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中华衣裳赋

中华衣裳赋

 

马同儒

 

服章之美谓之华;华,花也、荣也。裳,有如“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诗之谆谆。①时值癸卯初秋已关注到,甲辰春始闻有官媒报道,有志者跨亚欧自费驾车万里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携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彩练于西域诸国,穿汉满蒙回藏诸民族服饰并繁街陌巷,年年知为谁舞而守阵。体察其情,令人感慨系之,故以“哒哒环球行”②者及常至者为引,随韵和声,谓为依永。

 

开帘中月,屏风未央;眉飞浅黛,梧栖疏影。花凝高缀,树照丰仪;大漠许行,西陲出境。追尘张骞,望背巾帼;赴约风标,举目驰骋。诸国街巷,旋以舞罗;钗燕趁醒,孔雀开屏。宝髻邀风,列赏鱼贯;簪凤和鸣,翠羽缤纷。纵风吹鬟,擦雨鬓净。孑孓哒哒,③捧托一枝;洒春九野,使命自领。助力盛事,中法建交;六十华诞,法国邀请。出道万般,由来初一;名曰杨月,女儿之身。正念古装,身着华裳;天涯传呼,称中国人。起于留学,寄于支教;回眸星光, ④预想游巡。房车傍玉,跟云唤雁;咫尺风絮,天涯若邻。柔肩尚担,满载笃爱;弱身能差,获誉犹频。从此“不言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⑤直击五洲行,万里客,出国门。

 

洪荒服饰,肈启缀叶;伏羲制礼,兽皮作妆。翘首汉服,黄帝由始;衣冠整饬,陌上蚕桑。迨至尧舜,衣裳垂治;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殷商织丝,提花轻拂;每佩彩图,兼有织麻。每禀周礼,晓妆晚带;交领右衽,上衣下裳。色彩初改,衣玄裳黄;衮冕执玉,举止大方。行之温恭,乐从韶舞;泱泱华夏,冕服采章。罗裙金缕,鹅黄画袴;点检云鬟,开屏凤凰。纤罗缝袍,裹金紫绶;轳轳金井,时节行装。衣存正色,裳有间色;朱紫翻转,每有时常。汉初玄色,众色之母;汉武赤色,上服为王。文质彬彬,风范君子;观乎有依,人在衣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绿见领,⑥紫色列堂。隋至明清,龙袍金闪;英俊并游,马褂指黄。凤鸣绕领,云纹缀袖;霓裳绣袂,鼓瑟铿锵。历阅阵势,浩浩荡荡;与子同袍,铁衣裹镶。时空百换,戎装风行;戴衔佩绶,模样不忘。旅动携氅,遍走搭帐;万里纠纠,长城苍茫。

 

曾兴旗袍,连衣侧缝;问中山装,寓意深藏。中华民族,五十有六;擦肩门户,呡笑娇娘。百家穿戴,异彩纷呈;五千香火,九州绵长。曾吟“天落银河,望来月亮,良辰花影台前。照露华争白,出落花嫣。似水盈盈惊羡,云桥步、装束初穿。依蝴蝶,金风影转,飞到双肩。”  ⑦今赋光阴如风,四方锦绣,九彩凤翔。遇问花想衣,云想容光。盈盈披罗身上,争年华、拥纨高房。在梦中,故乡踪迹,烛影花窗。若为映出白马,化为龙舞;天赋国色,家家儿郎。

 

曾记否,遇幽苑青春身影,几分秩嫩,几分执着汉服;牵游闺蜜,持扇翩翩,魂销丝路天地。时令报岁,佳期邀会,选得仪表千种;风气转蕙,弦声漫道,何奈辜负端丽。邀想驼队,梦连飞天,瞭如衣冠难禁;浮想几叠,探胜千回,关情未解故事。攀树为峰,见云为衫,随风为舞谓之众。拾级为上,俯视为高,不量无极谓之勇。瞻山为气,观水为风,顿然波澜谓之动。于是美酒壮行,路在脚下。豪情万丈,压声说话。大使为向,形象优雅。举名知行,意在风化。

 

倘若生生龙人模样,黄卷照样裁衣,凤楼龙阙骊歌渐次。年年只穿绣装,新忆成为时尚,教偕春浓烂漫如织。采撷红橙黄绿,爱随霞佩光芒,赢得世界一柄如意。

 

说明:押《词林正韵》。

 

