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思茅菜,山茅野菜惹人爱

思茅菜,山茅野菜惹人爱

 

郭松

 

现在的普洱2007之前叫思茅,思茅之所以更名为普洱,大概出于思茅地名与普洱茶关联度较弱,强化普洱茶品牌价值的考量。

思茅的名称源于少数民族语译音,“思摩”“思么”“思毛”“思茅”,这一串名称据文献和史实记载,1600多年前,被称作濮人的先民,常使用竹子来建房、做农具,被称为“思摩部”。这种竹子质地坚硬,就用“思摩”(像石头一样坚硬)来形容。久而久之,“思摩”从形容词变为名词,也成为这种竹子的名字。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提到:“思摩竹,如竹大,而笋生其节。笋既成竹,春而笋复生节焉。”

汉代,思茅属哀牢国辖地。之后,南迁至此的人流越来越多,使得思茅日渐兴盛。南诏属银生节度,大理前期隶属银生节度,后改属蒙舍镇所辖威远赕。思茅称“思摩部”,又写作“思么”“思毛”等。思摩部在宋代嘉定年间演化成“思摩甸”。彝语中“甸”的意思是平地。元设立步日思摩甸长官司,隶属于元江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设车里宣慰司,所属版纳之一的勐拉等地,为思茅之地。其间有思毛村、思茅寨等地名,由于发音相似,得名“思茅”。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思茅设通判;雍正十三年(1735)改为思茅厅,1913年改为思茅县。

思茅地处滇西南哀牢山区,有澜沧江自北向南纵贯,低纬度保障充足光照,高海拔形成昼夜大温差,有利于风味食物的积累。近些年,思茅菜出圈,代表菜是苦子果炒牛肉、豆豉炒大白花、大红菌炖鸡、火腿丝甜笋。印象最深的是它丰富的植物香气,往往一桌菜,表面上是鸡和牛肉,丰富、搭配的野菜和佐料却占据味的主导,比起动物,植物才是思茅菜的主角。

思茅人对吃植物相当上心。春天,不仅是餐馆,家家户户都会或买或采花来做菜,广受欢迎的大白花,或用豆豉炒,或和腊肉一起煮汤。夏天能吃到的花比较少,可还是有餐馆提供石斛花蒸蛋这样的菜。新鲜石斛花蒸熟后,能保留花瓣部分微脆的质地,给蒸蛋增加清苦回甘的风味,平凡如鸡蛋羹也被山野草木之气升华。

如果去到菜市场,目之所及多半是不认识的菜。买食材除了一只乌骨鸡,其余都是植物,包括但不限于:刺五加、苤菜、水蕨菜、苤菜根、羽叶金合欢、树番茄、芭蕉花、芭蕉心、甜笋、小红葱、水香菜等。刺五加、苤菜、苤菜根,这三样菜在餐桌上频繁出现。比如油炝菜,相当依赖前两样,油炝是用热油快速炝烧佐料,让它们的香气与油全面融合,菜端上来总是香味先行。苤菜根微弱的辛辣很难察觉,通常被腌制成小咸菜,在凉拌菜里撒入一些。水蕨菜可以跟树番茄一起炒,一绿一红,汁水丰足,是很好的下饭菜。假如你住在村寨,芭蕉心不用买,路边可以直接砍,切碎了与火腿丁拌在一起,又是一道菜。但让树番茄搭配芭蕉心就不合适了,后者纤维太多,需要用一些油脂丰富的东西辅佐。

思茅人最自豪的菌子是大红菌,品质在云南数一数二,大红菌或炖鸡,或炖红烧肉,是餐桌上最重磅的菜。菌子本身已经鲜味十足,主要香料只有姜和草果两样,草果通常也是新鲜草果,但这是思茅为数不多的在香料上相对克制的一道菜,也有将香料用得繁复的小吃店。“早盈小吃”初看是个思茅街头常见的吃米干米线的店,却有一味思茅都少见的小花卷。面揉开后往上面刷一层猪油,加入花椒、八角以及草果提味,刷完油,撒一层花椒粉和猪油渣,思茅花卷立刻写满了思茅风格。

思茅菜相当依赖植物,即便形体消失,也以香气的形式留在味觉。青木瓜这种食材夏天很常见,它的皮有点涩,可以去掉,剩下的果肉是白色的,不酸不甜,没有太鲜明的味道,但是口感脆爽。思茅人会像刨土豆丝一样将它处理成丝,做成凉拌菜。傣族人也管它叫麻三波,在他们开的餐馆里,这个菜可能被叫作“舂麻三波”。思茅还流行凉拌青芒,这道菜口感脆爽,滋味也丰富。他们喜欢选取那种果肉硬脆、酸涩感较强的未成熟青芒,以酸辣咸甜的复合调味激发果肉的香味。

