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都匀文学讲座聚人心

孟秋清风拂砚池,诗韵悠扬聚文心。2025年8月12日,都匀市作协与老年大学携手搭建的文学讲台前,百余位爱文者共沐墨香——有鬓角染霜仍执卷的热忱,有眼眸闪亮初学笔的憧憬,更有师长倾囊相授的赤诚。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一张合影,更是抗战胜利八十载之际,一座城凝聚人心的文化回响,是对文字的敬畏、对生活的深情,以及代代相传的文脉微光。——题记

 

都匀文学讲座聚人心(记实散文)

——写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

 

文/图:罗祖文(贵州)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促进都匀地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为提高市作协会员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诗歌、散文写作能力,做好“传、帮、带”,活跃文学创作氛围,都匀市作家协会与都匀市老年大学于2025年8月12日上午,在都匀市老干局(市老年大学)六楼会议室,联合举办了“孟秋清风•诗韵悠扬”诗歌、散文专题讲座活动。

 

活动精心安排,参与人数倍增

 

活动由都匀市作家协会主席邓雪灵主持,都匀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新兰,都匀市老年大学校长索恩乾,黔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晓妮,市作协副秘书长万兆军,市作家协会顾问王克楠、李遂生,文峰诵读诗社会长杨敏端,深圳赛纳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雪丽等领导嘉宾出席。现场汇聚了市老年大学部分学员、市作家协会部分会员,还特别邀请了黔南州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和文峰诵读诗社的部分会员,实际签到115人,远超预计的60人。

索恩乾校长致欢迎词,强调活动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意义重大。他对都匀市作家协会的精心组织与安排,王克楠、李晓妮两位老师的充分准备表示感谢!对作协会员、老年大学学员、文峰诗社成员及都匀地区文学爱好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结合自身爱好文学的经历,他分享了感悟:“孟秋清风•诗韵悠扬”是活动的核心主题,融合了时节氛围与文学意境——“孟秋”指农历七月的初秋,“清风”勾勒出清爽宁静的氛围;“诗韵”彰显诗歌的美感,“悠扬”传递韵味的绵长灵动,既贴合初秋时节,又凸显文学气息,传递出秋日里诗歌流转的美好意境。他说,文学尤其是诗歌与散文,像一场做不完的梦,始终在路上。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更要心怀生活梦想,让文学扎根生活、贴近生活,忠实于初心。希望通过讲座,大家能在文学的航行中更好地体会生活的韵味。

活动邀请了王克楠、李晓妮两位老师授课。邓雪灵主席详细介绍了两位老师的卓越成就:李晓妮老师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作品发表于《诗刊》《散文百家》等多家刊物,获奖颇丰;王克楠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品见于《散文》《美文》等杂志,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等多项大奖。她还对两位老师为专题课的充分准备与辛勤付出深表感激。

活动尾声小结有韵味,为营造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氛围和写好文章,邓雪灵在活动小结上说道:

朋友们:今天的讲课到此就要结束了,在李晓妮和王克楠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在诗歌和散文的瀚海里遨游,既感受了诗歌、散文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好,也学习了如何用诗歌、散文的写作方法,去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在此我们用掌声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讲授!同时,感谢市老年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这次活动做出的辛勤付出!

朋友们:我们每天都会张罗“油盐柴米酱醋茶”,但生活不能没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而诗歌、散文就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的需求,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第二是安全的需求;第三是社会交往的需求;第四是尊重的需求;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追求个人潜能发挥和自我完善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今天能坐在这里听完整个课程的朋友们,无疑都是追求“自我实现”最高层次需求的群体,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诗和远方”的人。让我们一起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诗歌点缀和感动平凡的生活,演绎出“诗和远方”的精彩!

