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冼夫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作者:刘敦楼

 

岭南的晨雾里,总藏着千年未散的檀香。那香气从高凉郡(今天的茂名、阳江等地)的古驿道飘来,混着榕树的清香与珠江的潮声,漫过雷州半岛的红土地,漫过琼崖的椰林,最终落在一位女子的裙裾上,她就是冼夫人。

图片1

冼夫人(冼英,512—602年),是中国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地区最杰出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军事领袖,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她出身南越俚族(今黎族先民)大首领世家,一生历梁、陈、隋三朝,60余年驰骋岭表,以“唯用一好心”为信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开发岭南、海南,被尊为“岭南圣母”“谯国夫人”。

初见冼夫人的名字,总以为是史书里模糊的剪影。直到这次夏日旅行伫立位于高州市文明路的冼太庙前,看香火在斑驳的石碑上投下摇晃的光斑,才读懂那些凿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那是南北朝的乱世,岭南大地上,俚、僚、汉各族部落如星罗棋布,刀光剑影是山间常态。年轻的冼英站在云雾缭绕的铜鼓岭上,望见的不是部落间的厮杀,而是各族儿女共饮一江水的模样。她腰间的环佩叮当作响,那是俚族银饰与中原玉佩的和鸣 —— 自那时起,融合的种子已在她心中生根。

最动人的是她与冯宝的联姻。彼时的冯宝,是从中原南下的汉人官员(高凉太守),北燕皇族后裔,带着儒家典籍与农耕技艺,却在俚族聚居的高凉郡寸步难行。冼夫人脱下象征俚族首领的犀皮甲,换上绣着鸾鸟的汉式襦裙,以一场跨越族群的婚礼,为岭南打开了一扇窗。她教俚人识汉字,教汉民种瘴地稻,连官府的判案都变成了双语公示。据史载,那时高凉的田埂上,汉人的牛车与俚族的竹筏常并排歇在榕树下,孩子们闹在一起追蝴蝶,根本分不清谁是 “越人”,谁是 “汉人”。

梁武帝末年的侯景之乱,像一把野火点燃了江南。岭南的豪强趁机拥兵自重,有人劝冼夫人:“凭您的威望,可裂土为王。” 她却指着案上的《春秋》说:“我俚人先祖曾说,水归大海方得安,民归一统方得宁。” 于是她披甲跨马,带着俚汉联军驰援建康。战马踏过南岭的关隘时,她战袍上的红缨与冯宝的官帽在风中相逐,像极了俚汉两族交握的手。乱平之后,陈朝皇帝赐她 “石龙太夫人” 印绶,她却把印信悬在祠堂梁上,对族人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耀,是高凉的俚人和汉人,终于成了一家人。”

最让人心折的,是她对 “统一” 二字的执念。陈朝覆灭时,岭南数郡奉她为主,号 “圣母”,保境安民。隋文帝派来的使者带着兵符与诏书,在边境徘徊了三个月。冼夫人召集各族首领,指着案上三朝赐物 —— 梁帝的香炉、陈主的玉雕、隋皇的兵符,声音穿过议事厅的梁柱:“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这好心,是不使岭南分裂,不使百姓涂炭。” 当她把隋朝的旗帜插上广州城头时,珠江口的渔民发现,往来的商船不再分 “越舶” 与 “汉船”,船头都飘着一样的船帆,像一群结伴归航的雁群。

晚年的冼夫人,常坐在荔枝树下听孩子们读书。有俚族孩童问:“圣母,您为什么总说我们是中国人?” 她摘下一颗红透的荔枝,果皮裂开的瞬间,汁水溅在孩童的手背上:“你看这荔枝,核在中原,花开岭南,结出的果子,甜得一样。” 她遣孙子冯盎平定海南叛乱后,特意将中原的纺织技艺带到琼崖,让黎寨的织机与汉地的锦缎在同一片阳光下晾晒。至今海南的黎锦里,还能找到与蜀锦相似的云纹,那是一千五百年前,冼夫人撒下的融合之花。

站在湛江的冼夫人雕像前,看夕阳为她镀上一层金辉。她身披铠甲却面露慈容,左手按剑,右手托着象征民族团结的铜鼓。海风掠过雕像的衣褶,仿佛能听见她留给后世的训诫:“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这 “好心”,是俚族儿女对家园的眷恋,是华夏子孙对统一的坚守,是所有渴望相融共生的灵魂,最朴素的向往。

如今的岭南,早已是各族儿女共居的乐土。粤语里夹杂着古越语的余韵,客家围屋的飞檐下挂着俚族的铜铃,珠江三角洲的稻田里,还长着冼夫人时代引种的稻种。当粤港澳大湾区的灯火点亮夜空,那片被冼夫人守护过的土地,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融合的传奇 —— 而那位头戴银饰、身披战袍的女子,早已化作岭南的山,岭南的水,化作所有中华儿女血脉里,对 “统一” 二字最深沉的共鸣。

图片2

香火还在冼太庙的香炉里燃烧,烟雾升腾时,恍惚看见一位女子牵着俚汉孩童的手,走在晨雾中的古驿道上。她的裙裾扫过红土地,身后便长出了一片共生共荣的森林。这,就是冼夫人,我们的岭南圣母,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的“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忠君、信义、爱民”精神世代相传,其人格魅力几乎是永久地安顿了海南,并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据当在人讲,全球冼太庙超2500座,粤西、海南及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均有分布。海南“军坡节”、粤西“年例”(宴席巡游)源于祭祀她的民俗,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