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读书人
郭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读书人都是受人尊重的,许多读书人也以此为荣。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读书人呢?人们通常的看法是,凡是读书的人,都可以称读书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知识分子,这种解释也不准确。
读书人大都会读书,但读书的未必是读书人。读书人应有书生气、书卷气,有人生信仰与道德标准,看重人格与尊严,能安贫乐道,能洁身自好,不低三下四,不攀龙附凤,不哗众取宠,不见利忘义等。读书人也有清高、孤傲、不从众、不合群等算不上缺点的缺点。
现今一些人,上过大学,跻身官场,当上官员,甚至管着读书人,有时也还看看书,但不能称读书人。一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且能舞文弄墨,甚至还有种种头衔,但没有读书人应有的品质,也不能称读书人。
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读书未必都要有仪式感,非要往仪式感上附会,近乎矫情。“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一个爱读书的人,利用的不过是碎片时间,哪有时间慢悠悠地营造一个仪式感。
需要仪式感的,是读书的过程不是之前的准备。正如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中说的:“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灿烂开放,我必须把各种感官都动员起来。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这样我才能够入睡。”潜入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互动起来。
古人说“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真正用功读书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在进入读书状态前来个“小轩窗,正梳妆”,我觉得这是在逃避读书或假装读书。
一些人读书前营造仪式感,可能因为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持续读书一个小时不搭理手机,为了保持专注状态,故意不带手机,或者停掉流量,这样的人不多。
读书这个事是做不完的,虽然一代代人都在做。读书有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机会读书,成为一个读书人,是一种幸运,放在过去,想都想不到。我也算幸运的,读了半辈子书。读书人有个特点是将读书变成一种本能。
读书是一个精神世界,能够进入这个精神世界,拥有这个精神世界,是一生的幸福,或者说是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只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富裕还想富裕,优越还想优越,舒服还想舒服,奢华还想奢华,那是没有止境的。那能给人生带来多大变化,给事业带来多大帮助,很难说。有些人赚了一辈子钱,也觉得很空虚。为什么一些企业家,把亿万家产部分捐献给社会?目的还是在精神上寻找安慰,寻找寄托。
我感到自己有两个富裕:一个是学校。我要感谢培养我的学校,当然也要感谢培养我的老师。第二个是图书馆。我除了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尼采等,还知道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钱锺书、沈从文、朱自清等。通过读书,我有了一个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读书不是一个苦事,读书是人生幸福的根源,读书让人拥有一个最可靠、最安全、受益无穷、非常美妙的精神世界。读书人最苦的是无书可读。十年文革,几乎所有的书都遭到禁封和被毁的厄运。在那个无书可读的日子里,留给我们这代人许多抹不去的伤痕,至今难以忘怀。
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书人,是否就够了呢?不够!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进一步把自己定位为文化人。一般的读书人,我读书,我寻求知识;我读书,我寻求智慧;我读书,好像只是为了自己,寻求一个工作。文化人是关心社会的,也是洞察社会的,是不随波逐流的,不是简单地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读书人从书上获得知识,深信这种获得方式是正当的,是天经地义的;只要想读书,就找来读,找不到就买。书是传承文明的标志,尊敬书才能获得知识。对知识有天然的好感,顶礼膜拜,甚至为了某本书走访民间,走访书的拥有者,叫做“访书”。历代藏书家经常访书,到民间收集好书,还研究书,成为藏书家之后,就有了一定的资产,不过资产都是书,自己很重视,后代不一定重视。民间很多藏书家的书,被后代变卖的不少,有的竟然做了引火之物。
很多人农民,不读书,不识字,自己认为没用就没用,认为书没什么用,能卖就卖,不能卖就烧掉。农民和读书人不同,对待书的态度也不同。农民整天和土地打交道,逐渐变得木讷、麻木,读书人整天和书打交道,学到书上的知识,就会变得博学,懂得变通,说话文绉绉的。古代的权贵大都是读书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民间读书人要想成为权贵,就要到权贵家里做门客,为权贵出谋划策,立功之后才可以接受封赏。那时的读书人大都功利,为了获得功名利禄,就要为权贵做事,甚至牺牲自身的独立。看看《战国策》中策士的言行,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朝秦暮楚,摇唇鼓舌,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却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
读书人像社会的先知,读书越多,知道的事情越多。很多读书人能够融会贯通,结合身边的事情思考,不是只相信书上的内容。诸葛亮读书“观其大意”,并不深究某个知识点;民间的大儒读书讲究精细,不放过每一个字。或许,精细读书和科举考试有关系,唐以后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算是朝廷给民间的书生一条上升渠道。民间的书生要死啃书本,不但要背书中的内容,还要掌握书中每个字的意思。如此一来,书生就变得专心致志,刻苦攻读。时间久了,书生就会被书中的文句感染,说话自然就变得文绉绉,做事也有板有眼。书生读圣贤书,容易以圣贤为榜样。虽然大都做不成圣贤,但要向圣贤靠拢,尤其思想要向圣贤靠拢。一些书生以圣贤自居,以官员自居,要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之后做官。即便没有考中,也仍然自视甚高,把自己等同于官员,像官员一样思考问题,却有脱离老百姓的意思。
