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清茗见山河
作者/池征遥
那一年去一山寺与僧品茶,颇得见识,顿生“一盏清茗见山河”之感叹!——题记
清晨五更,天光未破,山寺的钟声在雾中荡开。老僧推开禅房的门,炭炉上的铁壶已微微作响,壶嘴吐出的白气与山岚交融,分不清是水汽还是晨雾。他取出一只粗陶茶碗,碗壁粗粝,却因常年摩挲而泛着温润的光。茶叶是去年的陈普,黑褐如铁,蜷曲如龙,投入碗中时发出细碎的微声,像是某种古老的密语。水沸了。老僧并不急着冲茶,而是静待壶中翻腾的浪花渐息,水面浮起细密的蟹眼泡。
陆羽在《茶经》里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老僧深谙此道,知道水若太嫩,茶香不显;水若太老,茶味则浊。他提壶注水,水流如银线,茶叶在碗中舒展,渐渐浮沉,像是苏醒的山魂。
茶汤渐浓,琥珀色的光在碗中流转。老僧不饮,先观其色,再闻其香,最后才啜一口。茶味微苦,继而回甘,喉间似有山风掠过,带着松针与苔藓的气息。这茶采自后山的老树,树龄已逾百年,根系深扎岩缝,吸足了山岚雨露,故而茶汤里藏着整座山的记忆。
僧曰:茶禅一味,自古如此。唐代赵州和尚逢人便道“吃茶去”,看似寻常,却暗藏机锋。茶是寻常物,却可照见本心。有人饮茶只为解渴,有人品茶为求雅趣,而老僧饮茶,不过是借一盏清茗,观照自性。茶汤澄澈时,心亦澄澈;茶味苦涩时,心亦知苦。茶冷了,便知无常;茶尽了,便知放下。
午后,有居士来访,老僧依旧煮水瀹茶。居士问:“何谓茶道?”老僧不答,只将茶碗递去。居士饮罢,忽有所悟——原来茶道不在言语,而在这一饮一啜之间。茶汤入喉,山河入心,万般滋味,皆是自证。暮色四合时,老僧收起茶具,炭火渐熄。最后一泡茶已淡如清水,却仍有余香。他说:“人生如茶,初时浓烈,继而平和,最终归于平淡。而真正的茶味,不在浓淡,而在是否曾真正活过。”
茶凉了,山寺的钟声又起。老僧合掌,茶香犹在齿颊,而心已如止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