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有一种成都的生活叫采耳

有一种成都的生活叫采耳

 

郭松

 

“叮…叮…叮…”每个逛过成都街头的人,对这个声音都不陌生。这是成都街头的采耳师傅,一边抖动音叉一边招揽生意的声音。

采耳是专业术语,民间叫掏耳朵。掏耳朵大都简陋,一根细棍,一支竹签,便可作为掏耳朵的工具。掏耳朵早先是剃头匠琢磨的,也琢磨了专业的采耳手法。

采耳与掏耳朵,大概在服务内容、操作方式和安全性上有差异。在服务内容上,采耳包含耳道清洁、神经刺激和保健按摩,使用专业工具轻柔清理耳垢,通过刺激耳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掏耳朵仅用工具清理耳道污垢,可能伴随不适感,缺乏专业护理。在操作方式,采耳由专业人员使用消毒工具操作,避免过度清理损伤耳道;掏耳朵由非专业人员使用简陋工具操作,有划伤耳道或鼓膜的风险。在安全性上,采耳工具严格消毒,避免感染或听力损伤;掏耳朵工具未消毒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外耳道炎、中耳炎或鼓膜损伤。

或许有些人就纳闷了,为什么要花钱让别人掏耳朵?花几块钱买个掏耳勺,自己随时都可以掏耳朵,省笔钱吃喝玩乐不好吗?不就是掏个耳朵嘛,需要这么多工具吗?成都的采耳,与一般的掏耳朵可不一样。成都的采耳,不是有个勺子,有把刷子,就能接活的。成都的采耳,观察耳朵、浸润、用镊子取耳垢、用音叉敲打鹅毛棒、消毒……一个步骤都不会少。无论是揉捏外耳,瞬间放松;多种耳掏、扒、扰、铲、夹,毛孔起舞,酥麻感传遍全身;还是鹅毛一转,鹅绒在耳廓上轻抚,在耳洞中旋转,似有似无,飘飘然舒适感传遍全身。

给别人掏耳朵就能挣钱,闲暇时还可以翘起二郎腿喝两口茶。采耳看起来简单,但采耳技法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一位合格的采耳师傅,得掌握三门绝活:一是蜡烛掏芯,点一根蜡烛,在烛火燃着的时候用镊子把烛芯挑松,这个过程火不能灭,镊子发烫手也不能缩。二是鸡蛋拨皮,把一个熟鸡蛋的硬壳剥掉,但是蛋壳和蛋白之间那一层软皮不能碰破,得保持完好无损。三是香烟夹丝,用掏耳工具一点一点把一根香烟里的烟丝夹干净,外面的纸不能破。

采耳源于古代,是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到的。如今,采耳作为一门技艺,已普及到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享受这门技艺。采耳价格,技艺不一样,价格就不一样,几十元到上百元都有。如果要增加取耳结、按摩等服务,那价格就要另算了。采耳是四川人生活的缩影,在成都街头采耳更是享受,要体验得找专业的。

采耳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像是一种欲拒还迎的感觉。采耳时鼻子和其他感官会有一定的影响。如呼吸变慢,嘴唇微张,甚至有时脸上的肌肉也会不禁地抖动,两只耳朵都采完后,还有点不舍。当看到耳垢都清理干净以后,感觉就非常爽,那就叫巴适。在茶馆里享受采耳,仅需半个钟头,能让人体验到直冲天灵盖的酥麻与惬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留人技巧,成都人更进了一步,他们要把你的魂魄留住。你要问他们为何迷恋,他们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羞赧的绮红浸润鬓毛,爬到耳根,“就是,我就是耳根子软”。你如果走近街头树下的茶摊,师傅甚至只用一根棉签,就能让你降服。“来成都不掏个耳朵,那不白来了。”“中午掏了耳朵,下午就能听见熊猫的内心活动,‘莫挨老子,莫挨老子’的心电感应。”

如果说北京的搓澡和扬州的捏脚能从头到尾绽放人的感官,那么成都的采耳能从根上绽放人的羞涩,再硬的汉子往藤椅上那么一躺,两分钟不到就能任人拿捏,三阴聚顶毫不夸张,做完一套都能飘着走。成都的采耳有一套独特的门路,引导你在耳道与自己的元神握手,刚开始汗毛可能会紧张得根根竖立,随着师傅探清幽,你的毛发很快像得了病虫害的小麦一般倒伏。先酥后麻,再麻再酥,每次完活,你都是被师傅提溜醒的,有人甚至反映,自己的失眠是被采耳师傅治好的。

