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古诗词中的乌拉特前旗有多美

古诗词中的乌拉特前旗有多美

 

作者:刘嘉耘

 

乌拉特前旗很美,美在灵山秀水,美在人文底蕴。是难得的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于一身的灵秀之地。可你知道,在古诗词中乌拉特前旗究竟有多美吗?

乌拉特前旗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属于天下九州之一的雍州北境。战国时开府设县,史称九原县,秦始皇“六国闭 天下合”后实行郡县制,始设九原县(县址、郡址都在今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山顶账房)。直至1648年(清顺治五年)乌拉特部叙军功册封乌拉山南北麓驻牧,乌拉特前旗始置。

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程,深厚历史人文的积淀,使得涉及乌拉特前旗的古诗词多了历史的沧桑,多了家国情怀的感慨,多了祖国统一和平发展的期待......

 

 

田园之美,美在生产生活,美在人与自然。

旗境内较古老的诗歌应是先秦民谣《衣食》:“田于何所?河南之土,衣食大漠,亿万之口。”诗歌描写了河南地自古就是粮食基地。而河南地则包括旗境内大部分地区。“秦灭六国,始皇使蒙恬将十万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自古至今,黄河较大改道有六次,最后一次才改道至现在乌拉山南麓的位置。先秦时期,黄河是走北河道的,即现在的乌加河。乌加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五原郡和朔方郡等地,为河南地。河南地秦时为新秦中。《史记·匈奴传》: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三十四城临河,徙戍以充之,号曰新秦,属北地郡。

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不仅描述了旗境当时的草原地貌和耕牧状况,还折射出了旗境风土人情。“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唐代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其意境之浩渺,让人胸襟开张,为之震动。

清代著名塞北诗人冯曦的《乌拉特前旗公务处候刘委员允臣》“初入毡声蒙古游,三湖河畔畅双眸。红衣少妇驰单骑,黄发童儿逐乳牛。酒劝主人情恳恳,眼穿节使望悠悠。客居半日消闲甚,几次川前看水鸥。”和《五原道中》“不溯雄藩盛汉唐,翻言地利辟蒙疆。黏天草色随秋老,映日河光共麦黄。雨湿马蹄嗟路远,道穿柽柳觉风凉。受降遍访今何处,里巷仅知杨六郎。”

民国时期的地理学家和教育家张相文描述自己在旗境工作的经历,情真意切,读来令人赏心悦目。他在《乌拉山南道中》写到:“荡荡南山道,游踪怯恼包。广垣车并驾,独树鸟争巢。羊栅红围柳,盐田白起硝。乘风同一快,帆影映征轺。”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情趣跃然纸上。

 

 

烽烟之美,美在荡气回肠,美在不屈的精神。

根据西夏学专家聂鸿音于《黑山威福军司补证》一文考证:阴山旧称“午腊蒻山”、“牟那山”“莫尼山”皆为汉语“黑山”的音译。这正好与蒙古语中“达兰喀喇——七十个黑山头”相符合。乌拉山即为黑山。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里面,一幅宋辽时期的西夏地图上,把阴山山脉偏西的乌拉山标注为“黑山”。

关于黑山的古诗词多得不可胜数。其中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就是讴歌旗域历史遗迹的一首典型的诗歌。诗中的几个关键词都和乌拉特前旗有关:黑山,黄河,青冢。黑山是指的乌拉山;黄河指乌拉山脚下的黄河;青冢是指的王昭君的墓葬。 

旗境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五原”。汉武帝元朔二年,遣卫青、李息出高阙,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书·地理志》: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五原郡是旗境在汉朝时期的总称,其地域范围包括包头、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等地。历代诗人吟咏五原的诗词宏富,不可胜数。

唐代李白的《塞上曲》:“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诗中对五原景色和战略地位记叙详实,有诗史之功用。

