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新疆馕

新疆馕

 

郭松

 

新疆人的日常生活,“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馕是早餐、午餐、晚餐的必备食品,街头巷尾的馕坑与排队购买的场景是常态‌‌

新疆馕,古时称“胡饼”“炉饼”,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维吾尔语中“馕”源于波斯语,经中亚、阿拉伯国家传入新疆,成为游牧民族迁徙、劳作的“移动粮仓”。

馕馕是一种圆形面饼,外皮为金黄色,中间略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一些花纹。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在馕坑中烤熟。添加羊油的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拌馅烤制的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

关于新疆馕的诗句,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现代诗人近水的《新疆烤馕》“坑炉火旺,红柳噼啪响。坯饼粘贴糙壁上,片刻金黄油亮。”以及《馕香千年》“"世上珍馐皆入谱,独钟一馕越千年"。

相传很久以前,在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牧民一出去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只好带着干粮上路。干涸的塔里木河不能为牧民提供充足的饮水,身上的干粮又干又硬。牧羊人吐尔洪被太阳烤得受不,就扔下羊群,一口气跑回家,一头扎进水缸,出来一卟冷,头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发现老婆放在盆里一块面团,不顾一切地抓起来,像戴毡帽一样扣在头上面团凉丝丝的,舒服极了;他想起外面的羊群,踏着龟裂土地上的沙尘,朝羊群跑去。他跑着跑着,闻到股香味,一路小跑,香味不离其后。脚下被红柳根拌了一下,还没等跌倒,头上的面团滑落在地,摔得粉碎。香味越来越浓,他随手拾起一块碎饼,放进嘴里品尝,外焦里嫩,香脆可口。

“咚嗒依嗒…咚嗒依嗒…”吐尔洪哼着鼓点,一边嚼一边脱下袷袢,把碎饼包起来,飞奔着跑回家。一路上,他见人就送一块碎,等别人说声“好吃好吃真好吃”后,再继续前行。不知听了多少遍“好吃好吃真好吃”,确认这东西确实好吃。尝到香味的牧民得知来龙去脉,都纷纷效仿。这么好吃的东西总得有个名字,为了区别各种饼类,他把大伙召集到一起,想来想去,还是他提议:“就叫它‘馕’吧!” 在没有太阳的阴天,或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人们吃不到馕,心里就特别难受。他左思右想,想出一个主意,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一个大坑,四壁用黄泥抹实,在中间烧起红柳根,等炭火通红时,将和好的面团贴到四壁上,不一会儿就馕香四溢了,维吾尔族人就离不开馕了。

在新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馕,吃到馕。过去新疆人外出放牧,总是随身携带馕,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掰开馕,就着吃,既方便又实惠。现在,馕是新疆人不可或缺的食物,还是待客的上好主食,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比如,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吃醮盐水的馕,象征有福同享、白头偕老。

按照原料的不同,馕可以分为面馕和馅馕。面馕以小麦面粉或玉米面粉为原料制成,包含白面馕、大麦馕、荞麦面馕、玉米面馕、高粱面馕等。馅馕是在馕中加入各种馅料,如肉馕、油馕、奶子馕、洋葱馕、甜馕、咸馕、芝麻馕、菜馕、南瓜馕、葫芦馕等。按照形状的不同,馕可以分为窝窝馕(也叫葛尔丹馕)、圆形馕以及香蕉形、葡萄形、蛇形、鸟形、鳄鱼形等多种馕。

在新疆,馕不仅一种食物,还是一种信仰。把一张刚烤好的馕从馕坑中取出时,会发现在炭火中得以升华的麦香味,已经在空气中氤氲开来,那种抵挡不住的诱惑,刺激着每一位过路者的嗅觉,那一刻就会明白:即使新疆美食再“百媚千红”,新疆人还是独爱馕一种。毫不夸张的说,在新疆,有人的地方就有馕,有馕的日子才有滋味。从食材上说,馕是一种抗干燥、耐储存的食物,日刻陪伴着新疆人:一天不吃馕,心里就发慌;两天不吃馕,腿子如筛糠;更明显的是,越是重大的节日,馕的重要越是彰显,主人招待客人准备的是馕,客人给主人带的也是馕。“无馕不出门,无馕不见人,无馕不待客”。