前几天一位前辈给我发来一首诗,我想用这首诗作为今天讲课的结束语:

 

唱国歌时我总想起你

——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

 

作者:冯举高

 

每次唱国歌,我总是想起你,在民族危亡的昨天,你奔赴前线,与侵略者作殊死斗争,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国歌,是义勇军集结的战鼓,是抗日将士杀敌的号令。你们驱逐了侵略者,祖国山河才如此完整,人民才如此安宁。

烈士啊,在庄严的仪式上,国歌反复提醒我,要不忘先辈的流血牺牲,更要牢记自己肩上的使命。

在档案馆,我读到你的家信,父亲母亲:请原谅儿子不能在身边孝敬;吾妻:请严格管教孩子,我若有幸回还,将努力补偿你的苦辛。

烈士啊,你有保家卫国的铁骨钢筋,还有做儿子做丈夫的一腔柔情,你让日寇闻风丧胆,又让我感到那么慈善,那么可亲。

国歌,如山似海的气魄壮阔我的胸怀,如史如诉的教导固牢我的坚贞。我某天老去,儿孙们定能把国歌唱得更豪迈,更动情。

烈士啊,你听到没有,我唱国歌,虽然嗓音平平,仍努力把词曲唱准,唯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恭敬与赤诚!

 

谢谢大家!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下次活动再见!

 

活动收效显著,信息尽数传递

 

讲座现场,文学爱好者们满怀期待,氛围热烈。

李晓妮老师的《分享现代诗和散文创作的经验与技巧》,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分享伊始,她便谈及阅读与创作的关系,强调阅读如同摄取精神食粮,是创作的基础,而借鉴尤为重要。她列举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解析其首尾呼应的手法——通过循环往复的表达,增强了情感的浓度与节奏的韵律。她坦言,AI是辅助创作的文学工具,却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文学创作。“真正的诗歌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流露。”她说道,“就像潺潺溪流,只有源于生活的深处,才能灵动而有生命力。”

关于现代诗创作技巧,她以自己的作品《那把大刀》为例,先让大家熟悉文本,再细致讲解创作思路。谈及现代诗写作的“陌生化”,她列举《石林,春天的神话》,说明如何让静态的景观“动”起来;又以《北面》为例,强调打破常规语言和思维惯性的重要性——让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能唤醒读者被日常经验钝化的感知力,重新发现世界的新奇与诗意。她特别提到,今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80周年,鼓励大家运用所学技巧创作现代诗,积极参与相关诗歌朗读活动,或向公众号、互联网平台投稿。互动中,有学员问及诗歌篇幅,她笑着回应:“诗可短至一两句,亦可长至一本,关键在于情感的完整表达。”

讲解散文创作技巧时,她以《漂游在鱼梁江上的空气》为例,剖析如何通过“空气”这一细微意象,传递疫情背景下生命与呼吸的重要性,以此强调“以小写大”与独到发现的价值。她指出,散文创作要强化叙述功能:不侧重铺陈过程,而要抓住核心细节;不刻意直白抒情,而要暗藏情愫于文字肌理;注重虚实结合,让现实场景与回忆、想象自然交织。随后,她以《雨中荷莲》为例,具体阐释创作中“化人入景、人景合一”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中,李晓妮老师结合散文鉴赏进行现场指导。她先请在座的学员速读自己的作品《雨中荷莲》,三分钟后问道:“谁来说说这篇散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陆华碧老师率先举手,从容起身分享初读感悟:李晓妮老师的《雨中荷莲》以“莲”为载体,以“我的出行”为线索,巧妙融合叙述与抒情。文中长句、短句交错运用,语言错落有致,充分展现出散文诗的韵律美与音韵美。文中对“莲”的描写与感官体验巧妙契合,既似轻轻触碰,又若紧紧相依,读来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朵洁白的“莲”,能听莲语、吐莲音。整篇美文传递出“物我交融、超凡脱俗”的人生意趣。她还感慨道,“好文不厌千回读”,若再细细品读,定会有更细腻的感触。

