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永恒的刻度

永恒的刻度

 

徐业君

 

八十年,足够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八十年,足够一个婴孩走过完整人生;八十年,却让那些血与火的记忆愈发清晰。当八月的风吹过金陵城墙,拂过太行山头,历史是有重量的。

 

八十年前的今天,胜利的捷报传遍神州大地。人们从防空洞中走出,从战壕里站起,用尽所有力气望向天空。天空终于不再是铁鸟肆虐的灰色,而是属于和平的蓝色。我们总是习惯用"多难兴邦"来概括那段历史,却忘记了铁蹄踏过的大地,有多少母亲再也等不到归家的儿郎,有多少婴孩在襁褓中就看见了刺刀上的寒光。黄浦江边的汽笛长鸣,那不是简单的音波,而是整片土地压抑十四年后的嚎啕痛哭。

 

站在时间的这头,我们总想用理性丈量历史,却不知历史从来都是感性的。卢沟桥的石狮身上,至今留着弹痕;七三一部队遗址的白墙上,锈迹斑斑的刑具仍在无声控诉。这些不是博物馆里的死物,而是活着的历史记忆。当某个傍晚,你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对着纪念碑跪下磕头,那个看似夸张的动作里,藏着整个民族最真实的情感密码。

 

十年前采访抗战老兵时,有位参加过长沙会战的老人说:"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子弹,是黑夜。黑夜里你不知道死神从哪里来。"如今这群老人正随着时间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故事该永远有个明亮的去处。太行山深处的烈士陵园里,十五岁的无名小战士永远保持着吹军号的姿势——因为敌人发现时,他正在吹响冲锋号。这种超越年龄的英勇,不正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基因?

 

八十年的时间轴上,我们记住了8月15日的欢庆,却不应忘记9月3日的受降;我们铭记南京的悲痛,也该记得腾冲的惨烈。历史从来不是用来消费的谈资,而是照向未来的镜子。当你走在重庆的防空洞里,触摸着潮湿的岩壁,会突然明白:和平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偶然。

 

此刻,八月的阳光溶溶地洒在故宫的琉璃瓦上。曾经响彻华北上空的八路军军歌,如今化作校园里少年的读书声;曾经流干了血的大江大河,现在滋润着万顷良田。八十年光阴荏苒,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人们对和平的珍视——这或许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