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董元奔史论选004

董元奔史论选004

——舜之死与九嶷山之“疑”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史论选》按照历史时序,编选1000-3000字篇幅的短篇史论。

 

一百岁那年,“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史记﹒五帝本纪》)。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宁远县境内,峰峦叠峙,深邃幽奇,其千米以上高峰有九十多座,其中著名的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萧韶、桂林等九座。这九十多座山峰外形非常相似,难以区别开来,所以后来娥皇、女英难以寻找到舜的墓,她们遂投湘水而死。

 

古人相信肉身可以重生,所以他们生前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墓建设和陪葬品置备。结实的陵墓可以防备盗墓贼,丰富的陪葬品和一定数量的殉葬者可以保证他们转世后的荣华富贵。但是陪葬品越多,墓也就越有被盗的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墓主人往往通过堆起一座大山来保护墓穴,或者筑造疑冢迷惑盗墓贼。

 

堆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等载,秦始皇十三岁即位时就开始征调民工为自己修筑陵墓,时间达三十八年。陵墓规模宏大,底平面足有八十个故宫那么大。除了像秦始皇这样执政时间很长的帝王,谁能做得了这样的陵墓?但是筑造大量疑冢,却是许多大贵族可以做得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七十八回:“(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曹操征战一生,无暇筑造庞大的陵墓,于是就使用疑冢。不过,据考证,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是北魏墓葬群,但总之,设疑冢也是古人防止后人盗墓的主要方式。当然,所谓舜葬于九嶷,其实就是舜依据自然地貌给自己设了许多疑冢。

 

舜五十岁就被尧封为摄政王,六十一岁时继承了尧的天子之位,他为什么不举天下之力,早早的给自己筑个大山一样的陵墓呢?何必如此俭省的依山就峰制造疑冢?我们知道,舜的时代还处于奴隶制形成时期,文明程度很低,人们不仅要抵御外部落侵犯,还要向大自然讨要仅供维持生命的食物,根本没有能力建造庞大的陵墓。何况,即便舜建造了大山一样的陵墓,他也未必有权力使用它!

 

古人筑造庞大的陵墓或者设疑冢,目的是对付后世的盗墓贼,但是舜也是这样吗?我觉得,舜主要不是为了防备后世的盗墓贼,而是为了防备他的继任者禹任意处理他的遗体。尧舜禹之间的禅让美德一直是后世数千年间所推崇的,禹为什么有可能会违背舜的意愿处理舜的遗体呢?

 

尧传位给舜之前,先让舜做摄政王,舜摄政的十一年期间,尧不断的指导他理政,等舜历练好了,尧也就老死了。这种“无缝对接”的方式可以避免政治上的纷乱,确实是个好办法。舜对禹也是这样做的。舜通过对禹的长期考察,决定让禹将来继承自己的天子之位,于是舜八十三岁那年封禹为摄政王,自己“退居二线”,指导禹来管理天下大事。

 

但是,禹对舜,却并不像舜对尧那样谦卑恭敬。《史记•夏本纪》中有一段年近百岁的舜与摄政王禹及重臣伯夷、皋陶等人的对话。伯夷、皋陶大力颂扬禹十七年来的摄政功业,却并没有一句话是颂扬舜早先数十年间的功业的。尤其令人震惊的是,皋陶向舜提议“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皋陶直接要求舜把全部权力让给禹,如果有臣民不服的,就抓起来治罪,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在逼宫吗?舜是能一个仁慈的人,他没回答皋陶的话,只是望着一旁的禹,他大概是希望自己挑选的这个继承人能够尊重自己。禹说话了,禹对舜的一生大加指责,特别对舜年轻时建议尧驱逐三苗一事说三道四,禹以该事指责舜的德行不足,其实禹这就等于一并指责了尧的德行不足。而且还没完呢,禹对舜继续总结道:“慎乃在位,安而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禹竟敢责备舜违背天命,轻率从政,不配居天子之位。想当年尧都没有责备过舜一句,这禹简直成了天帝的代言人了,不,禹简直就成了天帝了。从伯夷、皋陶之辈的言行可以看出,禹已经羽翼丰满,他已经牢牢控制了朝臣们的思想。从禹教训舜的话可以看出,他对舜经常干预他执政已经非常不耐烦,禹的“司马昭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了。

