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百家姓和谐城:寻根问祖的文化圣殿
作者:林毓人
暮夏的暑气裹挟着荷香漫过南山蜿蜒的林径,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千年古樟的虬枝,我便循着袅袅升腾的檀烟,踏入了这座枕山面水的南康百家姓和谐城。青灰色的屋脊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恍若展开的历史长卷正等待后人细细品读。这座始建于2008年的姓氏文化圣地,恰似缀满珍珠的锦缎,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基因密码编织成可触可感的精神原乡。
依傍南山葱茏的怀抱,和谐城以坤山艮向的中轴线铺陈出恢弘气象。四百八十亩方圆内,飞檐翘角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恍若天地共构的水墨丹青。沿着中轴线拾级而上,仿清规制的“和谐堂”巍然矗立,三个大殿与百八座宗祠构成的建筑矩阵,恰似星辰列宿般暗合着传统堪舆之妙。乾坤殿的重檐歇山顶刺破云霄,鎏金宝顶折射着朝阳的万丈光芒,琉璃瓦当间的沟滴垂珠,恰似祖先穿越时空的叮咛。那些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既像凝固的乐章音符,又似守护家族血脉的忠诚卫士,将徽派建筑的灵秀与赣南民居的敦厚完美交融。
步入和谐堂深处,脚下的水泥板路尚存匠人凿刻的余温。十丈见方的地宫中,三尺见方的万年奠基石静卧其中,惠安石匠刀下的苍龙已化作永恒的图腾。指尖抚过“紫薇高照”的篆刻,冰凉的石面突然传来温热的震颤——原来这块凝聚天地灵气的基石,竟将整座城池的重量化作绵长的呼吸。石函中的红木匣宛如时光胶囊,封存着建城的原始档案,泛黄纸页上的墨迹依然鲜活,仿佛能听见当年决策者挥毫时的沙沙作响。
穿过雕梁画栋的长廊,忽见百八座宗祠如雁阵排开。每座十八米长的宗祠都是微型的建筑博物馆,林氏宗祠的门楼砖雕藏着闽粤迁徙的密码,陈氏宗祠的厅堂藻井绘就中原南迁的星图。马头墙上的题额各有千秋,或遒劲如剑戟,或飘逸似流云,皆是当代书法名家的手泽。推开某扇斑驳的木门,天井漏下的光斑正在祖先画像上游移,案头的线装族谱散发着沉郁的墨香,恍惚间听见孩童诵读家训的朗朗之声。这些共墙连檐的建筑群落,既是同根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又是各自绽放的文化百花园。
转过九曲回廊,豁然开朗的和谐广场如同大地舒展的胸怀。八万余平方米的生态园林里,香樟撑起绿色的穹顶,银杏叶在微风中翻动金色的书页。广场中央的“和谐城大印”石雕浑厚凝重,九条蟠龙自巨石中破空而出,鳞甲间跳跃着华夏文明的精魂。驻足“九龙石雕”前细观,但见龙睛嵌着赣南特有的孔雀石,须髯随光影流转生出万千变化,恍若看见炎黄子孙在不同时空里的奋斗身影。
挹翠湖的碧波将整个建筑群揽入怀中,五十亩水面漾起层层涟漪,对岸的熙和殿倒影在水中摇曳,飞檐下的铜铃随风轻吟,惊起白鹭掠过粼粼波光。湖畔的艺术石雕墙长达三十一米,从伏羲画卦到客家迁徙,千年往事在浮雕中次第苏醒。暮色渐浓时,夕阳将“和谐城颂”三个鎏金大字镀上暖橘色的光晕,晚归的雀鸟掠过殿脊的鸱吻,翅尖抖落点点金星。
春日来访,可见紫藤攀援宗祠飞檐,绛紫色花瀑与红瓦白墙构成绝美画卷;秋日登临,金桂飘香沁透每道雕花窗棂,落叶铺就通往先祖的金色甬道。晨钟暮鼓声中,常有白发老者带着稚童辨认碑刻,年轻情侣在连理树下许愿,海外游子对着宗祠方向三鞠躬——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让古老的姓氏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
城中特设姓氏溯源馆,运用全息投影重现各姓起源地风貌。王姓展厅里,太原晋阳古城的市井喧嚣扑面而来;张姓展区中,清河涟漪倒映着弓矢交辉的渔猎场景。电子族谱查询系统前总排着长队,有人找到失散多年的支脉喜极而泣,有人发现名人先祖感慨万千。更有研学营地定期举办开笔礼、成人礼等传统仪式,让孩子们在朱砂启智、加冠及笄的过程中触摸文化脉搏。
夜色降临后的和谐城别具韵致,千盏宫灯次第亮起,勾勒出建筑群优美的轮廓线。月光下的宗祠飞檐化作展翅欲飞的凤鸟,广场喷泉随光影变幻奏响无声乐章。每逢节气更迭,这里便上演独特民俗:清明放水灯祈福,端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祭月诵家训,冬至熬腊八粥分赠路人。这些传承千年的生活仪式,在现代化剧场式的空间里获得新生。
漫步环城步道,可见精心设计的生态湿地净化系统。菖蒲与睡莲编织成天然滤网,锦鲤穿梭于水生植物丛中,构成微型生态系统。设计师巧妙利用地形落差,使雨水收集装置与园林灌溉融为一体,既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又彰显现代环保理念。这种古今对话的建筑哲学,恰似宗祠内新旧并存的梁柱结构——老木承重梁承载着历史记忆,钢混结构的隐蔽支撑则托举起未来希望。
离城返乡时,整座和谐城已化作南山脚下一盏明灯。想起方才在林氏宗祠遇见白发老者虔诚祭拜的场景,想起孩童们追逐着飘飞的纸鸢跑过广场的欢声笑语,忽然懂得这座城池真正的魔力——它不仅是存放族谱的建筑容器,更是激活文化记忆的生命磁场。当现代都市人在钢筋森林里迷失乡愁时,这里依然保存着触摸得到的文化体温;当全球化浪潮冲刷着身份认同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能找到根系相连的精神坐标。
步出城门回首,暮鼓声中飘来几句童谣:“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稚嫩的声音穿过千年时光,与《百家姓》的韵脚完美重合。我知道,这座以姓氏为经纬编织的文化圣城,终将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的永恒渡口,迎接每一个寻找精神原乡的灵魂靠岸。
作者简介:林毓人,江西信丰人,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南昌市诗词学会会员,赣南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吉安(庐陵)诗词学会会员,信丰县作协会员,信丰县诗词学会会员,曾经在网络、微刊等刊物发表过多部作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