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胡同是北京的根

胡同是北京的根

 

郭松

 

在古老的北京,建筑呈现独特的对比:一方面是笔直有序的大街,另一方面是蜿蜒幽深的胡同。老北京有句民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意为水井,是汉语中小巷的意思。胡同两侧的四合院,承载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清朝时期规定满汉分别居住,满人住内城汉人住外城。

七百多年前,为中国打下330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元世祖忽必烈,将他的京师设在这里,形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元大都。一条条宽窄不同横平竖直的胡同,青砖灰瓦,斑驳朱漆,静静地看着时间流逝,默默地经历沧桑。

胡同成就了北京的生活特色与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曾经多达六千多条的胡同,如今被拆得只剩一千多条。最耳熟能详的大概是“八大胡同”,曾经的风花雪月巷、软语香浓枕,一首藏头诗,描述了八大胡同的名与功:

 

八大胡同自古名,

陕西百顺石头城。

韩家潭畔弦歌杂,

王广斜街灯火明。

万佛寺前车辐辏,

二条营外路纵横。

貂裘豪客知多少,

簇簇胭脂坡上行。

 

北京我去过五次,多年前的一天,我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住处附近发现一条小胡同,隐藏在高楼大厦的阴影里,静谧而清冷。一个院子的院门朝东,跨过一道铁栅栏门,有一颗参天古树,冬天的缘故,叶子快掉光了,一人抱粗的树干挺立在那里,灰褐色的树干与灰黄色的土地,历经沧桑及岁月洗礼的树皮布满瘢痕,树干尽头分出的枝丫有碗口粗,往上是数不尽的碎树枝,咋咋呼呼地往外舒展着。

树边靠着一辆“二八大杠”,放着竹草编成的扫帚,树的西侧是胡同口的一栋房子,青砖灰瓦硬山顶,朱漆木门被换成防盗门。这个院子是简单的一进院,越过土坯围墙往里看,院子是细长的,院里的西厢房是一间小平房,正对着按防盗门的门楼,坐北朝南的是正房,朝东的大门紧闭,或许等天暖和了,会有小孩从里面跑出来,蹲在树荫下弹弹珠、跳房子、丢沙包,或者三五成堆的老大爷在树下下棋、喝茶、逗鸟,晚上的时候或许会有老大妈躺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在树下讲故事。到那时候,这棵树就不再沉默了,或许会在风里嘻嘻地笑。

再往里看,是一排排小平房,外面有的糊着灰色的水泥、有的刷着灰白色的石灰,斑斑点点裸露着里面的红砖。在一眼望到头的小胡同里,挤住着十几户人家,一间间低矮简陋的砖房顽强地挤占着胡同,有的是厨房,有的是卧室,有的是卫生间,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光鲜靓丽、繁华耀眼的北京。住在里面的人进进出出,有的端着一盆湿衣服出来挂在树枝上晾晒,有的抱着电炉子出来准备炒菜,有小孩来来回回地奔跑,乒乒乓乓、欢声笑语。

这条胡同在西直门外,位于北京四方城最西北角,是离帝王天子、达官贵人最远的郊区,自古以来就是基层百姓生活居住的地方,嘈杂挤闹却又充满生气。来北京旅游的大都去恭王府、王府井,紫金琉璃瓦的皇城脚下,自是宽敞明亮,可那始终不是平民百姓的去处,北京城是围绕紫禁城建的一层层胡同,一层折叠一层世界,一层胡同一层折叠。

“喂,小伙子,干啥呢?”一个提着菜兜的老大妈冲我喊话,引得旁边那些晒着太阳聊天的大妈朝我看过来,吓了我一跳,一下子回过神来,“没干啥,看看,这里挺美的。”这几天的印象中,北京人聊天就像抬杠,大爷大妈厉害得很,我不敢多说,赶紧离开了。高楼大厦哪里都有,可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特色。如果紫禁城是北京的心脏,那一条条胡同便是北京的毛细血管,渗进北京城的皮肉。

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平均宽度一般不过十米,串起来像一块块豆腐。北京胡同有一大特色,生活中的吃、喝、穿、戴、用等,能当作胡同的名字。吃的喝的,有米市胡同、豆腐胡同、干面胡同、油坊胡同、醋儿胡同、烧酒胡同、茶儿胡同等;穿戴的,有裤子胡同、帽儿胡同、李纱帽胡同、方巾巷、草帽胡同等;使用的,有笔管胡同、手帕胡同、取灯胡同、锥把胡同、劈材胡同等;当钱使用的,有宝钞胡同、金果胡同、银闸胡同、铜光胡同、钱粮胡同等。

最窄的胡同——大栅栏钱市胡同。位于珠宝市街西侧,临近大栅栏,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两个人通过胡同需要面对面侧身通过。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西单地区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东起府右街,西至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中与枣林大院、西黄城根南街、东斜街、新建胡同、背阴胡同相交,最宽处达32.18米。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条胡同、一尺大街、十来米长、只有6家门面、店铺。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宣武区东部,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连,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13处。

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西四牌楼附近,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只有这条胡同有文字记载。

东四胡同,有过皇室宗亲的奢靡生活,也有过文臣武将辉煌、繁荣的足迹;有过文人墨客的清雅书香,也有过近代军阀将帅的荣辱沉浮,还有过富甲商贾的一掷千金……东四大街在元代称为十字街,是十分繁华的商业街。明永乐年间,在东四大街路口修建东、西、南、北四座牌楼,便是 “东四牌楼”,东四地名由此而来。