乌拉特前旗特有的人文地理条件和险要的军事战略位置,使得旗境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诗词文化生发地。乌拉特前旗拥有西安阳县、三顶帐房古城(九原郡和五原郡故址)、宜良县、光禄城、成宜县、河目县等139处古代文化遗址遗迹。这些遗址自秦汉到宋代陆续有都修建。

旗境一首有名的古词便是南北朝民歌《木兰辞》。“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描写的就是花木兰替父从征,北击柔然的慷慨之歌。

隋唐时期,旗境为其疆域。隋炀帝时期在今乌拉山北的乌梁素海西岸筑大同城,重兵守卫,以拒突厥。公园607、608年,隋炀帝两次出塞北巡,题诗《空上单于台》,开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的先例。“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隋朝名将杨素在《出塞》中写道:“树塞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隋朝诗人虞世基写道:“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征兵广武至,候骑队山归。”这些诗词大多以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阴山之战为背景,却写得如此令人荡气回肠,

 

 

边塞之美,美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唐代有众多的诗人写边塞诗。其中,李白的《千里思》、杜甫《前出塞》《后出塞》、白居易的《赋的古草原送别》、王昌龄的《出塞二首》、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城傍少年》刘禹锡《送浑大夫赴丰州》、贾至《出塞曲》、徐彦伯《春闺》、鲍溶《塞上行》、周朴的《塞上曲》、《塞上行》、常建的《塞下曲四首》、高适《塞下听笛》、张仲素《王昭君》等诗作皆为旗境佳作。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和古迹,大都在旗境之内。

这其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至今脍炙人口。“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所写受降城乃《 旧唐书·张仁愿传》所载,唐中宗神龙三年(707), 张仁愿摄御史大夫替代沙吁忠义为朔方军总管, 大破突厥,于拂云堆神祠 筑中受降城,与东西受降城相距各四百里。此诗所写受降城应为旗境内的先锋镇三顶账房古城遗址(原九原郡郡址所在)。另外关于秦长城的古诗词历代有不少。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一说,龙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还有一说是内蒙古包头)。还有唐胡曾“《咏史诗·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元代柯九思的《秦长城》:“驱车出长城,饮马长城窟。朔云黄浩浩,万里见秋鹘。白骨渺何处?腥风卷寒沙。蒙恬剑下血,化作川上花。”

当年昭君出塞时居住的光禄塞在元好问的《阮郎归·独木桥体》得到了准确无误的表述:“别郎容易见郎难。千山复万山。杨花帘幕晚风间,愁眉澹澹山。光禄塞,雁门关。望夫原有山。当时只和锁雕鞍,山头不放山。” 

据说当年成吉思汗路过乌拉山,看到森林茂密,水草繁盛,一时间诗兴大发,写过一首无题诗:“梅花鹿栖息之地,百灵鸟孵化之乡。衰落王朝复兴之地,白发老人颐养之邦。”这首诗也从侧面证明了《敕勒歌》所描写的景象并非虚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明代黄佐的《用兵河套二首》实为难得的旗境诗词。“昔日开平将,长年髀肉消。黄河屯地险,白草隔天骄。河套深藏马,阴山远射雕。受降城上月,曾照霍嫖姚。” 此诗写得生动形象,将旗境的人文古迹和战略地位概述无遗。

屈大均的《河套五首》有一首气势颇大,与黄佐诗可以并驾齐驱:“三面黄河阻,千群铁骑飞。受降城已没,白马将无归。风乱哀笳曲,霜生利剑威。赫连台上望,杀气接金微。”

另外一首蔡宗尧的《河套》也颇值得关注:“胡虏昔何在,遥闻将士讹。何曾亲吉甫,遽欲夺蓬婆。浪议轻痈溃,成功幸石磨。未知廊庙计,终始果如何。”诗中吉甫是指李吉甫,李吉甫在他的《元和郡县志》中说:“沃野镇古城在军(指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即后魏时从西数第一镇也。”为后世指明了沃野镇的位置,也说明历史上乌拉特前旗就是拱卫京畿的关键之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也说明了乌拉特前旗乃至巴彦淖尔一直是祖国北疆的重要屏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