舂芒果在思茅,但凡看到凉拌菜,几乎都是舂出来的。在思茅的本地餐馆里,包括寻常人家,舂筒是厨房必备器皿。这也是包括景颇族、傣族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器皿。凉拌青芒这种小吃,用舂筒捣碎野番茄、大芫荽、大蒜、小米辣等,加入切成条的青芒,以舂代拌,鲜味十足。思茅有个孟连县,与缅甸接壤。在那里吃过几家餐馆,舂菜各有千秋,最喜欢的是一家叫“小木屋”的,他们做的凉拌干巴丝非常美味。“干巴”说的是盐渍风干的黄牛肉,在舂筒里捶松,撕成丝状,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拌出来一种复合香气。这份凉拌干巴丝,用新鲜柠檬汁和木姜子,再加上小米辣和大蒜、大芫荽在筒里舂捣过,至于比例几乎凭手感。凉拌干巴丝滇西南民族保持下来的舂的传统,与他们偏爱植物食材有关系。有些山茅野菜质地坚硬,纤维粗糙,需要舂捣来改变质地。而舂这个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芳香挥发,也起到调和口感的作用,思茅人会告诉你“万物皆可舂”。

每年6至9月,是云南的野生菌季,“舂”和菌子结合的菜,光是听着就鲜味十足。我在“拉祜妈葫芦小院”餐厅,吃过一味“舂马屁泡”。马屁泡,这名字令人狐疑,但思茅人都这么叫,它学名是马勃菌,大小颜色都像土豆,不过在市场上少有见到完整的,都是切成片泡在水里,有的横截面有黑黑的一块,镶白边,像是牛眼睛,很好认。这是外地人在菌子季闯入思茅,最容易学会辨认的一种菌子。一种名为“马屁泡”的野生菌,市场里多见到的是切成片后浸水的做法也简单,将马屁泡和奶浆菌在炭火上烤到七成干,舂好大芫荽、苤菜根、蒜、小米辣等,出舂筒后芳香四溢。没有猪油辅佐,菌子立刻就从主菜降为清新前菜,但难得之处在于理解不同菌子在香味上的区别,比起一味用猪油炒菌子的餐馆,已经胜出一筹。

“拉祜妈葫芦小院”的舂马屁泡吃酸,在思茅的一个晚上,点了个炖排骨的外卖,发现竟然味道很好,汤色清亮,微甜中隐隐有酸味,让人胃口大开。酸味来自酸木瓜,切片晒干发酵,适合煮汤。不像黔南黔西南吃酸,主要吃的是发酵酸汤,无论是红酸、白酸,还是虾酸,都是用发酵酸汤去处理动物蛋白,但思茅人有很多来自新鲜食材的酸可以选择。青芒果、树番茄、酸哆依、橄榄,这些酸味十足的水果,都被思茅人用来入菜。酸味小吃很普遍,拉祜族人家会端出凉拌哆依芽、哆依果招待客人。在思茅,即便是乡野人家的主妇,也很懂得使用酸。

“大开河咖啡馆”,有三道凉拌菜,柠檬茄子、凉拌树花、凉拌水香菜,给我印象很深,混搭使用新鲜柠檬、树番茄和苹果醋。树花和茄子是市场里买的,水香菜是河边摘的,是那种潮湿的河边都能茂盛生长的野菜,本身质地是水水的,但凉拌汁调得好,吃起来就很有滋味。我吃掉盘子里最后一口的时候心想,这才是真正的夏日减脂沙拉。还有一道菜是红烧罗非鱼,也不用醋,柠檬不适合,倒是本地树番茄,颜色亮丽又有酸度,是烧鱼的好配角。

在“小木屋”我还吃过令人赞叹的酸臭米线,战友说他根本没吃出臭味来,但那天的米线的确额外过瘾。老板告诉我们,傣族是喜欢将米线发酵过再吃的,方法是浸在水里,室温里放上三天,每天换一次清水。到第三天捞出来的米线,恰到好处,臭味很微小,但是增加的风味让这锅米线增色很多。傣族的酸肉主要用的是猪肉,剁成肉糜后与少量糯米粉混合,在陶土坛里密封发酵,得到的酸肉呈粉红色。

思茅有一种佤味卤腐可以排到腐乳前三名。它区别于其他腐乳的特点是质地稠密,吃到嘴里细细粉粉的。佤味卤腐走的是酸辣路线,除了质地硬朗,它在发酵过程中,会用木姜子粉、苤菜根碎和辣椒粉等腌制。如果要从思茅带走什么,野菜刺五加固然有代表性,但地理和气候最不影响风味再现的,其实是这味佤味卤腐。思茅人喜欢吃酸的小店叫“杨记酸醋米线”,是那种早中晚都可以跑过来吃一碗的小吃店。店里除了米线,还提供白醋,装在大坛子里食客可以免费续杯。

 1.pn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