南锣鼓巷,是最热闹的胡同,也是最时尚的胡同,没事时来逛逛小店、吃碗奶酪,找家小店坐坐或者寻个小餐馆大吃一顿,真不是一般的惬意。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又一条酒吧街。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刹海酒吧街是暗红色的,南锣鼓巷酒吧街是翠绿色的。

东棉花胡同,藏着许多四合院,很多小院都是带点现代味的房子。这里虽无大的景点,却有幽深宁静的小景致。四合院里大大小小的搭着几间红砖小厨房,东西南北四面各住一户人家,院里有葡萄架,一串串紫红的沉甸甸的葡萄,垂得让人眼馋。那房檐下嵌着的档板,不宽的面上显现着已斑驳的漆画。有座清末将军凤山的宅子,这座宅子已经看不到当年奢华,却留下一座老门楼,可以说是雕刻最繁缛的砖雕拱门。

黑芝麻胡同,在南锣鼓巷的西面,很朴素的胡同,走到里面可以看到门前种花,房上有藤的老北京胡同特色。漫步其中,会莫名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这里有清末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奎俊的府邸。

史家胡同,两头是喧闹的现代社会,里面是慢慢悠悠的旧时代,灰墙、红大门的四合院。这里有着文化艺术气息,不光来自史家胡同小学,胡同中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里,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更是给这条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宅院,天气好的午后或清晨,可静静地看看展览,感受一下建筑布局和韵味。

东交民巷,曾经著名的使馆区,风格各异的建筑、错落有致,是北京惟一一处洋房林立的街巷。这里的很多建筑,不定在东交民巷胡同的主路上,而是散布在整个区域中。走在这条路上,看到不同建筑的使馆,感受不同文化的多元。

雨儿胡同,听起来像个小名,透着亲切,自带灵气。东入口并不十分明显,这里与南锣鼓巷相交,开着许多样式各异的店铺,若不加留意,会错过夹杂在商铺林立中的雨儿胡同。入口一侧树立着木质的小牌匾,另一侧的灰墙上悬挂着两块标识牌,一块红底白字为“雨儿胡同”,一块蓝底白字为“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鸦儿胡同,东南起小石碑胡同,与烟袋斜街相连;西北至甘露胡同。元代称沿儿胡同为后海北沿。鸦儿胡同东头是著名的银锭桥,整条鸦儿胡同沿着什刹海北岸蜿蜒向西,与后海北沿平行,一直延伸到后海西沿的甘露胡同,胡同全长820米。

大小金丝胡同,在旧时统称为金丝套地区,这个地区原是风光秀美的小岛,岛的四周便是前海、后海、月牙河。后来因为西侧月牙河被覆盖,建成柳荫街和前海西街,这里成了“半岛”,这个“半岛”中有18条曲折的胡同蜿蜒其中。这些胡同是什刹海景区保存最好的老街巷。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唯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在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大力胡同、小力胡同)。八大胡同虽是烟花之地,却曾出现过几段感人肺腑的轶事。状元夫人赛金花传奇的身世、备受争议的经历以及令人悲怜的结局。小凤仙和云南都督蔡锷将军的一段情,与她协助蔡锷逃离北京的传说,更创作出一段缠绵动人的世纪之恋。

代表北京文化的,除了胡同还有四合院,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东西南北四面的房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才是四合院。与其他地区的四合院相比,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

乍一看,北京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说头,都有自己的故事。交道口南大街路东的文丞相胡同,是以南宋丞相文天祥之名命名的。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被囚禁在这里的兵马司土牢,在这里写下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范儿”是北京人常用的词,什么叫“范儿”?简单说是“劲头儿”。北京的孩子常说一句话,“还别跟我劲儿劲儿的。”胡同怎么会跟“范儿”联系到一起?胡同这个词带有明显的京味儿,北京人一定会读“胡同儿”。

尽管就某一家族而言,也许他们老家是河北或山东,他爷爷那辈儿才来的北京,但来北京后住的是胡同。一个人被胡同文化“浸泡”,十年八年身上就有胡同“范儿”了。远了不说,三十年前,百分之七八十的北京人住在胡同里。那时的胡同高楼很少,胡同是很安静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胡同里来蓝眼睛的“老外”,人们还会像看大猩猩似的新鲜。安静带来安闲和安逸,胡同的地是土的,但天是蓝的;胡同的墙是灰暗的,但人的心是亮堂的。那时候,胡同人的生活并不宽裕,生活起居按如今的标准,连温饱都够不上,但胡同人却活得有滋有味。浓浓的人情味冲淡日子的苦味;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与幽静,让胡同人享受着天子脚下的安闲与自在。

胡同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京城历史的见证者。受过各种风云洗礼的胡同人,经历过朝代更迭、时局动荡、城池沦陷、异族侵略、变法维新、翻身解放、改革开放等,眼界自然开放、心胸自然豁达、心态自然淡定、性格自然爽快。皇天后土的胡同人大气、宽容、厚道,是其他地界的人不能比的。胡同人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也自认为是“范儿”的体现。一口醇厚的京腔京韵,犹如一壶陈年老酒,让人陶醉在语言的韵味里。胡同人身上的范儿,来自胡同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不用修饰和夸张。

地道的胡同人,虽然不住胡同了,但张嘴说话,依然是京腔京韵,举手投足,依然是胡同范儿。胡同文化传承了七百多年,虽然它很老,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年轻一代总是感到新奇。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根,胡同是北京根。树砍了,只要有根,依然有一天会长成大树。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