古代书生有知识,有文化,但没有太多实践经验。现在的学生也是如此,可以学习书的知识和文化,但不能和实际挂钩。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权贵把持优质岗位,一方面大学扩招,致使大学生供过于求,一方面大学教育严重缩水,大学生没有学到真本事。大学生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实用的技能,也就不一定能适应社会。 读书人增多了,受教育程度提升了,社会就变得更加和谐。倘若读书比较少,就会计较蝇头小利,甚至为了一点点利益打得头破血流。不读书眼界就会变得狭窄,会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会看得更加高远,也不会从道德以及人生来衡量一些事物,更不会利用书中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很多读书人并不像古代书生那样读书,而是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社会。现在是资讯比较发达的时代,很多人通过互联网获得很多信息,信息会及时更新。虽然人们有被资本操控的嫌疑,但明显比过去的时代获得的信息多。读书人不再局限于某一类的书,而是跨学科阅读。读书久了,身上会产生一种特有的书卷气。不读书的人讽刺为书呆子气。读书人并不一定去做实事,就像官员不一定去种地。读书人喜欢用知识和文化来做事,这种自信是从书中获得的,读书越多越自信。
读书人身上有某种特殊的气质,是书卷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体现,有时候比较含蓄,有时候略显张扬,就像李白那样喝了酒作诗,有一些张扬个性的表现。还有一些社会改革家,总是有锲而不舍的改革精神。一些专家和学者更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长期坚持,甚至一辈子只研究一个问题,也就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了。
真正的读书人能坚持读书,不断寻求智慧,致力于社会实践。其中最杰出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就算身无分文也能心忧天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生矢志进取、百折不回。读书的目的是为促进社会为人们谋福祉,也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这类读书人中的典范是诸葛亮等人,可称之为“大儒”;次之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处在较高位置、具有话语权时,努力改变社会。处境不利时,也不忘初心、不失自我,能始终保持底线,但缺少大儒那种永不放弃的主动,但也能称之为“真儒”;再次之是觉得身份不够、时势不利的读书人,他们隐于市井、江湖,甘当闲云野鹤,或寄情山水,或醉心艺术,能取得艺术成就,也能树立人格的典范,可以叫作“隐儒”。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更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儒诸葛亮未出山时躬耕南阳,跟当地百姓打成一片,那时自然是亲和谦逊的。如果诸葛亮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谁愿意跟他分享农业知识呢?正因为在隆中有农业知识打基础,以后他才能用于蜀国的军垦,极大地提升蜀国的国力。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他是神采飞扬自信满满的,他的“摆谱”也是必要的。后来在东吴为了脱身,“装神弄鬼”借东风,各种计谋玩残曹操、玩死周瑜,诸葛亮是机智狡黠的……他这个真正的读书人身上,智慧、忠诚、潇洒、宽仁、严肃、狡黠……都有。
真儒能严守底线,不苟且、不妥协,有机会就做大事,没机会就管好自己。这种读书人,也不失为品行高洁,但缺了一点主动;隐儒,通常无心名利,身上有种恬淡和洒脱,也缺乏一种刚健。有的还是无奈归隐,身上就不免有抑郁不平、愤世嫉俗。至于那种“买山隐居”、为了沽名钓誉以图后进的“假隐士”,不必讨论。今天的读书人,普遍没有什么“修齐治平”的大志,能坚守正道和良知,已经算是读书人了。应该让自己身上具备:通透,圆融,能深沉(不是装深沉)也能清浅(但不是肤浅),能高蹈(专业度)也能平常(接地气),遇到问题能提出解决办法,不轻易消沉而能积极上进……尽力让自己潇洒利落、知情识趣。
油滑的读书人,可能也读了一些书,但天性中少了点实诚和质朴,喜欢以聪明自恃,读书经常能以一知充十用。听其说话,有时也受用,正的反的实的虚的都能想到说到,可细看不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看起来似乎很真诚很正直,但经常说的不是自己的心里话,而是说别人想听的话。这种读书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这种本身无原则、无立场、无观点却能用巧智机诈取利的人,要认真鉴别主动远离自发屏蔽。真正的读书人通透豁达,往往也能舌灿莲花,但观点是从心而发的,很多时候有独到的真知灼见。而油滑的读书人,虽然有时表现得和真正的读书人一样,让缺乏阅人观世经验的人很难区分。但他们的观点是大流的、“普世的”,很少是属于自己的。关键还是看后续:真正的读书人说的一定是自己有思考和体验的,能对自己说的负责,说了还会努力去做,至于做不做得到,要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油滑的读书人要么说了不做,要么做的方式是投机钻营不是正大光明,或者今天说的话明天就不算,啪啪打脸自己也不觉得疼。
油滑的读书人有的很坏,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空间,从中取利,往往还能成为大赢家。迂腐的读书人本质上都不算坏,或者说缺乏真正坏的“本事”。他们只是闭门造车、脱离现实,不能因时因地制宜,视野狭隘、思维扁窄,太多主观自我,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缺乏圆融机变,思想观念老套。主要还是书没读通、没真正读懂,满足于寻章摘句的小情调和“小确幸”,或者仅限于背诵陈腐老套的所谓“经典”,将传统和当下割裂,不能开眼看世界。
迂腐的读书人能治,只要打通思想的“任督二脉”;油滑的读书人难治,对社会容易构成危害。孔乙己并不可怕,高育良书记更要提防。读书“性价比”比较高,但多读书的目的,是让人具备更多样、更齐全的特质,形成更完善、更圆满的人格。读书不只是让人变得儒雅、圆通,读书人除了倜傥高洁的书卷气,还要有豪放磊落的江湖气,有恬淡冲虚的山林气,有人间烟火的市井气,有说干就干的汉子气……将这些气质有机混合到一起,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配方,遵守法律规章、坚持道义良知,才算是把书读通、把人做好了。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