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探沂村,深藏沂蒙山区的世外桃源
文//张振玉
清清的祊河水,潺湲向东流,常年不断。水面上,波光粼粼,浪花飞溅。清澈的水中,成群的草鱼来来去去。祊河两岸,是大片黄沙。长长的沙滩弯弯曲曲,像一条飘扬的锦带,在太阳光里,耀动着闪亮的色调。向南望,一里地之外,一道两三丈高的陡直的土崖头,隐隐看见陡崖上边藏在树木灌木之后的院墙房屋.袅袅炊烟,
从费县城往东十五公里,沿着327国道下来的一条两三米宽的土路,走四五百米路就到了薛家村家后,继续往北沿着一座土岗东四五米处,一个南北走向的废旧的石头扬水站旁的一条土路,走十几分钟,就到了大探沂村东门。在这里,可以可见一个村子,静卧在东西密林之间。往西,是高高矮矮的房屋院子.一条硬化路直通东门外。来到了村口,早就听到了越来越大的村庄的的声音——鸡鸣犬吠.人语喧哗.各种机动车发动机轰轰隆隆的响声......
这儿的人,朴实敦厚,善良好客,没走几步路,就打听到了要找的人。然后,一阵寒暄握手,客套让座,倒茶递烟。那是村子里一位花甲老人,老实平和,清隽儒雅,目光矍铄。大家都说他脑子里有一部活村史。
说起村子的来历,那得从大唐天宝年间说起。那时候,大唐第五代天子李隆基登基大宝,马嵬坡赐杀杨玉环,三军将士齐呼万岁,李郞掩面长泣!平定安史之乱后,天下大定,百废待兴。一群流民,一根打狗棍,从千里之外山西大槐树下一路乞讨,到了临费隧道上这块邻水靠路半沙半土的土地上。见该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那半沙半土的土质,最适合种植花生。而此地往北可以遥望连绵八百里沂蒙山,有水有路,为风水宝地。于是,几家山西人就在此定居下来。从此,在这方土地上搭棚建房,刨地撒种,养鸡喂鸭,正正规规过起了农家日子。之后,繁衍生息,铺路搭桥,人眼越来越稠集,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一步步有了村子的规模。
据传,大清皇帝康熙下江南时,曾在此村住跸,还留下一段柴娘娘的佳话。是说当时地方官县令大人,选出附近柴埠庄一位美女侍奉了康熙帝几天,端茶倒水叠被铺床而已,后来该女子就终生未嫁,在探沂镇柴埠庄西北三公里处留下柴娘娘坟,如今了无痕迹,无法稽考。
据老人讲,到了民国时期,大探沂村一派富庶繁华景象,几座大庙招来八方香客。庙里供着佛祖.观音.关老爷.二郎神.送子娘娘等很多神像.求雨的求婚姻的求前程富贵的求子嗣的......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每天络绎不绝。我们村就很多老人是从庙里求来的。家里养不起孩子,不孕不育或者生下孩子连续得病死了,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你象那时候最常见的谁家孩子得了天花,门口挂红子,找巫婆烧纸烧香摆桌子,请针针娘娘豆豆娘娘驱病禳灾。鉴于那种病很强的传染性,一见那种病就得把病人隔离起来,那个年代没有医药,就一些小草方,喝香灰吃柒菜牙服用简单中草药。一旦疾病治不了了,就舍给庙里,和尚道士天天给念经做法事,侥幸好了,也得落下一脸麻子,有的过不去,就呜呼唉哉了。那时候医疗条件特别落后,缺医少药,养成个孩子全凭运气。倘若老大无子,就到送子娘娘神像面前许愿,许下日子,若是半年内送来子嗣,就给神前敬上一定的财物祭祀,虽然富家穷家的祭祀有云泥之别,神对一切众生一律平等,不论财物多寡,纹银千两万辆不嫌多,铜钱三吊两吊不说少,只在于施主之心诚于不诚。所以个别富户官宦摆阔,全是给世人看的!豪门巨富官宦大家的许愿大到请戏,一次还原能唱三天三夜的大戏,可以三个班子唱对台,用三牲摆祭,捐献香火钱上万两。一般家庭富户许的愿也就猪头.整鸡.整鱼的祭桌,香火钱能上千两。穷人家许愿顶多也就吊几张鸡蛋皮子,半斤油炸豆腐块,一寸厚的猪肉.三两吊铜钱等等等不一。许愿三日前就得净手斋戒,到庙里磕了头烧了香化过纸钱,随来的明白人念叨诉求,那明白人多是巫婆,最后用红线绳拴起神像前一个求原人喜欢的的彩色泥娃娃,揣进怀里,回家后搁到求子者睡觉的芦席后头,如果半年内怀上孩子,就置办祭品钱财,去庙里还原,如果半年没怀上孩子,就继续找好日子许愿,一直到怀了孩子为止。