陆老师的解读精准而生动,赢得了现场一片赞许的掌声。

王克楠老师的《学好散文的“九字经”》同样精彩绝伦。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散文创作的心得与经验,悉数分享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讲座开始前,他先特别提及对都匀的印象,称赞这座小城洋溢着浓厚的文学氛围,老少皆爱文学,让人看到这里文学事业的希望与未来。鼓励大家时,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从高中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他坚持创作从未懈怠,深耕散文领域30余年,如今已65岁,家中积攒的笔记差不多有一人高。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将散文创作的核心要点精炼地归纳为“要有我,写特殊,特殊写”九个字,堪称散文创作的“三字经”。讲座中,他常引古人名言佐证观点,把道理讲得透彻明了。他解释,“要有我”关乎创作者的自我修炼,要懂得“散文的在场性”——除了身体的参与,更需要心灵的投入,如此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散文;“写特殊”指的是选取特殊的事件、特殊的角度,他强调,散文不仅可以写人写事,有些作家专注于写动物、植物,同样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特殊写”简单来说就是“怎样写”,他打比方说,这就像过河者选定了船只后,还要研究水流、河道宽窄等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过河地点,核心是解决表达方法的问题。

最后,王克楠老师强调,诗歌和散文都离不开抒情,不会抒情就写不好散文。他还分享了一段写作感悟:“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喜欢文学,就可以让我们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生活,并且在成长的关键时刻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只要喜欢文学,就可以让人格更深刻;只要喜欢写作,就可以让人生更丰富。”

两位老师的讲座既有对创作要点的提炼总结,又在过程中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与学员们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浓厚的学习氛围令人沉醉。

讲座进行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全神贯注地聆听,手中的笔不停在本子上记录着关键内容。当讲到精彩之处,大家会不自觉地发出赞叹;遇到疑惑时,便纷纷举手提问。面对大家的问题,两位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与大家深入交流探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互动,让我深切感受到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凝聚力——它打破了年龄与身份的界限,将一群热爱文学的人紧紧联结在一起,共同在文字的世界里探索奥秘、汲取力量。

 

学习收获丰硕,获益深刻良多

 

讲座在都匀市老干局那安静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会议室里举行,不大的空间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对文学的好奇与渴望;有两鬓斑白的老者,岁月沉淀的智慧在脸上尽显,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丝毫未减。大家怀揣着对知识的热忱,满含期待地等待着讲座开场,现场弥漫着浓厚的求知氛围,如同一场即将奏响的文化盛宴,令人心潮澎湃。

当天上午,晨光漫过老干局的窗棂时,会议室里已坐满了人。作协的会员们带着磨得发亮的钢笔,老年大学的学员们捧着折角的笔记本,彼此点头招呼的样子,像极了多年未见的文友。我攥着空白的稿纸找了个角落,心里揣着对写作的懵懂——直到邓雪灵主席开口说“都匀的故事藏在石板路的纹路里,得有人用笔墨把它们熨平了,晾出来”,才忽然觉得,今天相聚不是寻常的讲座,是一场关于热爱的邀约。

于我个人而言,这场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干涸的文学心田。之前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中,我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如何下手,也不明白如何才能让作品更具感染力。通过这次讲座,我找到了方向和答案:两位老师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技巧,比如意象的运用,如何通过一片落叶、一抹夕阳等小小的意象寄托深远情感,让诗歌充满画面感;散文创作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故事和最深刻的哲理。他们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将复杂理论化作鲜活实例,让我们如临其境。尤其懂得了诗歌要源于生活的情感流露,散文要写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唯有真实才能打动读者。

本次诗歌、散文专题辅导讲座,便是文化星空中极为耀眼的一瞬,让我深深领略到它的魅力与价值。在文化的广袤星空中,都匀市作家协会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心灵家园,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实阵地;都匀市老年大学则是银龄天地里的熔炉,炼就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氛围,二者相得益彰。

都匀市作家协会举办的这场讲座,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学精神的传递。它让我看到了作协为促进地区文化发展所做的努力,也让我充满敬意与感激。相信未来,作协将继续发挥影响力,举办更多活动,培养优秀文学人才,为都匀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前行的道路。