 

根据《史记﹒夏本纪》所说,在这次谈话后不久,舜就决定“痛改前非”,做点对得起天帝的实事,他带上亲信出巡,考察千里之外的湖湘一带。《史记》显然没有搞清楚舜为什么出巡南方。天下早已交给禹摄政了,作为“太上皇”的舜有必要远行巡视吗?更重要的是,舜已经是个百岁老人了,他禁得起长途考察的劳顿吗?我们结合舜与禹、伯夷等人上文对话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可以判断,舜的出巡有他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或者是舜主动找个借口出巡,以躲开禹将要对他施加的政治迫害甚至人身迫害;或者是禹已经解除了舜的权力,因担心舜影响自己执政而命令他出巡,就跟蒋介石在1930年代、1940年代先后解除了杨虎城、冯玉祥等人兵权之后安排他们到欧美考察一样。

 

回到九嶷山话题。既然是舜被葬在九嶷山,葬他的人理应是禹或者是禹委派的重量级大臣。娥皇、女英是舜的爱妃,她们在舜死后到南方去寻找舜的墓,因寻不到而自沉于湘江。禹如果按正常礼节安葬了舜,舜的妃子为什么没有能够殉葬呢?——在那个时代,安排舜的妃子殉葬既是禹对舜的礼遇,也是禹对舜的妃子的恩典,娥皇、女英远赴千里寻找舜的墓,无非就是想自杀在舜的身边以追随舜而已。

 

舜虽然老迈,但是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舜知道,自己死后,禹或者会通过厚葬自己以获取继承帝位的合法性,或者会通过侮辱自己的遗体以批判自己数十年的“滥竽充数”而为禹自己的帝位寻找合理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长途跋涉到达九嶷山下不久,舜就病危了,临死前,舜嘱咐自己的亲信把自己葬在九嶷山中的某个秘密地方。按照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特点,这些亲信是甘愿在完成舜交给的任务之后以跳崖而死的方式为舜殉葬的,因为跟着主人走是荣耀和幸运的,何苦即便不死他们也不会被禹的集团容纳,总之,世上没有人能够找到舜的墓了。舜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不让禹的想法得逞,于是舜就爽性连爱妃也不让知晓自己死后的下落了。这样看来,九嶷山也就没啥关于舜之死的疑问了,无非就是舜以最俭省的方式设立九十多个疑冢而已。

 

呜呼!尧相中忠厚的舜,这是尧的大智慧;而舜相中了狡诈的禹,是不是说明舜确实不够明智呢?


作家网用01 

【作者简介】

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高等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

早年在教育主管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后创办江苏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和某高校全日制特色系部,两度被省教育厅选为机关杂志封面人物,事迹载入《江苏教育年鉴》,2012年后结庐闹市从事传统文化独立研究和写作。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古典文学有关专题国内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专栏作家,今日头条优质深度长文精选频道创作者。

已发表文史哲论文、文化散文、文史随笔、新诗、诗词等约六百万字,有论文或长文获人民日报出版社专题征稿一等奖、中华诗词学会梅尧臣诗学奖、今日头条57篇次青云赛事奖等,有骈文被市属重点中学勒石于校园。

近年常应邀参加由985、211高校或高等级学术机构主办的文史哲类学术研讨会,论文入选《山东师范大学第37届中华诗词暨李清照研讨会论文集》《中华诗词学会宋诗宣城研讨会论文集》《河海大学长三角水利文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福州大学“中华诗词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楹联学会“非遗里的楹联”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教育报刊社现代教育管理论文汇编》等。此外,其他诗文入选《中国最美游记》《中国诗典(1917-1999)》《中国生态文学精品集》《中国诗萃》《当代爱情诗词选》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