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当兵,不悔的选择

当兵,不悔的选择

 

罗里宁

 

一个人的一生,对自己的职业,可能会有不止一次的选择,有的选择,会使人后悔,有的选择,永远都不会使人后悔。——我高中毕业,十六岁过一点,就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到十九岁,地区有个热门企业招工,冬季征兵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听说,我已在这个热门企业的招工名额之内,但我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就放弃这个热门企业的招工名额,选择报名参军。母亲不解,对我说道,这个企业是许多人做梦都想去的,你要不要再想想?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母亲不再勉强。

这儿冬天,到了十二月底,也只需穿一件薄毛线衣就可以应付。入伍时,接兵排长就叫我们穿上棉衣棉裤,说要去的地方比这儿冷许多。有人问:“到那儿才穿行不行?”回答是:“不行,这是命令。”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从那时起就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穿上棉衣棉裤后,还要过几天才能往部队去,这几天,天天裹着棉衣棉裤,每天身上冒热汗也只能忍着。

临去部队的那个晚上,在县剧院看了一场县文工团的慰问演出,其中有个戏叫《沂蒙颂》,讲述一位大嫂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一个受了重伤、生命垂危的年轻战士的生命,表现沂蒙山区老百姓和人民军队之间的血肉之情。这个戏让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军人肩上的责任不轻。看完演出,就连夜乘船赶往部队去。

到部队时,已是凌晨两点。天上飘着雪花,我们都没见过雪,尤其是三更半夜的雪,特别寒冷。

早上八时,排长吹哨,叫大家起床,早餐后的第一件事,是唱歌。——唱歌是部队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不论是在出操时,还是在开会甚至在看电影前,都要唱唱歌,没想到的是,排长竟然点名叫我指挥,这就让我有点难为情了,因为我从没指挥过唱歌,但命令下了,又不能违抗,只能胡乱挥起双手,“指挥”全排唱完《我是一个兵》这首歌。这首歌是来部队前,穿棉衣棉裤的那段日子里学会的。

初到部队,有一个月的新兵集训,新兵连第一次开会,指导员在训话里就跟大家说:“当兵为了什么,当兵就是为了学会吃苦。”那时候对当兵的学历要求不高,有初中高中文凭就很不错。指导员的话,自然朴实,大家都能听得懂,听得明白,当兵就是为了学会吃苦。

第二天,还在下雪,地面结冰,新兵连的工作是清理放了水的鱼塘里的淤泥,踏进鱼塘,寒冰刺骨,脚指僵硬,没有人叫苦。

以后,就是不停地训练,齐步走,正步走,穿棉衣棉裤站在雪地里,腿伸直了没有,没看到,把裤脚卷起来,提腿,伸直,稳住,下着雪啊,腿冻麻了,苦不苦,不苦,当兵就是为了学会吃苦。

不要以为,当兵的都是些粗人,他们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为民服务,劳动救灾,还要学习政治,学习文化——连队有间教室,就是用于学习的,集体学习之外,在各种学习活动上,甚至在开饭前,都要有人发言,轮流上台,谈学习体会,表扬好人好事,每个人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不少复退军人,回到地方担任一点职务以后,讲话基本上都不会遇到什么障碍,有人还能口若悬河,就得益于这样的训练。

部队还培养军人广泛的兴趣,一些知名作家和知名艺术家,就是在部队培养出来的。连队有两个文学爱好者,一个来自河北,一个来自广西。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放在连队的教室里,常常是同时进的教室,相互之间并不交流。河北籍的这一位,坐在教室前排的座位上,广西籍的这一位,坐在教室的后排。坐下之后,各自拿出一沓稿纸,埋头书写起来。

据说他们俩,一个在写长篇小说,一个在写电影剧本。那个年代,军旅作家是令人向往的一个称号,吸引着有这方面志向的年轻战士——他们哥俩每天就这么写,只是可惜,我们没机会看到他们写作的最终成果,或许他们早已成功加入哪个作家协会也说不定。

部队不只是学习训练,准备打仗,还要和地方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地方若有灾情,群众若有困难,部队总是在第一时间出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我们刚到部队,就听老兵说,上次有个省发生大水灾,部队就奔赴灾区一线参与抗灾救灾,目睹灾情对地方造成的危害和地方群众对救灾亲人的盼望。地方群众对部队也很关心,对军人也很爱护,这种关心爱护,我就亲历过,是有次和一位战友上街,要走很远的路,天气闷热,正走得汗流浃背,突然一辆小吉普停靠在我们的右前方,司机在车上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上车,看到我们不解,他就下车来叫我们,我们这才明白他的意思,上车后他告诉我们,他是地方政府的司机,刚送领导去开会,回来看到我们走得热,就想送我们一程。他问我们要到那里去,他可以送送我们。我们问:“这样方便吗?”他轻轻回了一句:“军民一家嘛。”这话让我们很受感动,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不正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吗?

当兵,是一次不悔的选择,一辈子能当上一回兵,也是很值得骄傲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