那时候大探沂村有集有庙,那是一个村子的规模品味,一种勤劳富庶的现象。一个地方人多了就兴旺,越兴旺越富庶。逢二逢七五天一个集,南里北里百里之外的牛马猪羊大小牲口贩子.粮食贩子.衣服布匹贩子汇集一处,附近居民也可以拿鸡鸭鹅兔鸡蛋鸭蛋青菜来换钱,用来购买日用品。那是种繁荣的现象,既方便群众生活,更利于经济发展。.
解放后,科学发展了,大探沂人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在新社会政府领导下,侧重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一九六八年,探沂区人民政府在大探沂村建起了小煤窑,为全区十几个行政村的部分贫困户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推荐.调查.研究.拍板定指标,许多表现积极的青年人以半工半农的形式进小煤窑上班。早在一九六四年,探沂区人民政府因此村地势幽静,居于相当的位置,建起了电灌站,让全探沂区人点上了电灯,用上了钢磨,以后,村上逐步置买了拖拉机.抽水机.打稻机等许多先进的农业工具。石磨.石碾..牛等一些落后的生产力就都逐步被淘汰了。
一九八五年,探沂公社变成了探沂镇。自此,大探沂村经历了大炼钢铁——大锅饭——三年经济困难——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红卫兵小将把村上的庙宇都拆除砸毁,集市也一度萧条过一段时间。
我们不能忘记,沂蒙山的女人,巧手烙的纸一样薄的地瓜面煎饼,煞白通明,味道香美,卷上一包香掉牙齿的猪头肉冻,那是那时候每个孩子最大的向往。
是啊!邓副主席讲: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受穷的!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大探沂村已经完全走出了自己思想的误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走来,老旧的大探沂村已经不见,进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社区楼;平面如镜的水泥地面;豪华闪光的地面砖;浪漫多姿的大公园;一辆辆豪车往来穿梭;一个个靓男倩女摇臀摆臂,进进出出;超市饭铺商业街,绵延一里多地。
到大探沂社区,最重要找村里一把手坐一坐,聊几句,可惜,今日不巧,村支书副支书都去城里了。来到社区两委办公室,只有一个年轻的女工作人员,我一边敷衍她的客套话,心思却落在满报纸架子的报纸上,走上前拿起最上面的报纸,都是今天的或最后一期报纸,各级的日报.沂蒙晚报.齐鲁晚报,还有几份党报。我在想,现在有了手机,互联网上一般新闻都能搜得到,社会上手机王国的娱乐统摄了所有。他们村两委定了很多报纸,地方上的.国家级的.省里的.....这是我们党组织里的规矩吧!时刻和组织保持最亲密的关系,不忘初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隔壁是他们村卫生室,一进门,就是浓重的来苏水的味道。室内分诊室.收款室.药房,再隔壁的一百多平的大病房有十多张病床,村卫生室可以处理一些基本的疾病,可以挂吊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手术。现在的合作医疗,可以免除百分之六十的费用。
说不尽的买卖公平态度和蔼繁荣昌盛;道不完的睦邻信友文王之世和合太平。今天的大探沂人,日子天堂一样!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