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出伏后又遇“秋老虎”

出伏后又遇“秋老虎”

 

董银林(甘肃 武威)

 

天色灰蒙蒙的,斜雨微凉,却掩不住那份潜藏于地底的热烈。

昨日出伏了。按理说,三伏天结束,暑气该收敛些锋芒,可武威的天气偏不听从这历法的安排。清晨推开窗,一股热风扑面而来,竟比伏天里还要闷上几分,叫人喘不过气。窗外那棵老槐树静立着,叶子蔫蔫地垂着,仿佛也惧了这秋后的热浪。

前几日看报,说“受冷空气和降水影响,全省各地气温明显下降”,我确也盼来了几场雨。雨点敲打着屋檐,噼里啪啦作响,带来片刻清凉。街坊邻里皆欢喜,以为暑热就此罢休。殊不知这不过是“秋老虎”的缓兵之计,它暂时蜷缩在西北的群山中,等待着反扑的时机。

 

农谚与天气,古老智慧的启示

 

老人言:“出伏一日晴,八月干。”今晨朝阳如火,灼烧着武威城郊的田野。庄稼人望着天,眉头紧锁。他们知晓这“秋老虎”的厉害——出伏后短期回热至35℃以上的天气,多由副热带高压南退后再度北抬引发。

我翻查旧书,发现古人早已洞察此中玄机。“雨淋出伏日,四十五天涝”,老话如此说。若是出伏那日下雨,便预示秋季多雨;若是晴朗,则可能秋旱。今日天色澄明,万里无云,恐怕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了。

农人们据此调整灌溉与收割计划,华北平原需防范秋旱,长江流域则需准备排水防涝。天气左右着农事,也左右着一年的收成。智慧藏于民间,比那些现代化的天气预报更加鲜活有力。

 

武威的雨,短暂清凉的慰藉

 

“20日至22日武威市有小雨,南部山区中到大雨。”前日《武威日报》如此记载。我亲眼见得乌云从祁连山脊滚滚而来,吞噬了湛蓝的天空。西北风5到6级,民勤6到7级伴有沙尘,天地间顿时昏黄一片。

雨点终于落下,打在干燥的土地上,激起细小的尘埃。街上行人纷纷避让,小贩急收摊档,孩童却欢天喜地淋雨玩耍。这场雨带来了一丝凉意,也带来了希望——或许“秋老虎”不会来了。

然而气象部门的预警犹在耳边: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自然的恩赐与威胁总是同在,雨水既能滋润干渴的土地,也能摧毁家园。武威人既盼雨又怕雨,心情复杂难言。

 

秋老虎的反扑,炎热与凉夜的交替

 

可惜好景不长。雨后的凉爽仅仅持续了两日,“秋老虎”便露出了獠牙。太阳依旧猛烈如火,柏油马路被晒得软化,踩上去软黏黏的。街边的狗吐着舌头喘气,鸟儿也躲在树荫里懒得鸣叫。

武威的“秋老虎”与南方不同。北方的“秋老虎”多以短时高温为主,不像南方那样持久。这几日,白天气温依然能窜到三十度以上,但早晚已经有了明显的凉意。昼夜温差可达10-15℃,早晚体感明显凉爽。

黄昏时分,我喜欢坐在院子里看天色渐晚。白天的热气渐渐消散,晚风带来祁连山的凉意,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心。这大概就是西北地区特有的初秋体验——白天夏天,夜晚秋天,两种季节在一日之内交替轮回。

 

市井生活,热浪中的人间百态

 

“秋老虎”肆虐,武威的市井生活也随之改变。清晨时分,菜市场最是热闹。主妇们早早出门采购,避开午间的酷热。卖瓜果的摊贩吆喝得格外起劲:“西瓜甜,解暑热!”但更多人选择购买葡萄、梨子等秋季水果,顺应时令变化。

午后,街上行人稀少。老人们聚在树荫下下棋聊天,摇着蒲扇,喝着三炮台茶。他们谈起过去的武威,说从前的“秋老虎”没有如今这般凶猛。“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增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这话对于老农而言太过深奥,他们只知道一年比一年热了。

傍晚,热浪稍退,城市重新活跃起来。露天啤酒摊坐满了人,大家喝着冰镇啤酒,咀嚼着烤羊肉串,谈天说地。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全然不顾白天曾那么炎热。武威人懂得如何与天气相处,热有热的活动,凉有凉的乐趣。

 

秋之思绪,季节变换的感悟

 

出伏已过,秋天确实不远了。林荫道上,偶尔可见一两片落叶,提前预告着秋季的来临。药店开始推出润燥的梨膏,超市摆满了月饼,一切都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

我看着武威城外的田野,庄稼已经由绿转黄,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农人开始准备收割,脸上带着期盼和忧虑。期盼的是丰收,忧虑的是天气——“秋老虎”会不会影响收成?雨水是否充足?

古人云:“出伏暑不消,冬天冷飕飕。”若出伏后高温未退,预示冬季将异常寒冷。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因果,季节交替间藏着无穷奥秘。

傍晚时分,我漫步在武威街头。白日的热浪渐渐消散,晚风拂过面颊,已有几分凉意。

路边下棋的老人收拾棋局,准备回家;孩童追逐嬉笑,声音在黄昏中传得很远;小店灯火依次点亮,炊烟袅袅升起,带着饭菜的香气。

“秋老虎”虽猛,终究敌不过季节更替的规律。凉意从西北方向漫过来,悄然渗透城市每个角落。

今日出伏,夏天正式尾声。明天的雨,后天的风,都将带着秋的气息。

 董银林肖像

作者简介:董银林,男,中共党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教育工作者,凉州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爱好文学,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生活。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甘肃教育》《甘肃教育报》及“作家网”“网信武威”“作家联盟”“宁古塔作家”“凉州文艺”“凉州作家”“凉州融媒”等各类媒体。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