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关于书房的一个梦想

关于书房的一个梦想

 

罗里宁

 

我在小的时候,也做过许多梦,只是那些梦,多是些难以实现的虚幻之梦罢了。比如,我曾经梦想过,要当个科学家,因为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爷爷写的许多科学小品,让我对神秘的科学世界十分向往。再比如,我也曾经梦想过,要当个乒乓球运动员,因为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各级大赛上屡建奇功,包揽许多冠军,让人敬仰。当科学家和当运动员,需要天资条件和身体条件,我智商不高,体格不壮,所做的那些梦,实现不了,就不啻于虚幻之梦。

上学以后,听说读书人一般都会有个专用的房间,这个房间叫做书房,读书人坐拥书城,读书写字,好不惬意。那个画面,令人羡慕,因此就想,自己要是也能有个小书房,如画面中人,读书写字,该有多好啊。那样的梦想,在当时也还是不切实际,因为那个年代,没多少书可读,能有个小书房,也是很大一个梦想了。

一个理想的书房,应该是怎样的?我曾经这样想象:首先得有个单独的房间,而且还不能太小;其次得有一两面书柜,书装得满满的,柜前是一张大书桌;再就是墙上挂些名人字画,桌上摆些笔墨纸砚,布置些花草青供之类。

书是书房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没有书,书房从何说起。想有书就得去买书。书还不能乱买。因为语文课本里有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比较早就知道鲁迅先生。那就从鲁迅先生开始。在新华书店那儿看到《呐喊》《朝花夕拾》这两本书,立即买下,成为为书房作准备的最早的两本书。渐渐地又买了一些其他作家的著作。以后从语文老师那儿借到一本《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眼界顿时大开: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著作,是我所不知道的。其时社会还没有开放,书中提到的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还没有放开,但那本书,让我记住了一个个伟大的名字和一部部伟大的作品。

有书还不能成为书房,还得有个房间。中学毕业前,多是和父母亲住在一起,兄弟几个挤在一个小房间,买的那几本书,就随便丢在房间的一个角落。中学毕业后,下乡当知青,住的就更窄了,连书都懒得带,带了也没地方放。下了几年乡,又到部队去。部队是个集体,自然也不可能有个房间让你做书房。

就是这样,梦也从未断过。在部队时,只要有时间外出,我总要到书店去看看。改革开放,禁锢了许久的那些书,也随之放开,渴望读书的人,如久旱逢甘露,迅速掀起读书的热潮,有次路过长沙的一个书店,就看到那儿排着长长一队人,这是我过去从未见过的,因为好奇,不由自主地就跟上这个“队伍”,进入书店后,买了两套世界文学名著。从此一发不可收,古今中外,一点一点地买。在武汉上学时,社会更开放了,书店书摊随处可见,我就把老师借给我的那本《世界文学名著杂谈》里提到的书,慢慢地收集一些,总算没有辜负老师给我借书的一片心意。

从小到大,除了下乡、当兵、上学,都是跟父母亲住在一起,这期间也买了一点书,但是房子小,放不下箱柜,只能零零星星地把书堆放在小客厅角落的一张长椅上,时间久了,“盘踞”在天花板上的蜘蛛,竟把屎洒在书面上,看到书面上洒了不少蜘蛛屎,心疼得不得了。成家时,单位分给一间小房间,也仅够安一张双人床,用布帘隔开,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这时的书,又比以前多了许多,角落不够放,不得不装进一个大纸箱里,一年半载后,有不少书就被虫蛀坏了,恼怒之下,喷“敌敌畏”,放“六六粉”,人差不多都顶不住了,蛀书虫仍是安然无恙。没办法,只能继续心疼。

到了二〇〇〇年,跨世纪时,单位搞房改,买了一套三居室,三个房间,夫妇俩住一间,孩子住一间,小的一间,打算用作书房,要圆小时候有个小书房的梦,不想妻子却说,要在小房间安一张小床,好让亲戚朋友做客时小住。妻子的话,泼了我一头冷水。她知道我的心思,就安慰我说:“别垂头丧气的,除了一张小床,还可以安一面四扇门的书柜和一张不小的书桌,我都给你丈量过了。”

我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书房,没有名人字画、笔砚青供,不是很纯粹,但它终归还可以叫做书房,有书柜,有书,有书桌,进入房间,不敢称坐拥书城,面对书柜和柜子里的书,还是感到很满足——这可是一个自己追了二十多年的梦想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