用心感受生活、用真情创作,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变得鲜活起来。老师们的讲解中,我仿佛看到了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新大门。之后,我将尝试运用所学技巧,去观察生活、捕捉灵感,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今天的活动,让我心中满是温暖。剑江的水、文峰塔的影、街坊的笑,都成了笔下的常客。正如邓雪灵主席所说,都匀的故事需要用笔墨来书写。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学以致用,此时此刻,情难自禁,现场吟出一首现代诗《在老年大学一次学习》,以此记录:

 

老年大学讲台前,老师铺开写作密钥

说记忆是诗歌韵脚,也是散文提纲

李老师讲诗歌,举着抗战老兵故事

硝烟里的呐喊,酿成押韵的缅怀

记忆碎片像星星,散在句末

每颗都闪着没说出口的爱

 

王老师谈散文,翻开自己旧笔记本

那年石板路的雨,记清青苔姿态

记忆脉络是线索,牵起晨练与灯台

不必刻意雕琢,真实褶皱最见文采

 

我在笔记本画两道线

左边写诗歌:抓记忆闪光点

右边记散文:理记忆脉络线

诗歌、散文,像电脑兼容抒情

身旁文友圈住细节二字

说要把年轻时月光,写进明天稿笺

 

原来藏在皱纹里的往事

刻在心头的片段

都是文字最好的提纲

在老年大学这堂课上

我们终于学会——

让记忆在诗行发芽

在散文里,长成常青时光

 

(摄影:罗祖文 吕世进 陆华碧)

 

2025年8月12日晚上于贵州都匀

 

赏析点评

这篇纪实散文主题鲜明,围绕都匀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举办的文学讲座展开,生动展现了活动的全过程。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活动精心安排、收效显著、收获丰硕的顺序叙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而富有感染力,如“讲座现场,文学爱好者们满怀期待,氛围热烈”等表述,将现场氛围真切呈现。文中对两位老师授课内容的介绍详细具体,让读者能感受到讲座的专业性与实用性。结尾的诗歌与散文内容相呼应,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都匀文学发展的美好期许,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全文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人文关怀。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 

这7张图片完整记录了都匀市作协与老年大学联合举办的“孟秋清风•诗韵悠扬”诗歌、散文专题讲座现场。从晨光中的会场布置、百余位文学爱好者齐聚的热烈场景,到都匀作协邓雪灵主席从容主持活动、老年大学索恩乾校长致欢迎词的庄重时刻,再到李晓妮、王克楠两位老师倾心授课的专注瞬间,以及课上和课下交流时的踊跃提问、认真记录的专注神情,每一帧都定格着孟秋时节的文韵流淌。镜头里,有银龄学员的执着坚守,有青年爱好者的求知目光,更有文学薪火相传的温暖力量,生动诠释了这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的文化活动,如何以文字为桥,联结起一座城的文学热忱与精神共鸣。

 图片8

图片中,本文作者罗祖文身处“孟秋清风·诗韵悠扬”专题讲座会场,与众多文学爱好者一同沉浸于浓厚的求知氛围中,定格下他作为参与者与记录者的专注瞬间。

 

作者简介: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彭万文,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贵州都匀人,大学专科学历。其职业生涯足迹遍布教育、行政与文化宣传领域,曾先后任职于墨阳完小、墨冲区教育办(后为墨冲镇教育辅导站)、都匀三小、都匀市创建办(现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担任过墨冲区教育办语数体教研员、墨冲镇教育工会主席、都匀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同时兼任政协都匀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都匀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都匀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贵州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调至墨冲镇人民政府“学教”办(编辑镇情、民歌荟萃)、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编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手册、“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都匀”应知应会手册、创建文明城市纪实、精彩都匀)、都匀市教育局(编辑教育通讯、教育报和匀城烛光、教育撷翠)、中共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简报、动态报道,信息采用通报)。工作期间,他被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授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获评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在《中国民族教育》等纸媒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2000余篇。2021年退休。荣获都匀市作家协会“2020—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唯一获奖者)、“2024—2025年年度优秀会员”。现为贵州省散文学会、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