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不错的数字

不错的数字

 

罗里宁

 

改革开放之初,在下海经商办企业特别热的那些年,机关单位也要去凑凑热闹,个别大学教师还要求学生毕业后不赚够五千万以上不要回来见老师,许多人忙于追求物质利益,人心有所浮动,读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过去讲革命,不好讲钱,后来发现,没钱不行,落后挨打。体会过过苦日子的不好受,在可以讲钱的年代,大家很容易一哄而上,以捞钱为荣耀。

钱当然没什么不好的,不是有句俗话吗,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虽说钱带着“铜臭”味,还是有人几十亿几百亿地拿去“收藏”,可见其吸引力之大,大到只要能看到它在自个儿家躺着,就感到很舒服,不管它能用不能用,也不管它什么时候能用。

在大家忙于赚钱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咱国人不怎么读书了。这个问题,着时吓了大家一大跳:咱国可是个读书传统很深厚的国呀!

于是,读书就又回到人们的议事日程,再于是,有人就到处去溜达,通过明查暗访,竟然发现,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国人读书的热情,比欧日美,差远了,比犹太人,更是差了一大截。有识之士这才慌起张来,奔走呼叫,希望能引起各方的重视。

关于读书,不知外国的是怎样的好,咱国的,读书的历史,曲曲折折,有点复杂,曾经有过“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也曾经有过“知识越多越反动”和“读书无用论”,还有过“文字狱”,专门关押读书人。尽管这些玩意儿,给书和读书的人,造成过极大的伤害,不过好像,咱国读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过,读书的种子,也一直播种着,历朝历代,也还是有许多文字书籍流传至今。

相比之下,人们想改变一下贫穷的生活,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先挣一点钱,改善一下生活再说,就会因此而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读书的这个传统,读书的人也会因此而越来越少,这样说法,未免武断。

不论什么年代,也不论什么地方,读书总不是大众的事。就说欧日美,或者犹太人吧,他们是不是全民都在读书,个个都是读书人,这个问题就很值得商榷。我们要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有条件还可以把它们的一些好东西全部“拿来”,但不用一味地、盲目地去崇拜人家,认为人家的一切都好,咱家的什么都不行。   

至于有人到社会上去调查,看有多少人在读书,在方法上是不是科学,也还是值得讨论。国门打开了,一些有条件率先出国考察的人,看到有些国家,他们的国民喜欢带着书本出门,抽空读一下,就感到很吃惊,以为咱国人在读书上很难达到那种意境。其实不然,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性情,有的开放一些,有的保守一点,在性格上,有外向的,也有内向的,就说穿衣吧,咱们就不如西方那般放得开,西方人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读书,甚至接吻,咱国人则更喜欢有个安静的地方,不受干扰地、正襟危坐地阅读,或者谈恋爱。由此看来,咱国到底有多少人在读书,你怎么查,才能查到一个准确的数字?钟叔河先生就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读书,不是所有能读书的人都好读书,但不必为此悲观。一十四亿人,有可能读书的,少说总有一亿四;能读书又好读书的,再打个一折,也有一千四百万,这就很不少了。”这是个不错的数字,也是个值得安慰的数字——不用什么都要跟外国去作比较,也没那个必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