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笔墨间的暖与凉

笔墨间的暖与凉

 

王广东

 

今年的日子总算松快些了。手头的营生不那么赶,心里头那点写东西的念想,便像开春的草芽,悄悄冒了头。

 

其实十年前也动笔写过几笔,后来被生意上的杂事缠了身,加上总觉得自己笔头子嫩,又遇着些不顺心的磕绊,索性把稿子收进了抽屉。沉下心来看街景、读闲书的日子里,那些走巷串户的见闻、老辈人摇着蒲扇讲的故事、日子里的甜酸苦辣,都在心里慢慢存着,像腌菜坛子里的滋味,等今年闲下来,便忍不住要倒在纸上了。

 

重新提笔的日子是甜的。在中国作协原创平台投稿,我陆陆续续写了些稿子,其中六篇被作协网站当作重点荐读。每次点开页面瞧见自己的文字安安稳稳待在那里,心里便暖融融的。这平台规矩得让人踏实,没有那些七零八碎的收费。最难得是它的法子——门槛不高,只要字里行间有生活气就能发;但要成重点荐读,就得一步一步往上走。这种一层一层往上攀的路数,让写东西的人既有盼头,又有劲头,像在田埂上追着日头侍弄庄稼,每一步都心里有数,这才是养文字的好地方。

 

更熨帖的是那些真心待文字的平台。高邮的“汪迷部落”浸着汪先生的笔墨余韵,江都的“大耳郎”带着乡土的热乎气,这俩平台离得近,像街坊邻居似的亲。编辑的批注细得像春雨点过青瓦,读者的留言带着实诚的暖意。我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字爱好者,没什么名气。停笔的日子久了,今年重新拾笔时字里行间总带着生疏,功力浅得很,作品的阅读量、点击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可这俩平台从不嫌弃。老话讲“亲不亲,家乡人”,在这里是真真的。加了主编的微信,他们从不端架子,每篇稿子都逐字逐句地看,修改意见写得具体又恳切:哪句可以再省些笔墨,哪个细节能添点烟火气,都说得明明白白。

 

尤其兴化作协公众号的原创平台,主编更是尽心尽力。停笔久了,连基本的写作思路都有些模糊,文字也常写得糙。可主编从不嫌麻烦,总在微信里耐心跟我聊:从最基础的文体讲起,记叙文怎么把故事讲得有起有伏,说明文如何把事理说清说透,议论文要怎么立住观点、讲清道理,散文又该怎么在自由里藏着真情实感。他还笑着说这些文体就像家里的碗筷,各有各的用处,写文章得先搞明白用哪样“家伙什”才顺手。连标点符号的用法、段落的起承转合都细细点拨。一来二去的交流里,那些模糊的想法渐渐清晰,生涩的文字慢慢顺了气,我这停笔多年的人竟也慢慢找回了感觉,实实在在提升了动笔的底气。这种手把手的教,比任何荣誉证书都让人心里踏实。

 

可文字的江湖里,不只有这样的清风朗月。

 

有回投给个陌生的散文平台,没过几天就收到“获奖”通知,名头响得吓人,说是用知名散文家的名字命名的奖。正心里热乎着,后续的信就来了:“获奖证书要缴工本费,入选作品集得购书留存。”字里的急切,像街口推销假货的小贩,那点欢喜瞬间凉了半截。我做了几十年经济营生,这点路数还是看得清的——先用“荣誉”勾着,再用“费用”套着,哪是什么文字交流,分明是把作者的心血当生意做。更让人不自在的是,平台反复发信息催缴,还说“两个月不回复就当你认了”,这强买强卖的架势,半分文人气也无。吓得我赶紧退了群,拉黑了联系方式,像躲开田埂上的蒺藜,只是心里总悬着:两篇稿子还在他们那儿,会不会被胡乱折腾?

 

没过多久,又遇着桩糟心事。投给某散文网的四篇稿子,隔了两天收到“审核通过”的邮件,点开链接却愣了神——文章竟跑到了一个叫“耽写网”的陌生平台上,页面乱糟糟的,连篇完整的文章列表都找不着。我明明投的是散文网,怎么就被“转手”了?邮件里轻飘飘一句“第三方平台转用”,连个招呼都不打。这就像把自家种的菜送进熟门熟路的供销社,转头却见着摆到了不明不白的地摊上,心里又气又慌。我写的都是故乡的老故事,是带着温度的念想,哪能任由这些平台随意倒卖、潦草处置?

 

这两件事像两颗小石子,投进原本平静的笔墨江湖,搅得人心里不踏实。后来索性不再往陌生平台投稿,只在中国作协原创平台、兴化作协公众号和“汪迷部落”“大耳郎”安心写字。

在这里,编辑会细细琢磨字句的分寸,家乡主编会像街坊邻居般帮你捋顺思路,读者会在留言里说“那段老街的描写让我想起小时候”。这种被尊重、被懂得的滋味,才是文字该待的地方。

 

其实写文章本就是自己找乐子的事,像老农在田埂上种庄稼,图的是耕耘的踏实和收获的欢喜。若要为这点欢喜,去应付那些“获奖套路”“侵权转投”的糟心事,去趟那片乌烟瘴气的“江湖”,实在不值当。

 

如今再提笔,心里更亮堂了:文字是干净的,就该待在干净的地方。

那些规矩的原创平台,带着家乡暖意的兴化作协公众号、“汪迷部落”“大耳郎”,真诚的读者与编辑,才是笔墨间的暖阳;至于那些藏着算计的套路,不尊重心血的乱象,咱躲得远远的,守着初心写字,就够了。

 

毕竟,能在文字里寻着自在,本就是顶大的福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