凭感觉,他的诗也是写得相当出色,如他的《十月的黎明》:“夜变得苍白了,弯弯的月亮/像把煅红的镰刀/向小河边落去,牧场上/睡意犹浓的寒雾/泛出暗淡的银光。默默的芦苇/吸足了水分,腾起氤氲的潮气/晨风吹得芦苇沙沙生响……”多美的意境,多么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生出对故土对岁月的无限怀念。《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从阿尔谢尼耶夫少年时代对德国小姑娘安海茵的带孩子气的初恋,到他与奥廖尔《呼声报》编辑阿维洛娃的亲近,最后是他与女主人公丽卡的充满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的恋情。这一切都构成了他青春时代最难忘的生活篇章。长篇与他的中短篇的风格一致,都是凄美的氛围与淡淡的忧伤,都会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蒲宁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三五千字便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境地,语言之美更是让人惊叹折服:“翻腾着的云雾闪射着圣光般的异彩奇光,从我身边飘过,在悬崖下变成了一团团起伏的蒸汽。坎坷的、无垠的、平原般的云海,宛如一个丘陵起伏的银白色的国度在我的眼前展现……此时此刻,我奔放的心灵,我全部的愁思和欢乐——对她的思念、春天、无限欢乐的青春,全都飞向远方——向云层的南端,向迷离的天际,向一湾明亮的蓝蓝的海水闪闪发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爱情故事》)。“我久久地感到围绕着我的那种亲切的、无定的幸福正在袭击我——那种幸福是可怕的,又是巨大的,这是在走进生活时,一切人的感情都要受到的冲击。我突然被触动了……那些深藏在心中的绵绵情话使我泪不自禁。我靠在一棵被雨水打湿的白杨树干上留神听着,树叶的低诉时有所闻,好像在寻找什么人来安慰我,我默默地流着泪,幸福极了……”(《通宵晚霞》)

蒲宁是一个不刻意追求所谓技巧的作家,他的作品真挚、朴素、简单、流畅,它传递给我们的是作品之外的一些东西。这也符合我的阅读取向——我读文学作品,要么读它的思想,思想会促进我思考;要么读它的氛围,氛围会让我产生快感。蒲宁的作品属于后者,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总能找到某种共鸣,无论是年轻的时候还是年老以后。

 

原载于《书屋》2017年第八期。


作者简介:倪章荣,笔名楚梦。男,湖南澧县人,居长沙。作家,文史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作家》、《芙蓉》、《芒种》、《作品》、《湘江文艺》、《湖南文学》、《同舟共进》、《书屋》、《看世界》等国内刊物及《领导者》、《阳光》、《二十一世纪评论》、《世界华文文学》、《新中原报》等香港、美国、加拿大、东南亚中英文期刊发表文学和文史作品200余万字。著有《邪雨》、《红色引擎》、《许佳的夜晚》、《去和爸爸过年》、《旧鬼》、《在军营里成长》、《1976年的秋天》、《陪葬》、《温床》、《无毒蛇》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发表《宋教仁之后的民国宪政》、《孙中山与中国现当代政治格局》、《作为政治家的宋教仁》、《重写民国史》、《辛亥革命深思录》、《“五权”与“三权”》、《关于士大夫与知识分子的思考》、《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一个伫立在法理之上的国家》、《民国才女和她们的命运》等文史作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