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秋梨:穿越古今的诗意珍馐

秋梨:穿越古今的诗意珍馐

——《瓜果漫话》之三

 

安玉琦  陈清江

 

当秋日的长风掠过长安城的飞檐翘角,杜甫在浣花溪草堂前弯腰拾起那枚坠地的秋梨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这颗沾着晨露的果实,会成为中华文明里流淌千年的诗意符号。这枚秋梨,莫非上天馈赠人间的瑰宝吧!秋梨,从《诗经》“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的古老吟唱中萌芽,在陶渊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诗里成熟,最终沉淀为人们精神家园里一味清甘的慰藉。

 

就是这枚秋梨,在植物学家眼中,它蕴含着造物主的精妙匠心。蔷薇科梨属植物的卵形叶片上,锯齿边缘跳动的阳光仿佛自然谱写的乐谱,每一道纹路都深藏着生长的密码。春日绽放的五瓣梨花,银白的花瓣与金黄的花蕊构成完美的花朵,并且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惹得蜜蜂成双结对而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秋天,梨子圆润饱满压弯枝头,在阳光中折射出琥珀般的光泽,那就是三季时光酿就的抒情诗啊!

 

当我们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秋梨的版图恰似一部风物志。而且,每个名品梨种都是一方水土的独白,带着独特的地理印记。库尔勒香梨的浓烈甘甜,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馈赠的日光陈酿,昼夜温差在果肉里凝结成蜜般的糖霜,咬下一口,仿佛能尝到西域风沙中的阳光味道;赵州雪梨的清冽多汁,储藏着燕赵大地霜雪的清凉,那是太行山脉的泉水与华北平原的沃土,共同孕育出的冰肌玉液;而徽州雪梨表皮的金星斑点,那是皖南山区的云雾为果皮镀上的一层朦胧白霜,如同新安画派画家笔下的小品。还有山东莱阳的茌梨、安徽砀山的酥梨、辽宁鞍山的南果梨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优质品种,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梨之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古人还赋予梨以“快果”“玉乳”“蜜父”等美名。“快果”,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梨食用后给人带来的畅快之感;“玉乳”,则将梨汁的温润如玉、营养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蜜父”,更是强调了梨如蜜糖般的甜美滋味。这些雅号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梨的喜爱,也为梨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也是这枚秋梨,在人文历史长河里,却承载着东方文明的伦理密码与浪漫想象。那个“孔融让梨”的典故早已超越了故事本身。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这枚小小的梨子却成了“礼”与“让”的具象化身,教会后人如何在分寸之间彰显美德。再看《太平广记》里那个奇幻世界,梨子竟然变成了“精灵”。据说,唐代方士在长安集市上出现了“种梨顷刻结实”的奇迹。这种点石成金的魔力,使得那些从泥土中生长的梨树,仿佛连接着人间与仙境的通道,将梨的灵性推向了神话维度。最动人的莫过于《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唱词里,杜丽娘用“梨花开,春带雨”比喻青春易逝,让春日里绽放的素色花朵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凄美的意象之一;而花瓣坠落时的轻盈,恰似红颜凋零的叹息,在昆曲的水磨调中婉转千年。

 

还是这枚秋梨,在古代中医药典里,蕴涵着“药食同源”的哲学智慧。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下“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的论断,寥寥数字暗合道家“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古代医学家还认为,梨具有解酒毒的作用,饮酒过量后食用梨,可缓解不适,减轻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对于咳嗽患者,用梨与川贝母、冰糖一同蒸煮,制成川贝炖梨,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止咳良方。因梨味甘、微酸、性寒,能清泻肺胃之热,滋养肺胃之阴,是药食两用最佳果品之一。

 

更令人称道的是,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每100克梨肉中,3克膳食纤维如同不知疲倦的清道夫,默默梳理着肠道的健康;5毫克维生素C恰似轻装的骑兵,守护着人体免疫的防线;而钾、镁等矿物质则像一支交响乐队,精准调节着身体的营养平衡,让生命在和谐的韵律中运转。此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梨皮中含有的熊果苷如同微型灭火器,能平息肺部的燥火;果肉里的原花青素则是抵抗岁月侵蚀的温柔铠甲,在细胞层面延缓氧化的脚步。这种将食材与药材融为一体的生活哲学,在快节奏的当今生活中弥足珍贵。当我们泡上一杯梨膏水,喝下的不仅是清甜的滋味,更是祖先留传的生存智慧。

 

是啊,这枚穿越千年的秋梨,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味觉图腾。它在诗人笔下流淌成诗行,在哲人口中沉淀出理念,在百姓生活里演化为世俗,最终在时光的长河里,酿成一坛醇厚的文化佳酿,让每个品味它的人,都能在甘冽中读懂民族的记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