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镌刻时光的生命之果
——《瓜果漫话》之四
陈清江 安玉琦
苹果,这颗圆润饱满的果实,早已超越植物学的范畴,它犹如一颗灵动的明珠,已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鲜活符号。从两河流域古老的果园,到黄土高原错落有致的沟壑梯田;从皇室贡品供奉的鎏金盘中,到寻常百姓的竹编果盘里,它以酸甜交融的独特滋味,巧妙串联起万年农耕文明史,以及千万人美好的生活记忆。
从广义说,苹果,是集观赏审美与实用价值于一身的。春日里,她那粉白的花瓣如云似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梦幻花雨;秋日中,果实垂枝,沉沉甸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而且,因品种不同,故色泽各异:“红富士”如同涂抹了胭脂般娇艳;“嘎啦蜜”则呈现出橙黄的底色;“国光”青中透红,玲珑可爱;“黄帅”好似由蜜蜡精心雕琢而成。尤其削去它们那层薄薄的果皮之后,显露着不仅是脆嫩多汁的果肉,更是人类对“平安”和“丰饶”的美好向往。
看似平常的苹果,却有着跨越时空的非凡身世。最早,《诗经》记载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里的“柰”,便是中国最早的苹果品种,其肉质绵密如梨,故而又被称作“绵苹果”。唐代典籍中还出现过“频婆果”,此名源自梵语“bimba”,既指代苹果,又蕴含“相思”之意。抑或在李商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诗意情境里,就有频婆果的绰约身影吧!直到明代文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里将其命名为“苹果”,称其“味甘美,未熟者酸涩,熟则如蜜”,此名沿用至今。此外,在古时,北方俗称“苹婆”,南方唤作“超凡子”,西域命其“阿驿”。可别小瞧这些别名,它们都是地域文化与果实特质绽放的绚烂光华呀!
不过,最具盛名的,莫过于山东烟台苹果,带有一种清冽气息,而且皮薄如蝉翼,果肉细若凝脂。早在清末时,便为贡品,慈禧太后赞其“玉色冰心,赛过江南荔枝”。更馋人的是,新疆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因霜降后仍高挂枝头,果糖在果核处凝结成琥珀般的结晶,甜得如同天山雪水酿成的琼浆玉液。颇具浪漫色彩的是,辽宁瓦房店的红富士,在北纬39°的海洋性气候中,积累了恰到好处的酸甜口味,尤其果皮红晕如朝霞漫卷,仿如北方大地写给秋天的浪漫诗篇。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中国民间传说里,苹果与平安紧密相连,情谊深厚。相传古代有位书生赴京赶考,临行前母亲将一枚柰果放入他的行囊,并嘱托道:“此果圆润团圆,愿我儿平安归来。”书生怀揣柰果,刻苦攻读,终于金榜题名,归乡后便将柰果种植于庭院。此后,“送苹果盼平安”的习俗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明清时,北京妙峰山的娘娘庙前有棵百年苹果树,传说慈禧太后曾为其题词“平安树”。每逢初一、十五,百姓纷纷前来祭拜,祈求家人安康。树上挂满的红绸,在风中飘动如烈烈火焰,映照着满树红果,成为老北京一道独特而神秘的风景。
然而,在希腊神话中,苹果既是纷争的导火索,也是爱情的浪漫见证。金苹果树上的果实刻着“献给最美者”,由此引发了赫拉、雅典娜与阿芙罗狄忒的激烈争夺。最终帕里斯将苹果判给爱神,换来了海伦的爱情,却也点燃了特洛伊战争的烽火。而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项功绩中,摘取赫斯珀里得斯花园的金苹果,象征着对不朽的执着追寻。那棵苹果树由巨龙拉冬守护,树枝上缠绕着永不凋零的叶片,果实如朝阳般灿烂夺目。
更有趣的是关于“智慧果”的传说。《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的禁果,后世大多认为是苹果。那枚果实让人类知晓善恶,却也背负了原罪。而在中世纪的欧洲,苹果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学者们常将苹果置于书桌上,认为其馥郁香气能启发灵感。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虽为后人演绎,却让苹果成为科学探索的神圣图腾。
不过,到了中医视野里,苹果则是“药食同源”的珍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记载:“柰,味苦寒,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明确指出其调和脾胃的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阐释道:“柰,甘,微酸,平,无毒。主治补中益气,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清代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强调:“柰,润肺悦心,生津开胃,醒酒。”同时指出不同食用方法的功效差异:“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生食苹果可清热解暑,缓解热病烦渴;蒸熟后则能滋阴补虚,适合脾胃虚寒者。更可贵的是,明代兰茂在《滇南本草》中说:“苹果皮,煎水服,治痢。”由此可见,古人对苹果的药用价值已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见解。
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为苹果的“健康密码”提供了坚实的论证。经研究发现,每100克苹果含维生素C约4毫克、钾119毫克,膳食纤维2.4克,其中果胶占膳食纤维的一半以上。这种可溶性纤维能延缓葡萄糖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守护心血管健康。苹果中的多酚类物质,如槲皮素、儿茶素等,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更教人欣喜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实验显示,苹果多酚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尤其对肺癌、结肠癌有一定预防作用。
是啊,在人世上,最让人敬佩的——医者仁心:“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不是广告词,而是健康嘱托!英国牛津大学对50万人的追踪调查发现,每天吃一个苹果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不吃苹果者低12%。苹果中的有机酸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其含有的果胶还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环境。更为神奇的是,苹果皮中的抗氧化物质含量是果肉的6倍,因此营养学家建议带皮食用(需洗净)更富营养。尤其令人称道的是,现代食品工业还从苹果中提取果胶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从果渣中提炼生物燃料,使得这枚古老的果实焕发出全新的价值。
那么,就让我们深情回望吧,从两河流域的野生林到现代农业的标准化果园,苹果走过了悠悠万年历程;从《诗经》里的“柰”到如今超市货架上的“红富士”,无不凝结着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万物有灵,看似平常的苹果,其中却蕴涵着最为深刻的生命哲理。
正如(古风)《咏苹果》所云:
瑶池仙种落尘寰,春绽琼花秋缀丹。
玉质能消三夏渴,冰心可润九冬寒。
曾牵帝子烽烟起,亦伴书生月窟还。
最是寻常滋味好,一枚入口万家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