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炎夏里的诗意栖居与生命礼赞
(外一篇)
作者:董银林(甘肃武威)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炽热的篇章,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天地间便奏响了盛夏最热烈的乐章。古人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寥寥数字便勾勒出这个节气的独特气质。在武威这片土地上,大暑时节祁连山的雪水滋养着绿洲,沙漠与绿洲交织出别样风情。这不仅是自然气候的节点,更是中华文明与自然对话的生动见证,同时这节气中也蕴含许多的文化深意与生活哲学。
大暑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古人将酷暑分为小大,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暑三候更是精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短短十五字便道出了这个时节的生命蜕变、气候特征与天气变化。宋代诗人曾几在《大暑》中写道:“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却又笔锋一转,“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道出了心静自然凉的生活智慧。
大暑时节,武威大地呈现出独特风貌。祁连山的雪水奔流而下,滋润着河西走廊的绿洲农田。“大暑不暑,五谷不起”的农谚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充足的日照与雪水灌溉,让玉米拔节、葡萄转色、向日葵向阳。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描绘的“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意境,与我们武威乡下夏夜葡萄架下的纳凉场景遥相呼应。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名句,更让这片土地的大暑时节多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大暑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武威,人们沿袭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饮食传统,饺子、面条、烙饼、摊鸡蛋,都是人们喜欢的美食,热热的一碗汤面吃下去,既可以发汗又可以祛除身体里的“毒火”,而一碗凉州三套车(行面、卤肉、茯茶)则更是武威的消暑佳品。伏茶习俗在这里演变为饮用茯砖茶,既解暑又助消化。宋代诗人郑刚中在《大暑竹下独酌》中写道:“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这种以酒消暑的雅兴,与今日武威人在树荫下品茶纳凉的情景何其相似。而民间“晒伏姜”“贴三伏贴”的习俗,则体现了武威人“冬病夏治”的养生智慧,为即将到来的秋冬积蓄健康能量。
大暑孕育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文人墨客们以诗心观照酷暑,创造出超越炎热的清凉意境。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展现了挣脱束缚、回归自然的率真。陆游的《夏日六言》则描绘了“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田园画卷。这些诗词穿越时空,与武威大暑时节雷台公园的荷风、天梯山下的松涛、沙漠绿洲的星空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们当代人也能在诗词中寻得一方清凉。
大暑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正如宋代戴复古在《大热》中所言:“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酷暑虽难耐,却是五谷成熟的必经之路。在武威的田野里,玉米正在大暑的阳光下灌浆,葡萄在热浪中积累糖分,向日葵在烈日下追逐光明。这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自然规律,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描绘的“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的意境,则启示我们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创造美好。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大暑节气,我们不仅看到自然规律的周而复始,更感受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从《诗经》“七月流火”的古老歌谣,到今日武威大地上人们应对高温的智慧实践,节气文化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这个大暑时节,让我们泡一壶茯茶,读几首古诗,从节气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高温”考验。毕竟,正如古人所悟:没有三伏的酷热,哪来金秋的丰收?
武威人的“土咖啡”——茯茶
在河西走廊的东端,巍然矗立着千年古城——武威。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古称“凉州”,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地理位置闻名于世。举世闻名的“铜奔马”就在此出土,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奔放。然而,武威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以独特的舌尖滋味,在岁月流转中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吃饭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一次对生活美学的实践。
大暑节气已到,武威就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伏天”。正午时分,武威北关市场的茶摊下就坐满了品茶就餐的食客,市场内,茶博士提着长嘴铜壶穿梭其间,一边招揽生意,一边为食客们斟满琥珀色的茯茶。这茶不同于江南绿茶的清雅,也迥异于闽南乌龙的醇厚,它是河西走廊独有的“茯茶”——用茯砖茶打底,加入红枣、枸杞、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等十余味食材熬制而成,茶汤红亮浓稠,甜中带涩,枣香与茶香交织,一杯下肚,汗水涔涔,却有种说不出的通透畅快。被外地游客称之为武威人的“土咖啡”。
这茯茶的奥秘在于“伏”字双关。一方面,它专为应对三伏天的酷暑而生,武威有句民谚叫做:“伏茶一碗,百病不沾”;另一方面,其主料茯砖茶需经“发花”工艺,在伏天高温高湿环境下培养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这种发酵过程被称为“伏堆”。金花菌能分解茶叶中的粗老物质,产生独特香气,更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与红枣、枸杞等食材配伍,成就了一味既解暑又养生的夏日良饮。武威人喝茯茶讲究“白糖铺底”——先在杯底厚厚铺一层砂糖,再冲入滚烫茶汤,看着琥珀色的液体缓缓将白糖溶化,最后用小勺轻轻搅动,甜香随着热气升腾,未饮已醉。
真正的茯茶喝法,当配“三套车”才够地道。“三套车”是由行面、卤肉、茯茶构成的美食组合,被誉为“中国套餐的鼻祖”。相传左宗棠西征途经武威时,武威当地厨师献上这三样美食来犒劳三军,左公品尝后赞曰:“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将士们食后也士气大振,一路西进更是所向披靡。更妙的是,“茯茶”谐音“福”,“卤肉”谐音“禄”,“行面”又称“长寿面”,三者合为“福禄寿”的吉祥寓意,体现了武威人将饮食与人生愿景相连的智慧。
武威北关市场的“三套车”摊位至今还保留着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卖面、切肉、煮茶分属三家,却共享茶摊的座位。食客刚落座,便有扯面师傅来问“宽窄”,切肉伙计来问“肥瘦”,最后由茶摊统一结账,三家每日分账。这种源自小本经营的古老合作模式,展现了武威商贩“分工明确又互相依存”的生存智慧,也使得“三套车”的享用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饮食戏剧——扯面师傅抻面的闷响,卤肉刀起刀落的韵律,茯茶在杯中升腾的热气,共同构成了大暑天最动人的市井交响。
坐在茶摊的榆树下,看阳光透过树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一口茯茶,一筷行面,一片卤肉,交替送入口中。茯茶的甜润化解了卤肉的油腻,行面的麦香又衬托出茯茶的醇厚,三种滋味在口腔中循环往复,恰如武威人对“伏”的理解——不是对抗炎热,而是与之和谐共处;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艺术。这种阴阳调和的饮食哲学,或许正是这座丝路古城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生机盎然的秘密吧。
当夕阳的余晖为南城楼镀上温暖的金边,当街头巷尾飘来茯茶那混合着枣香与时光的馥郁气息,你会深切地感受到:武威的味道,就是光阴沉淀的味道,是人情温暖的醇厚味道,是这片黄土地与漫长岁月温柔相待、彼此滋养的味道。
作者简介:董银林,男,甘肃武威人,现居凉州区。教育工作者,凉州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爱好文学,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生活。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甘肃教育》《甘肃教育报》及“作家网”“网信武威”“作家联盟”“凉州文艺”“凉州作家”“凉州融媒”等各类媒体。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