内地的朋友或许无法想象,简简单单的一块面团在新疆人的手上能散发魔力:经历揪剂子、盖被子、擀胚子、戳花子……一系列“打馕”步骤后,蘸上盐水往馕坑壁上一贴,便能做出300多种馕。大的有车轮般大,直径近半米,要用掉一两斤面粉,叫做“艾曼克”;小的只有茶杯口小,做工精细,叫做“托卡西”;发面做出中间有洞的是“格尔德”;冰糖化盐水,涂在馕表面,烤出来是“西克曼”;馕里加羊肉、洋葱,吃一口满嘴油香的是“阔西馕”“阔西格吉达”……新疆人还会在馕中加入不同的馅料,皮芽子、葡萄干是传统搭配;核桃干、辣皮子是中规中矩;羊肉剁碎加进去,是地道吃法;玫瑰花做馅,那叫一个清新脱俗。

据统计,新疆人每天大概要吃掉275万只馕。按照新疆特色小吃标准,一个馕的重量约在200克左右,也就是说,新疆人一天要吃掉550吨馕。毫不夸张地说,在新疆,没有一只馕能“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对一只馕最大的尊重,就是尽快把它吃掉!在吃馕这件事上,新疆人当仁不让是第一!

炒着吃酥又香,先把馕切成一个个小块,然后把洋葱切成丝,蒜切成片,接着往热锅倒油,煸香后倒入馕,仔仔细细炒过之后,一份朴素的炒馕就做成了;还可以加羊肉,那是羊肉焖酥馕。除了记得先炒肉后放馕之外,一个诀窍不能忘:记得要放孜然,不放孜然的馕没有灵魂!泡缸子肉,要用窝窝馕,撕开的窝窝馕,浸饱了美味的羊汤,咬一口汤水四溢,满嘴浓香!与缸子肉泡窝窝馕吃法的,还有清汤羊肉泡馕。无论泡什么,在新疆人眼里,都不如大夏天来一份西瓜泡馕。先把沙瓤西瓜劈开,然后挖出部分瓜瓤,再把馕掰成小块泡在西瓜里,既可充饥又能消暑。在新疆,还有酸奶泡馕的吃法;酸奶是自制的酸奶,馕是自烤的馕,吃起来才叫一个攒劲。与肉同舞,馕味无穷,炒肉、泡肉汤,吃起来有些不够过瘾,馕包肉横空出世,一个子吸引子目光。馕包肉,也称为锅烧肉,先带皮的羊肋条,在开水中汆一下,捞出洗净后抹上麦芽糖水,在油锅中炸至金黄,下葱段、姜片略炒,加入草果、桂皮、香叶、盐等调料,加水,与胡萝卜小火焖个把小时,羊肉酥烂后,放在切成八瓣的馕上,馕包肉便做成了。

馕包肉还有一种做法,舍羊肋骨,用羊肉和羊尾油,切成丁,与胡萝卜丁、皮芽子丁按顺序炒制成馅,再用发酵的面团擀成饼,放上馅料之后,再盖一张饼,捏出花边,制成馕包肉生坯,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捞出,切成八瓣,淋上勾芡的羊肉汤,撒上皮芽子、香菜段即成。虽两种馕包肉做法不同,但吃起来有个共同点:美味。

新疆人离不开的大盘鸡,遇到馕的时候,裤带面只能乖乖“让路”。馕切开垫底,盖上刚出锅热气腾腾的大盘鸡,一份大盘鸡馕就做成了,汤水渗进馕中,吃一百回都跟第一次一样,吃了还想吃。馕以最平凡普通的面貌,成为新疆人难以割舍的情愫。吃馕的时候,新疆人总是小心翼翼,双手捧着,偶尔不注意,渣子掉到地上,要拾起来给鸟儿吃。

也许,正是有这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珍惜之心,新疆人才能在微小的馕中,捣腾出偌大的乾坤!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