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州的风
李孝俊
茂州(今茂县)的风,是刻在我骨子里的记忆,它不似江南的风像带着水汽的缠绵,也不似西北的风裹挟着沙砾的粗粝,它不是来无影去无踪,或是温柔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茂州的风,是川西高原独特的名片,是在记忆里带着历史的沉淀,带着千年的恩怨,日复一日地在这片土地上准时造访与传承,从不失约。
午时过后,风便起了。这仿佛是某种古老的约定,自唐朝以来,从未爽约。
春天的风,带着岷江解冻泥土的气息,悄悄为其果树增添一抹新绿,掀起层层细浪,摇落李花如雪,像是要抚平冬日的伤痕也怕是惊扰了大地初醒的梦。
夏天的风,它带着九鼎山雪融化于水的凉意,穿过果树林,携带着车厘子、枇杷、羌脆李等水果成熟的芬芳,让闹市的人们莫名而来或感受羌寨的炊烟,或遥想叮咚的山泉,或让茂州的风吹散往日的疲惫与不悦,为未来储备力量。
秋风咋起,风卷残页在羌碉间打转,几被风吹弯的树枝,红脆李,冰糖心苹果挂满枝头,采摘的人们哼着羌村小调,随风在果园里传递,风带着果实的香甜,让人们尽情分享九鼎山泛起的一道道金光,也分享人们丰收的向往。
而隆冬的风,从雪线之上俯冲而来,则凛冽如刀,裹挟着雪花,抽打在行人的脸上,让人不由得缩紧了脖子,尤其是四十年前,走在路上,风卷沙粒横行霸道,行人大都背过身既为省力更为少受一点风的凛冽,那滋味只有亲自感受才真正知道啥叫“茂州的风”。
"茂州的风,松潘的葱……”这谚语在川西一带流传甚广。外地人听了,或期待,或不屑,或露出复杂的表情。他们或许感受过海风的咸湿,西北风的凛冽,但茂州的风,却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简单的气流运动,而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一个绵延千年的传说。
相传,唐太宗派窦将军驻守茂州的时候,那时的茂州,还是风和日丽的川西宝地。稻浪翻滚,玉米挺立,小麦金黄,各种水果挂满枝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窦将军治理有方,深得民心,却也渐渐生出了拥兵自重的念头。当北方战事吃紧,唐太宗多次调他北上,他都以各种理由推脱。唐太宗无奈,只得把此事通禀上天,请求天神应允“人怕老来穷,谷怕午时风”的符咒,让茂州的稻谷在扬花时节,每日午时受风袭扰,无法正常结穗。从此,茂州的风便不分季节,每日午时准时到来。窦将军粮草不济,加之气候骤变,最终只得妥协率军北上。而茂州的风,却永远地留了下来,成为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记忆,成为茂州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
我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风再熟悉不过。记得小时候,茂州的道路多是土路,院坝也未硬化。风一起,尘土飞扬,裹挟着枯枝败叶、纸屑垃圾,劈头盖脸地打来。行人不得不眯起眼睛,捂住口鼻,在混沌中艰难前行。有时风沙钻进眼里,泪水便止不住地流;有时灰尘入口,满嘴都是苦涩的味道。衣服上、头发上、甚至被褥上,都落满了细小的尘埃,怎么也掸不干净。那时的风,是粗粝的,是蛮横的,是不讲道理的。它仿佛带着某种怨气,要将千年前的不满,统统发泄在这片土地和它的居民身上。人们习惯了与风共处,却也难免抱怨连连。有的人自幼便学会了在风中眯着眼睛看世界。
然而,改革开放的春风,终究也吹到了这个川西小城。人们开始意识到,与其抱怨风的肆虐,不如改变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在政府的引导下,茂州人开始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传统的粮食作物逐渐让位给经济价值更高的果树,冰糖心苹果、枇杷、车厘子、羌脆李、红脆李……一片片果园如绿色的海洋,覆盖了曾经裸露的土地。与此同时,道路硬化了,院坝铺上了混泥土,垃圾有了固定的投放点。风再起时,不再有漫天的尘土,不再有飞舞的杂物。取而代之的,是果香四溢的清新空气,是树叶沙沙悦耳的声响。茂州的风,似乎也在这变化中,渐渐收敛了它的暴虐,变得温和起来。
特别是盛夏时节,当四川盆地热浪滚滚,人们躲在空调房里不愿出门时,茂州却因海拔与每日必到的风,而显得格外凉爽。游客们慕名而来,在果园里采摘新鲜水果,在树荫下纳凉,感受这天然的电风扇带来的惬意。风穿过果林,带着果香和凉意,拂过人们的脸颊,带走汗水和疲惫,留下舒爽和愉悦。
茂州的风,如今已不再是那个让人闻风就皱眉了。它成了这座清凉城市的名片,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一段活态的历史记忆。当外地人问起"茂州的风"时,当地人不再尴尬地解释,而是自豪地讲述那个古老的传说,介绍风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
风,依然是每日午时准时到来。但它不再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成为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见证。它吹过果园,帮助授粉;它带来凉爽,调节气候;它传播种子,促进生态平衡。人们学会了利用风,而不是对抗风;理解了风,而不是诅咒风。
有时我站在高处,看风吹过茂州大地。果树枝叶摇曳,如绿色的波浪;新建的楼房巍然屹立,不受风扰;街道整洁干净,不见尘埃。这风,已不再是千年前天神降下的惩罚,而是茂州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重新定义的自然馈赠。
风中有果香,风中有故事,风中有茂州人的坚韧与智慧。这风,吹了千年,还将继续吹下去。但它与人的关系,已经从对抗走向了和解,从矛盾走向了共生。这或许就是时间的力量,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是一个关于适应与改变的永恒主题。茂州的风,不再是简单的气象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着我们:自然规律不可违抗,但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来与之和谐共处;历史留下的痕迹或许无法抹去,但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意义。
如今再回茂州,每当午时风起,许多年轻人也不太在意这每日必至的风,我也不再躲避,而是静静地感受它的存在,在风起的时候,仰望天空仿佛要从那流动的空气中感受一种新的讯息,或许若干年后,关于“茂州的风”的传说或将消失,但风依旧照来。
这时,我似乎明白,茂州的风,从唐朝吹来,带着历史的厚重;向未来吹去,带着希望的气息。茂州的风,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也是我们与过去、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它虽吹走了稻谷,却留下了果香,它虽吹起了尘埃,却换来了清凉,就像生活,总在失去与获得之间平衡。
作者简介:李孝俊,羌族。作品见于《阿坝报》、《草地》、《诗歌报》、《四川日报》、《星星》诗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部分作品被选入《中国·四川新时期诗选》、《大陆青年诗人诗选》、《中国诗人文库》、《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羌族卷》、《羌族文学作品选》、《阿坝州文库》、《阿坝州建州70周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等选本。已出版发行《在这片星光下》、《岁月无痕》,孝俊诗选《羊角花开》3部专著,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