餐后的成都街头一片祥和,公园、茶馆或任何一个有树遮阴的地儿,躺满了顺从的客户。师傅们手持长柄棉签和头发丝,头戴探照灯在你耳中挖掘污垢,在成都,挖耳朵的师傅是灵感缪斯。他们老练的双手布满山河的蜿蜒,耳提面命不是假说,毕竟挖完耳朵还得再来套刮脸才叫地道,从一一展开的工具上,就能看出这行的专业,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解剖客户的。

正宗的成都采耳,师傅会先如画师观察你耳朵,然后浸润,用云刀在耳朵周围画圈,剔除毛发,当耳朵开始适应后,再用镊子取耳垢,再用音叉敲打鹅毛棒,最后消毒,少一个步骤就是旷工。掏耳的技法令人咋舌,往往一套掏、扒、扰、铲、夹之后,咋出的舌还未收回,毛孔起舞时感受空气的润燥,神仙来了不留点耳屎也走不脱。

师傅眼中的每只耳朵,都是不二的孤品,手中的每一次按摩,都是在去除灵魂的褶皱,有人在探囊取物这个环节就要笑,拨云见日时人眼瞅着就要瘫。最拿人的是师傅手中的那一根头发丝,对折之后,开始撩人,发丝在耳中要生根发芽,又要得道成仙,在你耳膜前击鼓,在耳壁上唱跳,你能感受到师傅的心律不齐或房室震颤,师傅的每一次呵哈吐气都将人心境揉破,那里有碎裂的银河,有蓝鲸的孤鸣,有前世的祖母。

干湿棉签打扫战场,完事还会用一种振动音叉的奇妙物件,在你耳旁轻轻一敲,一下把你拉回现实,算鸣金收兵,你愿意还可以给你耳朵来根事后烟,一种艾灸,可有可无,在空气攀缘作圈,层层接力,扫码付费的前戏已基本完成。

老成都采耳,都会去找那些眼神深邃有道行的师傅,他们是街头风刻的雕塑,一招一式都透出一股专业的气质。老派采耳,不会拖泥带水,更不会显现一种刻意,每个到成都体验的人,都是心甘情愿躺平的。如果说火锅是四川的一种硬派泼辣,那么采耳从另一个维度补足了柔情。而川派的铁汉柔情也无法抵御,当你与师傅递话的时候,你就已经建立起一种因缘。

如今在成都采耳最为稠密之处,除了传统的人民公园外,还有宽窄巷子、锦里步行街、太古里和杜甫草堂以及遍布全城的大街小巷。成都的茶馆与街头相通,采耳则直达灵魂深处。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武林绝活,从来都不是以“采”为主,而是以“耳”为宗,耳垢只算赠品,享受才是纲领。

如果说耳朵是人体的精密器感,那么师傅便是AI时代保留的操作工种,诗人用云雾塑造形象,师傅是人间捏弄残垢的王,有的师傅甚至能用耳勺给鸡蛋剥皮,还能保证壳与蛋清之间的薄膜完整。效率是快时代的象征,采耳时的一颦一蹙如同放慢了几百倍的武林快招,它蕴含着功力和功德,给每个浪子指明了通途。

慢下来,是采耳的天规,如今遍布各地的采耳附加了太多了不必要的花活,采耳只是全套流程的附加,不是主菜,捏完脚直接上手,俏皮的真菌能在耳膜之间种出春末的蘑菇,这是活儿歪了。成都师傅不挣那个钱,他们甚至可能不是来自成都,不是来自四川,但在成都得守成都的规矩,从前街头管得松,也会给你完活再起身直面苍穹,这是敬业。

不要向他们询问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服务,所有服务都在口口相传的口碑之中,顶多再全活掏上一遍,有人因此耳聋,但能听清邻里的疾苦,人间的厄运,是大势至采耳菩萨。四川对全国最宝贵的贡献之一,是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川菜、茶艺到熊猫的繁育,从匠艺、文创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掸轻缓有道。成都的采耳,是川式禅宗。2020年12月,采耳被成都纳入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采耳在四川的街头更有了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很简单,活着,并且体验美好,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民间有三大快活神仙之说:洗澡、捏脚、掏耳朵。掏耳朵雅称采耳,是民间七十二行手艺人中的一朵奇葩。古书有云:茶肆一隅,两人一坐一站,如点穴般凝伫。好事者相询:“何事”答曰:“采耳也”。明代醉月子编撰的《精选雅笑》中也有记载:顿觉身心舒坦、耳聪目慧、尘世凡事。恍若空灵。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禅轻缓有道。真乃小舒服也。

掏耳朵雅称采耳,不禁想起自己儿时,盛夏的午后,总爱靠在母亲的腿上,让母亲帮我掏耳朵,长大离家求学后,再难体会到这般温馨了。


11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