注释:

①引[唐]杜甫《夏夜叹》诗句。

②哒哒:指杨月,女,90后,留学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2023年6月3日从新疆进出口岸出发,进入欧洲已在21国之城市大街小巷宣传和展示中国传统服装,截止2024月3月,已行使4万多公里。

③ 哒哒:这里指响声词。如:脚步哒哒声。

④星光:明亮,灿烂。亦指杨月支教于巴基斯坦星光小学。

⑤引[唐]温庭筠《酒泉子·楚女不归》诗句。

⑥绿衿:汉武帝时衣服已出现绿领。引[元]元好问《鹧鸪天·宿赵州》:“绿衿红烛樱桃宴,画角黄云细柳营。”

⑦ 引马同儒著:《三上词话·词谱》卷中,“凤凰台上忆吹箫·模特”上阕,中国书店,2016年10月,第290-291页。

 

(中国作家网,2024年3月31日;中国诗歌网,2024年05月16日)

 

附:《中华衣裳赋》刍议

 

《中华衣裳赋》的创作,旨在以文化的自觉和默写为道义,专注于行者及常至者为垂范,倡导礼仪、富于生活,达到风化树人为先进。首先,在写作方法上,遵守韵文规范,克服固有的思维模式,把辞赋当散文写,当通讯写,力争活泼一些,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参与其中;其次,在写作调式上,坚持把话句写活,当诗来写、用情来写,坚持宁精勿滥,摈弃搬用,以创新尊重文,以创作尊重人;再次,在写作要素上,坚持创新意识,虽然体裁古老,但说新话,翻新词,唱新歌,把信守“人能弘道”的愿望与时代精神合拍。 

 

中华衣裳观,主要体现在服装不仅仅具有避寒御风、蔽体保暖、装饰美观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能够体现身份辨识、礼仪教化等文化功能,蕴藏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缘于华夏始祖太昊伏羲氏始作“兽皮作妆”,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及延续发展变化至今所形成的“唯礼是尚”智慧和理想追求。可以这么说,“衣冠”诠释着文明由来和变化发展。事物是延续进而变化着的世界,并随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皆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正如此,正逢盛世,作为龙的传人,不管怎样的“时空百换”,却有“模样不忘”的刻苦铭心,在保持传统衣裳原素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自信地穿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让世界眼睛一亮。

 

借以中华衣裳赋为名义,原创驱动力在于让全体民众日常生活中,自觉向传统文化靠拢,并形成一种观念。其实,这是一场艰辛地文化启蒙运动的方式,是要经过长期量的积累所产生,并非突然想到或偶尔遇见所能凑巧的事。文中运用了辩证思维为倡导,“攀树为峰,见云为衫,随风为舞谓之众。拾级为上,俯视为高,不量无极谓之勇。瞻山为气,观水为风,顿然波澜谓之动。”同时,喻之开启心智,沉浸于悟,明显在行。所谓“美酒壮行,路在脚下。豪情万丈,压声说话。大使为向,形象优雅。举名知行,意在风化”之道哉,其内涵和外延,向意就是一种修行。只要向内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智慧,才有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生活边界,让自己更美一些,让生活更美一些,让世界更美一些。

 

《中华衣裳赋》,正就是为了契合文化的追求,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诸多行者及常至者,带头走向中外街头陌巷,使之古老的文明焕发新机,较好地为时代服务。《中华衣裳赋》,该赋以采用大笔泼墨手法,以专注描写中华传统服饰为对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可谓是一种追宗溯祖的文化自觉行为,主旨是激发信仰有力量之所在。同时,该文也是一部宣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奋斗史的颂歌,意旨将激励中华儿女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重踏丝绸路,引领新时代,让中华文化惠及世界。

 

(中国诗歌网,2025年01月10日;百度百科、妙懂百科)

 

作者简介:马同儒,《三上词话》作者。


MEITU_20250713_111400871_edit_11851722240947MTXX_MH20240329_114815808_edit_9212544807421IMG_20240323_125052242_edit_125083115576398IMG_20240403_155308_edit_24912794505078MTXX_MH20240403_154951603MTXX_MH20240420_192857620MTXX_MH20240426_130433390_edit_15349959649769QQ20250729-161948Screenshot_20240708_144932_edit_15791786262932Screenshot_20240708_145638_edit_16017960263367Screenshot_20250726_111122_edit_7385540808587(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