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人文净土,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
——信丰县崇仙乡
作者:林毓人
信丰县崇仙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信丰县西南端,距离县城约62公里。它如同一个神秘的角落,毗邻广东和江西两省的全南、龙南、南雄三县,东邻铁石口镇、小江镇,南连全南县龙下乡,西毗全南县社迳乡,西北与广东省南雄市新龙乡冯屋村接壤,北接万隆乡。
关于崇仙之名的来历,流传着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客家先民为避战乱沿桃江而上,当抵达四周青山环抱的盆地时,见此地宛若人间仙境,便择地定居,寓意崇尚仙人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故名崇仙。另一种传说更为神秘,古代有一位仙人夜探凡间,欲在此建仙塔,却因土地公公学鸡叫误以为天将亮而离去,后世遂称此地为崇仙。无论何种说法,都彰显出这片土地是一块十足的风水宝地,一方山水人文胜境。
在历史的长河中,崇仙乡历经变迁。民国时期设立为崇仙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分属崇仙、邓岗、罗塘等乡。1958年,由崇仙、邓岗、罗塘三个乡合并成立崇仙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崇仙人民公社又分设罗塘人民公社。1962年5月,原罗塘人民公社的迳头、寨下、罗塘三个大队并入崇仙人民公社。1984年6月,崇仙人民公社改为崇仙乡,现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6月,该乡下辖着1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即为崇仙社区、崇仙村、芫坑村、罗塘村、寨下村、山坑村、山坝村、西水村、迳头村、东水村、老龙村、荫桥村、桥头村、邓岗村、布社村。
这些村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芫坑村地处高山峻岭之间,有小溪从坑头流入桃江河;罗塘村相传原有一姓邱的人挑东西游村,绳子断处即安家;寨下村位于古寨下方;山坑村处于山坑内;山坝村境内有山坝小组;桥头村因建村位于桥一头;布社村境内有布溪、社溪两条小溪流过,东南向北西倾斜而得名;老龙村因村后两株高大古杉树得名;东水村村内有河流在村东方向;西水村亦因此得名;荫桥村村子周围环境优美,符合古时“树木茂盛,遮阴成桥”之意象。
崇仙乡境内峰峦起伏,青山连绵,海拔多在三百到六百米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环山,中部盆地,沿桃江两岸形成一片冲积平原。邓岗村桐梓窝拥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据专家探明储量约有三百五十万吨之多。
交通与水流发达是其一大特色。赣粤高速公路、崇仙至小江公路穿境而过,贡水支流桃江自西南向东北穿境二十余千米,形成美丽悠长的崇仙湾,因此在信丰县内外享有“山水崇仙”的美誉。
崇仙湾是一个自然开放性的景观,以桃江河的大转弯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为特色。夕阳西下,晚霞映红河流,呈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景致。湿地滩涂湖泊坐落在东水村,春季水浅时滩涂裸露如铜镜,水满时碧波荡漾,湖中的水杉苍翠碧绿,与倒影相映成辉。此外,这里还是多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白鹭、白鹤、野鸭、水鸟等动物沿河树林为其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白鹭在湖泊边沿或觅食、或行走、或飞翔的画面宛如一幅唯美的田园山水画卷。
位于桥头村有一处隐匿于绿水青山间的生态明珠——县林木良种场。每当暮秋时节来临,这里的银杏景观便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绚烂夺目。那成片栽植的银杏古树,历经岁月沉淀,此刻正披满一身璀璨的金甲,每一片扇形叶片都像是被阳光亲吻过的琥珀,在澄澈的碧空下流转着鎏金般的光泽。晨曦初露时,薄雾尚未散尽,金色的光柱穿透叶隙,将斑驳陆离的光影投射在水泥公路上;待到正午时分,整座庭院仿佛沉浸在流动的黄金海洋中,微风掠过,万千金箔簌簌飘落,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最终轻柔地覆在游人的肩头。这般盛景引得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用镜头捕捉时光凝固的瞬间,孩童们追逐着纷扬的落叶嬉笑奔跑,银发老者则静立树下,任思绪随着飘零的黄叶追溯往昔。
沿着蜿蜒的乡道前行至山坝渔村洞背龙组,一株傲然矗立的罗汉松赫然映入眼帘。这株拥有五百余年沧桑历史的古木,恰似一位阅尽人间烟火的智慧长者,虬劲的枝干向四方舒展,撑起一把苍翠欲滴的巨大华盖。其粗粝的树皮镌刻着深浅不一的纵向沟壑,宛若凝固的时光年轮,见证着村落代代相传的故事。每逢春末夏初,墨绿色的针叶丛中缀满紫黑色的圆润浆果,远远望去犹如繁星点点,暗香浮动间常有鸟雀穿梭其间。村民们视其为镇守家园的神灵,每逢节庆必系上殷红绸带,孩童启蒙、新人完婚亦会绕树祈福。古树周遭铺就的鹅卵石小径,已被世代踩踏得温润光滑,斑驳的墙面爬满凌霄花,与古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田园画卷。当夕阳西斜,余晖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地面织就变幻莫测的光斑,此时若能静坐树下,听虫鸣啁啾,观云卷云舒,便可深切体会古人"树影婆娑话桑麻"的闲适意境。
老龙村的老龙寨钟氏宗祠是一座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祠堂,是崇仙乡唯一单一姓氏的古村落。钟氏宗祠原名颖川堂,又名培德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呈坐东朝西砖木结构,总占地面积约四百多平方米。其建造工艺精致考究,雕梁画栋风格独特,古色古香。墙头、屋檐和木制品上的人物、花卉图案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宗祠正大门前保存有二十多块功名石碑,刻字清晰可见,记载着顺治、雍正、乾隆、咸丰等年代科举考入奉部、布政司等朝廷官员的名字,其中“咸丰元年大学士钟信桂”“乾隆某年大学士钟鸿举”等碑文字迹足以见证这里是一方文武兼备、人才辈出的地方,也展现出钟氏族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2010年9月,该宗祠被列入信丰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崇仙乡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据历史记载,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带领红军转战于崇仙,拥有农民运动及土地革命史、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是典型的红色故土。老龙村更是浸染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土地。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1月26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四军来到崇仙,在老龙村召开军队点验整编大会,建立了崇仙红色革命根据地。村里钟佐财、钟厚琨组织发动群众在古宗祠里组建农民赤卫队,准备举行农民暴动。在观音塘保卫战、细布岗保卫战等战役中,农民赤卫队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涌现出一百四十多位革命烈士,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黄柏山座落在崇仙东南十公里,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崇仙乡的东南方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约十公里之遥。