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归途

归途

 

文/王峰

 

儿子打完暑期工,说要回老家看爷爷奶奶。这倒出乎我的意料。现在的年轻人,放假不是忙着聚会就是捧着手机,能想起回乡的实在不多。

车子驶出合肥,三个小时就到了龙山。关于这山的传说很多,有说是被贬的龙变的,有说是被二郎神降服的母山。传说总是很美,但山不过是山,蜿蜒在那里,头向东南,尾甩西北,像一条睡着的龙。

图片1

赶到岳母家内弟早已备好饭菜。饭桌上聊的都是些家常,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老人身体不好了。这些话题年年相似,却又年年新鲜。正吃着,窗外忽然下起雨来。妻子催我启程,怕雨大了不好走。我想起路上那座下穿桥,每逢大雨必积水,便匆匆告辞。

初秋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刚过龙山,雨势就小了。到家后儿子就迫不及待的和爷爷奶奶热络起来。三个人围坐在那张老旧的方桌旁,儿子讲着大学里的趣事,打工时的见闻。老人听着,时不时插一句"要吃饱饭","注意安全、能多学的技术就多学点技术"。这些话从我小时候听到现在,内容基本未变过。

休息片刻,妻子提议去村里转转。新农村建设让村子变了样,路都硬化了,两旁种了风景树。走在环村路上,西院大娘叫住了我们。寒暄几句后,我们往村西头的"CBD"走去——那是老人们的牌场。十几个老人围坐打牌,最年轻的也快六十了。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我递上烟一一的和他们打着招呼,这些都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哥哥叔叔婶婶们。

图片2

顺着环村路走到村东头,一个人也没遇见。我提议走一条十几年没走过的村中间的路返回。妻子同意了。路旁的房子都关着门,静悄悄的。此时眼前一棵桃树结满了果子,红彤彤的,果子压弯了树枝却没人摘。小时候,这样的桃树根本等不到果子熟透。

图片3

"你们找谁?"一个声音从屋里传来。两位老人坐在堂屋,我报上乳名,他们才认出我。这是沈家老两口,他们的儿子大我两岁,小时候我们常在一起玩,玩到谁家就在谁家吃饭。现在他们的儿子在外工作并安了家,一年回来不了几次。

聊了一会,我们继续往前走。村子变漂亮了,路宽了,树多了,可人少了。那些曾经热闹的院落,如今大多空着。偶尔见到一两个老人,也都是独坐门前。新农村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却留不住年轻人的脚步。

图片4

回程时,我想起儿子和爷爷奶奶说话的样子。也许,这就是老家存在的意义——让漂泊的人记得自己从哪来,让等待的人知道还有人会回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