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乡通榆:一笺从绿意里流淌的夏日情书
陈宝林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科尔沁草原的边际,轻轻洒在通榆的街道上,这座被称作“鹤乡”的小城便从沉睡中苏醒,抖落一身晨露,将一幅流动的画卷缓缓铺展。漫步其间,每一步都像踩在自然与匠心编织的诗行里,空气里浮动着花草的芬芳,耳畔萦绕着叶片的私语,让人不自觉地沉醉在这份独属于通榆的夏日温柔里。
走进通榆的街巷,最先撞入眼帘的便是那片铺天盖地的绿。曾经略显单调的道路两侧,如今早已被层层叠叠的绿意覆盖。高大的乔木舒展着枝叶,在头顶织就一片浓密的绿荫,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柏油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清风轻轻晃动,像一群跳跃的精灵。树下的灌木丛郁郁葱葱,修剪得整整齐齐,仿佛给街道镶上了一道翡翠般的花边。行人走在树荫下,毒辣的阳光被温柔过滤,只留下细碎的光斑在肩头跳跃,连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偶尔有顽皮的孩童追逐打闹,笑声穿过叶隙,惊起几只停在枝头的麻雀,为这静谧的绿意添了几分灵动。
而藏在绿意间的繁花,更是通榆最热烈的告白。不必刻意寻找,街角的花坛里、栏杆的缝隙中、岛头的微景观里,总能撞见猝不及防的惊喜。娇艳的海棠顶着晨露绽放,粉白的花瓣带着淡淡的红晕,像少女羞涩的脸颊;美人蕉扬起火红的裙摆,在风中肆意摇曳,热烈得让人移不开眼;鼠尾草则攒着一串串紫色的花穗,低调却雅致,凑近了便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清香。红的、黄的、紫的、粉的……16个品种的花卉如同被打翻的调色盘,在55万株的庞大数量加持下,将小城晕染得绚烂夺目。它们不似温室花朵那般娇弱,在通榆的街头迎着阳光生长,用最蓬勃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力量,让每一条街道都成为花的海洋,每一次转角都遇见不期而遇的美好。
若说街路的绿意是通榆的底色,那散落街角的微型景观便是这幅画卷上最精巧的笔触。走到街路岛头,总能被那些独具匠心的设计惊艳。有的微景观里,几株修剪成球状的绿植憨态可掬,像一群圆滚滚的小精灵守护着脚下的繁花;有的则用蜿蜒的绿植勾勒出灵动的曲线,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缠绕着盛放的花卉,刚柔并济间透着设计者的巧思。更妙的是那些造型独特的创意——一处岛头的绿植被修剪成展翅欲飞的鸟儿,翅膀上点缀着细碎的紫色小花,仿佛下一秒就要迎着风冲上云霄;另一处则用低矮的灌木堆出假山的轮廓,山间“流淌”着金色的花瀑,远远望去竟有几分江南园林的雅致。这些微型景观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每一处都融入了对地形、土壤的细致考量,让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巧完美交融,引得行人纷纷驻足,掏出手机记录下这藏在街头的小确幸。
这份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并非天生如此,而是源于一场从春天开始的“美丽蜕变”。今年4月,通榆县启动的绿化美化专项行动,像一支神奇的画笔,为小城描摹出新的容颜。不同于盲目跟风的改造,通榆的绿化从来都带着“量体裁衣”的细致——工作人员带着工具走遍县城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下每一处区域的光照时长、土壤酸碱度,甚至细心观察风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站前广场,他们选择了耐晒耐旱的景天科植物,让广场在盛夏也能保持一片生机;在城市出入口,他们栽种了花期绵长的波斯菊,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刚踏入通榆,就被热烈的花海拥抱;在居民楼下的街角,他们搭配了香气淡雅的薰衣草,让晚风里都带着温柔的芬芳。每一株植物的栽种都经过科学规划,每一处景观的设计都贴合实际需求,这份“精准改造”的用心,让通榆的绿意长得扎实、美得长久。
如今的通榆,早已不是记忆中那座灰扑扑的小城。站在高处眺望,街道像被绿色的绸带缠绕,岛头的微景观如同散落的宝石,公园的草坪上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花荫下摇着蒲扇闲谈。傍晚时分,夕阳为花木镀上一层金边,晚风吹过花海,掀起层层浪涛,连空气都变得香甜起来。居民们漫步街头,看着家门口的风景一天天变美,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灿烂。有人说,现在的通榆连呼吸都是甜的;有人说,饭后散步成了最期待的事,因为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
这座被鹤群眷恋的小城,用55万株花卉的绚烂、24处微景观的精巧,将“绿化美化”四个字写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它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坐标,而是居民心中“步步有景、四季有花”的家园;它不再是记忆中单调的模样,而是一座会呼吸、有温度的花园小城。在这里,每一片绿叶都在诉说成长的故事,每一朵鲜花都在绽放生活的美好,而通榆,正带着这份绿意与芬芳,在科尔沁草原的怀抱里,书写着属于鹤乡的诗意与远方。当你走进这里,便会明白:所谓幸福家园,大抵就是眼前有花、心中有暖,一抬头就能遇见生活的温柔以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