当晨曦初照,或是夕阳西下时,这座山峰便以其雄伟的姿态映入眼帘,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其主峰海拔高达755.2米,傲然挺立,成为崇仙乡境内当之无愧的最高峰,俯瞰着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步入黄柏山,仿佛踏入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茂密的森林如同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翠绿锦缎,层层叠叠,将整个山脉装点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伴随着鸟儿清脆悦耳的歌声,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原始而纯净的自然之中。这里的自然景观更是奇特多样,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的似猛兽蹲伏,有的如巨龙盘旋,每一处都充满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沿着山谷蜿蜒而下,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然而,黄柏山不仅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它还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记忆。在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郭一清同志作为信丰县工农运动和学生运动的先驱者与领导者,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带领队伍深入黄柏山腹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信仰的尊严。
而在崇仙黄柏山庵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间,却孕育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郭一清同志在此挥毫泼墨,题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拔山盖世眼重瞳,垓下悲歌末路穷。成败归天谁肯信,乌江自刎也英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革命先烈们英勇事迹的深切缅怀,更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永不言败的英雄气概。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每一句都激荡着后人的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站在黄柏山之巅,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感慨。那些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这山上的长青松柏,永远屹立不倒。他们的事迹将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代征程上继续前行。
山坝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首先,山坝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地形地貌多样,既有山地又有河谷平原,这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种植、水果种植等产业。同时,山坝村还可以利用其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游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对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整体形象。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西水村和桥头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西水村可以借助其靠近桃江的优势,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水上游乐设施,打造水上娱乐中心。同时,西水村还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桥头村则可以利用其银杏景观和罗汉松资源,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加强对银杏林的保护和培育,打造银杏观赏基地。同时,对罗汉松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其经济价值。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两个村庄都要注重文化建设。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举办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加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崇仙乡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展现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冬天已经来临,但春天的脚步不会遥远。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孕育着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崇仙乡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前行。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让古老的传说和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期,以山坝村、西水村、桥头村等为示范点,全面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产业振兴是关键。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特色农业方面,可以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乡村旅游方面,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人才振兴是支撑。要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特别是年轻的创业者和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文化振兴是灵魂。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生态振兴是根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让崇仙的山水更加秀美。组织振兴是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相信崇仙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腾达、灿烂美丽。它将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于一体的魅力乡镇,成为人们向往的田园诗画般的美好家园。
作者简介:林毓人,江西信丰人,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南昌市诗词学会会员,赣南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吉安(庐陵)诗词学会会员,信丰县作协会员,信丰县诗词学会会员,曾经在网络、微刊等刊物发表过多部作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