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董元奔史论选003

董元奔史论选003

——蜡辞的人文力量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史论选》按照历史时序,编选1000-3000字篇幅的短篇史论。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上古)《蜡辞》

 

中国的韵文早在五帝时期就有了,歌谣《蜡辞》载于《礼记》,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是谁?一说是神农氏,一说是尧,根据歌谣中的治水内容,特别是治水的方式是因势利导,引水入沟这一点,我倾向于把这首歌谣认定为尧后期到舜时期的作品。据《史记》,尧晚年派鲧治水,鲧采用堆土阻水法,历经九年而失败,依律被舜所杀;鲧的儿子禹接着受命治水,禹采用的就是引水入沟法。不管这首歌谣是神农氏还是尧舜时期的,距今都已经四千多年了。

 

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众所周知,黄河是一条不安分的河流,泛滥成灾对于她来说是习以为常的,特别在文明起源之初,人类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治理黄河,黄河可以说就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黄龙,而且是九头黄龙,因为黄河泛滥之后冲出许多条水道,黄河中游以下遍地都是黄泥水。洪水过去之后,成片的村落变成了废墟,饥饿的野兽出来伤人,连天的野草占据了农田,更不用说大量的人口和牲畜被洪水卷走,而灾后的瘟疫又四处蔓延。那可真是人间地狱啊!

 

既然如此,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往北、往南迁徙呢?避开黄河的龙爪不就行了吗?固然华夏祖先存在着频繁的部落迁徙现象,但是他们大都不是迁到远离黄河的地方,而是越迁徙越靠近黄河核心流域。这又是为什么呢?氏族部落最初靠围猎野兽和采集植物繁衍生存,人们的居住地因此也是随意迁徙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原始生产力水平的有限提高,人们开始豢养动物和种植农作物,居住地也就相应固定下来了。由于黄河泛滥给黄河中下游带来了大量黄泥,这特别适合种植农作物,有了一年两季的农作物固定收成,人们才可以从容的饲养牲畜和营建部落寨子。虽然频繁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损失,但是总比呆在山上集体饿死要好得多。为了种族的繁衍,为了向美好的未来挺进,我们的祖先别无选择的跟定了黄河。

 

黄河是喜怒无常的,但是我们的祖先不会任由黄河放肆,治理黄河从一开始就是祖先们的重要劳动内容。歌谣《蜡辞》就反映了祖先们改造黄河,驯服黄龙,改造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界以实现安居乐业的雄伟壮志。歌谣唱道:大水泛滥了?给我回到原来的河道!泥土流失了?给我回到原来的地方!野兽作恶了?看我不好好驯养你!野草繁盛了?看我不把你从农田里拔出去!总之,天大的灾害,也打不垮华夏远祖们重建家园的意志!

 

这首《蜡辞》题目中的“蜡”,读音为“zha”,去声。蜡,是上古时代的一种祭礼,西周继承了这一祭礼,在周礼中,每年十二月要举行祭祀百神之礼,就称为“蜡礼”。“蜡辞”就是在蜡礼上所唱的礼辞。当然,西周蜡礼上唱的未必只有这一首蜡辞,我们这里所谈的这首歌谣是早在五帝时期就使用的蜡礼之辞。

 

这首歌谣虽然只有四个短句,但是押韵分明,节奏紧促,以命令的口吻训斥黄河,训斥整个大自然,这其实就是一种咒语。我们的远祖对大自然的认识还非常肤浅,无法理解各种自然灾害,人们往往用两种方式对待这些灾害:一种是磕头求神保佑,一种是诅咒大自然。诅咒大自然其实也就是诅咒神,诅咒了神,人们便不再指望神了,人们拿起简陋的工具,起来改造大自然。

 

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活着数百上千个原始部落,他们在享受黄河肥沃土壤带来的安定的生活之外,又都在不同程度的遭受着黄河泛滥带来的苦,于是,各部落都在自己的居住地治理黄河。现代人知道,治理黄河是一项综合工程,如果各自治理,必然会事倍功半,而且还会给其他部落带来更大的水灾从而引发部落之间的矛盾,所以五帝时期的各个部落一直是一边治理黄河,一边混战不休。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黄河之福和黄河之灾逐渐把黄河中下游的诸部落结成命运共同体了,人们开始了合作,对黄河进行全面综合治理。这首《蜡辞》凭着它的朗朗上口而广泛流传在各个部落中,成为人们合作的纽带,这不仅为各个部落联合从事超大型工程作业提供了思想交流、组织分工等方面的便利,还为各个部落的融合以至于最终形成华夏民族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我想到了《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为了阻止古巴比伦人建造高耸入云以至于会干扰天国安宁的巴别塔,上帝让古巴比伦人失去了共同语言,杂乱的方言使古巴比伦人无法交流,巴别塔的建造被迫终止,巴别塔成为人类历史上已知最早的大型烂尾工程。反观中华文明却是幸运的,统一的语言在黄河流域普遍使用,民族凝聚力得到不断加强,民族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中华民族由此创造了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