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源古韵:于时光褶皱里触摸乡愁的温度
作者:林毓人
赣江中游的晨雾总爱缠绵着青瓦白墙,将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古村落洇染成水墨丹青。当我循着网络间零星却炽热的推荐词条,驱车驶入吉安这片被时光格外眷顾的土地,钓源古村便似一卷徐徐展开的长轴画卷,在我眼前铺陈出立体的历史经纬——这里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的文化图腾。
踩着露珠浸润的石板路踏入村口,率先撞进眼帘的是一片苍劲虬曲的古樟林。六万株古樟如同忠诚的卫士,用盘根错节的根系编织成巨大的绿色穹顶,枝桠间漏下的光斑在青石板上跳跃,恍若时空碎金。它们的年轮里镌刻着千年风雨,每道裂痕都沉淀着朝代更迭的密码,当山风掠过树冠,沙沙作响的叶片仿佛在低吟着古老的谣曲,那是大地最浑厚的呼吸声。穿行其间,衣襟沾满草木清芬,耳畔萦绕鸟鸣啁啾,连脚步都不自觉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沉睡千年的静谧。
转过几道斑驳的砖雕影壁,忽见一座飞檐翘角的门楼巍然矗立,门楣上“行歌台”三字笔力遒劲。这名字取自欧阳修“植杖望远林,行歌登故墟”的闲适心境,恰似一道无形的闸门,将尘嚣隔绝在外。驻足此处,但见苔痕漫漶的石阶蜿蜒而上,两侧竹篱笆内探出的三角梅开得正艳,粉白黛瓦的背景前,几位老者坐在石凳上对弈,棋枰落子的清脆声响惊起檐角栖鸟,扑棱棱振翅而去,搅动起一池春水般的涟漪。此刻方知何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原来真正的隐逸不必遁入深山,只需心怀丘壑,便能在这市井烟火中辟出一方桃源。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巷弄缓步前行,两侧明清赣派建筑渐次排开。马头墙高低错落,勾勒出灵动的天际线;厅堂天井的设计巧夺天工,既聚拢四合院式的温馨,又暗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智慧。木构梁架上残留着淡彩绘饰,虽经岁月侵蚀已模糊难辨,仍可窥见昔日匠人的精妙心思。最动人的是那些雕花窗棂,牡丹缠枝纹样繁复而不杂乱,格扇门上的铜环磨得锃亮,诉说着无数个清晨黄昏的开阖故事。偶遇孩童追逐嬉闹,笑声撞碎了巷尾飘来的炊烟,转眼又消失在拐角处的糖画摊前,那缕甜香混着柴火饭香,瞬间激活了味蕾深处的记忆。
行至村中央,一处雅致庭院正在举办欧阳修诗词特展。素绢悬挂的书法作品随风轻扬,《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篇跃然纸上,墨迹淋漓间透出宋人特有的旷达与从容。策展人特意复原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案几陈列着狼毫湖笔、端溪砚台,博古架摆满线装典籍,茶寮里煮水的铜壶咕嘟作响,旁边置着琴瑟笙箫。恍惚间似见醉翁白衣胜雪,执杯邀月,将满腹才情化作笔下云霞。这般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绝非简单的景观堆砌,而是让历史从书本走进现实,使游客在触摸文物肌理的同时,也能感受文化血脉的搏动。
午后阳光斜照时,我坐在老槐树下听村民讲述村庄的经营之道。这个曾被贫困阴影笼罩的传统村落,如今因创新机制焕发新生。千名村民化身股东,以土地房屋入股合作社,政府与企业签订长期租约,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改革举措,让沉寂多年的老宅重焕生机。古宅修缮后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被赋予新的功能定位:有的改造成精品民宿,推窗可见修竹摇曳;有的转型为手作工坊,陶艺扎染吸引着都市客;更有农家乐推出地道客家菜,土灶煨汤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村民们不再单纯靠天吃饭,而是通过分红、租金、就业获得多元收入,人均年增收四万元的数字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暮色降临时分,登上村后的观景台俯瞰全景。夕阳给古建筑群镀上金边,炊烟袅娜升起,与远处黛青色的山峦融为一体。此时的钓源像位卸去浓妆的佳人,褪去白日的喧嚣,显露出最本真的模样。晚归的老农扛着锄头走过石桥,惊起水面一圈圈涟漪;放学的孩子追逐打闹,笑声在巷陌间回荡;几只土狗懒洋洋趴在门槛打盹,尾巴却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地面。这般鲜活的生活气息,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表演都更能打动人心。
夜宿村东头的百年老宅,月光透过天井洒在雕花床榻上。枕着木樨花香入眠,梦中依稀听见潺潺流水声,那是穿过村庄的小溪在私语。晨起推开窗户,薄雾中的古村宛如仙境,早起的主妇已在河边浣衣,棒槌敲击石板的声音清脆悦耳。突然明白为何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它没有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硬件设施,而是尊重乡土肌理,守护那份难得的宁静;它不搞千篇一律的商业开发,而是立足自身特色,培育独特的文化IP;它让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离村前特意拜访了文忠公祠。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宗祠庄严肃穆,厅堂仍可见精美的藻井彩绘。讲解员说,钓源欧阳氏皆属欧阳修后裔,世代秉持“耕读传家”祖训,科举仕宦代不乏人。站在先贤塑像前凝思,忽然懂得所谓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日常起居的细节里:门楼上的楹联教人忠厚传家,厅堂里的家训告诫勤俭持业,戏台上上演的采茶戏延续着民俗记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谱。
返程途中回首望去,钓源古村渐渐隐入青山翠谷。车载广播正播放着《醉翁亭记》的朗诵音频,浑厚的男中音穿透车窗:“环滁皆山也……”刹那间时空交错,古今重叠。在这个急速变迁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地方,让我们慢下来,触摸历史的体温,聆听文化的心跳,何尝不是幸事?或许正如村口那块天然巨石所刻——“钓”的不是鱼虾,而是心灵的归宿;“源”不止是溪流之源,更是文明之源。
作者简介:林毓人,江西信丰人,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南昌市诗词学会会员,赣南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吉安(庐陵)诗词学会会员,信丰县作协会员,信丰县诗词学会会员,曾经在网络、微刊等刊物发表过多部作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